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雅万高铁一同追梦的“航天智造”…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2023-09-09 12:59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关注
9月7日,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合作建设的雅万高铁开通运营,宣告着印尼正式迈入高铁时代。该线路连接起了印尼首都雅加达和万隆,让两地通行时间由3.5个小时缩短到40分钟。
应用于雅万高铁的动车组运行故障图像检测系统轨边设备
这是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落地的高速铁路项目,作为中国高铁走出国门的“第一单生意”,航天科技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2年10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航天智装成功中标雅万高铁动车组运行故障图像检测系统项目,该项目实施于雅万高铁万隆段动车组出入库的咽喉处,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对动车组底部及侧部的可视部件进行监控,快速发现故障部件,保障列车的安全运行。
此次成功中标并非偶然,航天智装在国内铁路领域深耕多年,成功将航天测控技术应用于铁路车辆运行安全监控领域,并逐步发展成为了守护铁路安全不可或缺的航天力量。
源自“星上”的科技
列车燃轴一直是造成铁路运行事故的隐患之一。在火车行驶的过程中,车轮和车轴的摩擦会产生巨大的热量,如果车轴因为过热导致损坏或起火燃轴,就会发生断轴事故,进而造成出轨翻车、人员伤亡等重大事故。因此,检测列车的轴温,防止燃轴事故的发生,对于保障列车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起初,检测轴温需要让列车中途停下,再用手摸的方式感受轴温,俗称“摸轴”。这种检测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还容易烫伤检修工人,是铁路进一步提速的巨大阻碍。
20世纪60年代后期,原铁道部提出用红外线来检测轴温的设想。彼时国内民用红外产品在使用效果、可靠性等方面都难以满足铁路的用品需求,于是人们把目光转移到了用于卫星姿态控制的航天红外技术。
车辆滚动轴承故障轨边声学探测系统(TADS)安装现场
为了让“天上”的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地面”,一群由航天人组成的红外线团队开始了探索,并研制出了人机结合预报的“初代机”——铁路车辆轴温智能探测系统。
车辆轴温智能探测系统运用非接触式红外辐射测温、光机电一体化以及检测控制等关键技术,可以动态监控并智能预报铁路车辆在运行中发生的轴承故障,不仅预防了热切轴事故的发生,更提高了轴承温度检测的精确度、连贯性和实时性,在保障列车安全运行的同时,也减少了对铁路运输秩序的干扰。
21世纪初,中国铁路刮起了新一轮提速“风暴”,同时也对铁路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航天智装凭借长久积累的技术经验,开发出了铁路车辆轴温智能探测系统统型机,并作为我国铁路四代机的标准在全国铁路推广使用。
如今,车辆轴温智能探测系统统型机已实现列车温度全息采集,并用高性能工控机取代单板机,引领了我国红外线轴温检测系统的技术发展。
从人机结合预报的初代机到统型机,航天智装自主研发的红外线轴温探测系统逐步替代了国外价格高昂的红外轴温产品,树立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有品牌。
从“探索者”到“开拓者”
检测铁路车辆的轴温虽能减少热切轴等事故的发生,但只把好这一关远远不够,事关铁路安全的风险点都需要谨慎对待、提早预防。
“以前,对各个部件状况的检查都靠人力,列检员需要钻到车底,在狭小逼仄的空间中对两万多个检测点进行检测,常常是在户外恶劣的环境中进行夜间作业,不仅辛苦,还容易产生遗漏,留下隐患。”航天智装铁路板块负责人说。
如何在列车出现关键部件丢失、脱落、变形、裂损等故障时,第一时间准确掌握列车运行情况并及时处理安全隐患,成为铁路运行安全领域亟待“破冰”的难题。
列检机器人产品应用现场
为了抓住机会、开拓更大的市场空间,航天智装开始从“提供高质量产品”向“提供高质量产品与有竞争力的整体解决方案”转型发展。几年间,陆续推出了图像、声学和力学检测系统,并结合已有的红外技术,打出了一套保障列车安全运行的“组合拳”。通过多角度全方位检测安全问题,提高了列车检修效率,降低了检修人员的劳动强度,在货车、客车、动车组检修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铁路车辆检修智能立体库产品——转向架附件立体存放库
除此之外,航天智装还研发了配套的立体库、AI智能识别系统的全生命周期综合管理链路,实现了对铁路运行中各个方面的“分散探测、数据集中、联网运行、远程监控、信息共享”,进一步提升了列车安全监测和检测的精细度与可靠性。
作为“开拓者”,航天智装也在持续向纵深发力。凭借技术优势和高可靠性,航天智装的铁路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国内京沪线、京广线、京九线、陇海线、沪昆线、杭深线、川黔线、玉磨线、朔黄铁路等重要铁路线。与此同时,航天智装在非洲地区的亚吉铁路、蒙内铁路、内马铁路,东南亚地区的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项目中屡屡中标,广获好评。
40多年来,航天智装始终以孜孜以求的创新精神,不断擦亮着航天的“金字招牌”。而后,也将为“一带一路”建设持续贡献航天力量。
文/王乐天
图片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航天智装提供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