$IBM国际商业机器(US)(NYSE|IBM)$$阿里巴巴-SW(HK|09988)$$阿里巴巴-SWR(HK|89988)$

2005年、2014年,IBM卖掉PC业务、x86服务器业务,逐步淡出公众视野,变成一家安静的2B厂商。

作为IT行业唯一的百年厂商,IBM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推出大型主机,八十年代推出个人电脑,一直引领技术变革和理念创新。1997年,IBM“深蓝”战胜国际象棋冠军卡斯帕罗夫,第一次让AI走入公众舆论的中心。

不过,过去二十年,IBM总体上沉寂。直到去年12月,世界第一款超过一千量子比特的Condor(秃鹫)超导量子处理器正式发布,IBM这才重回技术世界的雷达屏幕,再一次实现引领。

下注量子计算,“秃鹫”“苍鹭”发布

在“安静”的二十年里,IBM每年投入60亿美元搞研发,在全球专利榜上长期霸榜。2018年,IBM又出资340亿美元,并购全球最大的Linux开源软件公司Red Hat(红帽),填补自身的技术空白。

着眼于现实的报表平衡,IBM下注于混合云技术,与云计算三巨头亚马逊、微软、Google竞争。着眼于未来,IBM押宝量子计算,试图又一次大象起舞,弯道超车。

量子计算遵循量子力学规律,通过量子叠加、量子纠缠等原理实现并行计算,基本处理单位为量子比特(又称量子位)。由于量子计算可实现指数级加速,公认为未来算力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在量子计算发展路线图上,量子比特数目、计算速度、容错率为三大关键指标。

IBM的Condor量子处理器包含1121个量子比特,第一个跨过千个量子比特门槛。与此同时,IBM又发布性能更高、但量子比特数只有133个的Heron(苍鹭)量子处理器,将单量子比特量子门错误率控制在万分之2.72,处于世界领先。

“秃鹫”“苍鹭”发布之际,IBM又一次更新量子计算发展路线图,设定2028年之前的目标参数指标:量子处理器的量子比特数维持在156个,将七个处理器链接,可实现1092个量子比特的量子处理器,同时又不断提升量子门的可靠性,发展容错量子计算。

轩然大波,阿里放弃量子计算

实际上,在量子计算领域,IBM一路保持领先,在2016年上线全球第一个量子计算机在线平台,又在2019年推出全球第一套商用量子计算机。

对于量子计算,中国厂商也在奋力追赶。去年初,本源量子向客户交付了第一台量子计算机。2024年初,本源量子研发的第三代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上线运行,搭载包含198个量子比特的“悟空芯”,可编程、可商业化交付,被业内视为一项历史性突破。

当然,并非所有的人都看好量子计算。去年底,作为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三巨头之一的Meta首席科学家杨立昆公开表示,量子计算可以解决的问题,经典计算同样可以有效解决。

同是在去年底,一度投入巨大资源的阿里达摩院也宣布放弃量子计算,在业界引发轩然大波。阿里达摩院退出的理由有两条:一是技术上量子比特的稳定性、量子纠错、量子通信等难题待解,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才能突破;一是大规模应用场景尚未出现,商业化前景不明朗。

这两大难题,同样困扰在量子计算投入最多、钻研最深的IBM。IBM对外公布的技术蓝图由六条互相交汇的技术路线组成,分别为混合云、人工智能、数据、自动化、安全和量子计算。其中,量子计算稳定性、可靠性亟待证明,迟至2027年才会进入混合云环境。在IBM看来,多云计算、无边界计算将在2030年之后成为主流,投资量子计算,就是投资未来。

专注混合云+AI,驱动战略转型

平衡当下的报表,IBM聚焦于混合云+AI。

云计算转型,IBM一度落后,完美错过公有云的一场盛宴,造成的后果是,营收连续六年下滑,股价跌至十年来的最低水平。2018年340亿美元并购Red Hat被视为IBM押注混合云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当时,彭博社评论说,收购Red Hat,又让IBM成为云计算的可靠参与者。时至今日,Red Hat的OpenShift已成为IBM核心的混合云产品之一,去年第四季度为IBM软件业务贡献8%的销售收入。

在此之后,IBM又完成一系列小型并购,例如去年并购Apptio、Manta等,逐步丰富混合云技术储备。生成式AI兴起之后,IBM又将人工智能列为战略重点,在去年5月发布企业级AI与数据平台watsonx。watsonx与IBM原有的AI Watson产品无缝对接,提供了一个包括AI开发平台、湖仓一体方案、AI治理在内的工具包,助力客户在跨业务场景中快速训练、部署AI能力。

IBM上周发布的2023财年Q4及全年财报显示,去年营收619亿美元,同比增长2%;净利润75亿美元,远高于2022年的16亿美元。第四季度,IBM营收174亿美元,同比增长4%,软件、咨询、基础设施三大业务板块均实现增长。

这一季度,由watsonx带动,IBM的生成式AI业务量上涨了一倍。Global X一位分析师说,IBM正经历一场战略转型,由旧的业务模式转向AI驱动。

IBM中国四十年,由边缘重回中心?

2024年,是IBM进入中国四十周年。中国的IT基础设施现代化,IBM深度参与,在金融、财税领域一度无可替代。IBM的大型主机与Oracle的数据库、EMC的存储系统,业内称之为IOE,长期为国内大型系统的标配。

2013年,“棱镜门”事件曝光,是一个转折点。由一系列政策引导,国产化平替一再加速,关乎国计民生的核心系统去IOE化,早已为业界共识。另一方面,云计算高速发展,公有云技术突飞猛进,成为技术主流,下注混合云技术的IBM逐步被边缘化,国内的云计算潮流由阿里云、华为云、亚马逊云科技引领。

危急之下,IBM中国不得不改弦更辙,与腾讯云等公有云厂商化敌为友,深度合作。去年,腾讯云推出高性能计算(HPC)解决方案,便是与IBM合力打造。2022年,IBM中国又实现管理层变阵,从联想挖来老将陈旭东,担任大中华区董事长、总经理,发动又一轮市场攻势。

去年11月,IBM董事长兼CEO Arvind Krishna又一次到访中国,在乌镇互联网大会发表主旨演讲,向中国客户推销AI平台watsonx。

不过,多年沉寂之后,“蓝色巨人”在国内IT圈的影响力早已是今非昔比。当主流云厂商一再强调“公共云优先”的战略,IBM长期株守的混合云技术,真能让其由边缘重回中心?

作者:Bugle-X / 数智猿

编辑:余小鱼 / 数智猿

来源:数智猿

合作|张子鹏 newsmedia007

----------------------------

(科记汇,财经、科技先锋,资深内容团队,三十家网络平台同步。不保证以上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市场有风险,投资交易需谨慎。所涉标的不做任何推荐,据此投资交易,风险自担。)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