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大佬们无一不是集智慧、勤奋、胆识和机遇于一身。

过去30年,企业家是推动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去年10月,在“中国光伏四十年”探访中国现存最老光伏电站主题活动中,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沈辉博士还赞叹称,中国企业有最好的光伏科学家,他们脚踏实地,勇于创新,与光伏产业共同成长与发展。

随着光伏产业的发展,这些企业家,成了我国光伏发展史上的中流砥柱。其中,“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的得意门生施正荣和他曾带领的尚德曾创造了中国光伏产业的一大“奇迹”。

尽管后来尚德陨落,但施正荣仍是我国光伏行业的先行者与开拓者。

作为经济发展的时代缩影,我国光伏产业在曲折中发展,在数次光伏周期起伏的过程中,仍旧英雄辈出。然而,在不同的人生际遇下,企业家们受教育的经历千差万别。

有的企业家从技术员出身,一步步挑起重担;有的企业家海外学成归国,将所学知识献给光伏产业;还有企业家自小就独自闯荡谋生,随后又进入名牌高校学习管理。

梳理发现,这些光伏大佬们普遍学历较高,同时,他们也都集智慧、勤奋、胆识和机遇于一身。尽管英雄不问出处,但对于他们来说,学习仍是一辈子的事。

名校光环

说到国内名校,最先映入眼帘的自然是清华、北大。

阿特斯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瞿晓铧便曾就读于清华大学。虽然已加入加拿大籍,但多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仍旧影响着他。

瞿晓铧曾这样描述:在清华学物理的,出来时都会觉得我们清华都呆过了,物理都学过了,天下还有什么更难的事情?这在心理上给人一种暗示、一种信心——以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够克服,这也是他后来能跨越各种难关,最终获得成功的关键。

承载着百年底蕴的清华大学,其学子的探索步履不息。

作为阿特斯的灵魂人物,去年6月,瞿晓铧乘坐轮椅,敲响了阿特斯的上市钟声。

另外,协鑫光电的三位创始人范斌、田清勇、白华,都来自于清华大学化学系。其中,范斌本科的毕业设计就是关于三代光伏技术。后来,范斌前往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师从该校钙钛矿结构电池发明者Michael Gratzel。

曾经盛极一时的英利绿色能源,其总裁苗连生毕业于北京大学。他开启光伏事业时,光伏教父施正荣还没有回国创业。

在我国光伏发展史上,地处西北的兰州大学也孕育了不少光伏大佬。

在兰州大学的创业圈子里,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是核心人物。

钟宝申和校友李振国、李春安,带领着隆基登上了光伏龙头的宝座。三人也一度被成为“隆基三剑客”。

中环股份总经理沈浩平也毕业于兰州大学,他所带领的中环是中国首家拉制出6英寸和8英寸区熔硅单晶的企业,他也被赞誉为中国晶体生长领域第一人。

从这些大佬的经历来看,母校滋养了他们的精神气质,激励他们在光伏产业中不断乘风破浪。

梳理光伏产业的商界校友名单,北京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也为人津津乐道。

部分名校毕业光伏企业家
  

曾经的中国首富、光伏薄膜产业化第一人、原汉能控股集团创始人李河君就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也曾在光伏领域大放异彩。

在光伏领域,名校毕业的企业家还有很多,他们创造了致富与传富的故事,为后辈书写了辉煌传奇。

学成归国

在我国光伏发展史上,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为光伏产业输送了不少优秀人才。

部分海归光伏企业家
  

30多年前,“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带着一群学生,在实验室不停地刷新晶硅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领军人物施正荣,正是师从马丁·格林。

学成归国的他,创办了无锡尚德。成立仅五年,尚德就成了在美国主板成功上市的第一家中国民营企业。施正荣,也成了我国光伏产业叱咤风云的人物,成了名噪一时的“中国首富”。

马丁·格林曾说过,施正荣怀有在中国建立制造业的雄心壮志,我们知道这将是多么困难,所以我个人试图劝阻他。幸运的是,我没有成功,因为如果没有他的决心,现代太阳能产业就不会存在。

曾被英国知名媒体《卫报》评为“拯救地球50人”之一的施正荣,将中国光伏产业与世界水平差距缩短了15年。

尽管后来尚德的败落让施正荣饱受争议,但他从未离开过光伏行业。去年,有媒体报道,太阳能制造商Bila Solar拟在美国印第安纳州Indianapolis投建一座1GW的太阳能组件厂,并在当地新建美国总部。而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正是施正荣。

马丁·格林的“门徒”们回国后,将光伏产业做的风生水起,可以说是支撑起了我国光伏产业的半壁江山。

中电光伏创始人之一、著名的华人光伏科学家赵建华也曾是马丁·格林的学生。

而施正荣、赵建华与“中国太阳能产业第一人”杨怀进,也被称为光伏圈子中的“扬中三杰”。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校友远不止于此,一道新能首席技术官宋登元、日托光伏创始人张凤鸣、阿特斯高级副总裁张光春等人都在其校友录名单中。这些“门徒”也都成了我国光伏产业的中坚力量。

正因为此,在光伏产业,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也有“西点军校”“黄埔军校”之称。

实力反超

作为交叉产业,光伏产业所需人才涉及能源、物理、化学、电子等多领域。

不同于以上光伏企业创始人动辄985、211、海归毕业的背景,在我国光伏产业,还有一批从小地方走出来的企业家。

部分双非光伏企业家
  

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毕业于四川省水产学校,40余年来,他从一个渔业巨头成长为光伏龙头。

在业界来看,作为一个长期主义者,他颇具投资眼光。日后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读EMBA时,他看准了新能源的未来发展趋势,毅然投入光伏行业。

进军光伏领域后,他将公司发展成全球产能最大的高纯晶硅生产企业、全球出货量最大的电池片生产企业。从最初的500元创业资金,到如今的千亿身家,刘汉元也成了四川新首富。

作为实战派,很长一段时间里,刘汉元的身上都贴着传奇企业家的标签。

而厨师出身的靳保芳,也是一步步走来,弃官从商,才成就了晶澳集团,他也一跃成为“中国硅王”。

早在1996年,靳保芳就开始涉足光伏,经历3次光伏行业危机,仍能存活下来。在组件企业中,靳保芳称得上是江湖前辈。

根据媒体报道,靳保芳经常教育子女,能留给他们的不是巨额的财富,而是一个伟大的事业。钱随时有可能化为乌有,唯有知识是自己的,谁也不能夺走,必须学习。

有着“世界硅王”之称的朱共山也深谙这个道理。

30多年,从传统的民营电力龙头到新能源巨头,朱共山曾四次穿越周期。在他看来,人才、文化、技术,才是企业穿越周期最重要的武器,而这些都不是朝夕可得。

朱共山曾说,企业家是对成功充满渴望的人、是在困难中百折不挠的人、是那种有家国情怀的人、是那种永远面向前方的人。

随着光伏智能化变革以及技术竞争愈发激烈,光伏人才结构不断优化调整,人才建设成为未来光伏企业竞赛的关键因素之一。

而对于这些光伏大佬们来说,学习始终是一辈的事!(光伏Time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