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企业纷纷把出海当作自己的战略,将国内优秀的产品、模式、生产能力出海到东南亚、非洲以及欧美,这些行业包括电商、创新药、智能机器人、智能化汽车等等。

不少公司在与全球龙头的竞争中,展现出很强的竞争力,吸引了淡水泉等龙头私募的关注。

正如中欧瑞博吴伟志所说,虽然出海面临很大的文化与管理方面的挑战,但是不出海就有出局的风险。

1990年后,日本也是在国内经济增长见顶的情况下,一方面出现一些平替品牌,另一方面在海外建立了新的需求增长点,不少十倍股都来自成功实现国际化的优势企业。

目前不少公司正在积极推动转型,从过去的“中国造”转变为“全球造”

刘晓龙非常看好跨境电商,在近期的路演中,他举例过往中国的服装制造企业通常是以代工方式出口,而现在很多企业通过电商平台,把品牌直接出口到欧美,新的商业链条形成规模化,带来了跨境物流整个链条的繁荣。

胡建平在消费行业也投了电商。当时买的时候觉得其他消费股太贵,他判断电商会比社会零售总额增速快一点。现在虽然大的电商平台的增速下降,但是他认为基本盘还是比较稳。“把电商当成一个公用事业股也可以,而且这些公司的股东回报基本高于A股的平均水平”,他解释说。

陈家琳注意到很多优秀公司在多年前已经开始出海,现在逐步渐入佳境,依托出海来有效抵御了经营层面的下行风险。但在具体投资上,陈家琳会比较谨慎,避免从国内市场卷到海外市场的情况,因为这种出海没有任何的溢价

除了电商,出海的还有创新药。而且多位投资人都认为医药行业目前的估值已经回归正常,医疗反腐和海外流动性收紧为板块提供了非常好的买点。

2023年中国药企不仅海外授权数量和规模均出现井喷,披露的各种创新产品管线也更加丰富。中国的医疗器械企业,凭借自身的技术进步和工程师红利走向全球,去攻占全球更高端的市场。余海丰也因此把医药视为一个长坡厚雪的赛道,尤其关注创新药。

2023年,刘晓龙注意到一些有实力的药物收到里程碑付款,买家往往是全球头部药企,而且享受的是数倍于国内的价格,以及相对低的政策风险。

胡建平认为中国医药产业如果只是立足于国内的需求,是做不大的,因为一个药研发出来挣不到长期的高毛利,除非企业能研究出独一份的药。

中庚小盘价值也在关注医药制造业的机会,丘栋荣写道,在医保谈判、药械带量采购、 DRG/DIP等政策的推动下,国产替代正在加速,甚至看到有一些细分领域国内企业正在引领创新升级,而且广阔的国内需求培育出来的国产龙头公司,逐渐具备全球竞争力,海外市场反哺公司持续创新迭代,持续加深护城河。

丘栋荣非常看好港股医药行业的投资回报率,他认为因为受海外流动性等因素压制持续调整,例如一些18A的生物科技公司的市值已经低于净现金;一些传统药企处于转型创新的过程中,账上现金充裕,PE估值处于历史底部。(投资者网)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