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共冠“燕赵”之名,地缘相近、人文相亲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走过十年。

“推动京津冀医联体建设,强化养老等公共服务的政策协同。比如像北京的养老问题,就可以在北京周边地区解决。”2月27日,国新办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郭兰峰在谈“下一个十年要做些什么”时说道。

实际上,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一环,近年康养协同发展东风越来越劲。京津冀已“解锁”异地就医,养老领域人才交流互通不断加深,许多康养社区拔地而起,保险系等资本在地方鼓励下纷纷入局。去年9月,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门发布养老服务协同发展政策方案,提出打造养老服务区域协同先行区、示范区。

这背后也离不开需求驱动。目前京津冀三地的老龄化程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人均收入的提高、现代化都市圈的勃勃生机也带来更多样化的康养需求。在东风之下,京津冀下一步协同发展的故事在康养领域将开启怎样的新篇?

三地康养协同

东风正劲

治理生态、解决北京的“大城市病”、构建交通一体化网络……这些都是围绕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课题,近年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京津冀康养产业建设也按下快进键,去年尤为突出。

2023年4月,京津冀“解锁”异地就医,京津冀统筹参保人员,持社保卡或医保电子凭证在京津冀区域内所有定点医药机构住院、普通门诊就医、购药等,均视同办理了异地就医备案手续,可直接享受医保报销待遇,这是不少老人跨城养老最关心的事情;6月,北京养老服务网和同名微信小程序上线试运行,其中,北京养老服务网特别设置了“京津冀养老”板块,展示数十家津冀优质养老机构及养老项目;9月,京津冀提出打造养老服务区域协同先行区、示范区,三地建立养老服务协同发展联席会议机制。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推进,9900余家医疗机构实现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直接结算。”在2月27日国新办发布会上,郭兰峰分享了最新数据。

有政策和基础设施的“硬支撑”,人才“软实力”同样重要,而目前合格的康养服务人员稀缺,是行业发展的一大挑战。在此方面,京津冀三地不断加深养老领域人才交流互通。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和河北省廊坊市于2022年建立了人才合作交流机制,累计培训养老服务从业人员3000余名;2023年,三地又联合举办了首次养老服务人才线上培训班,重点围绕养老行业发展趋势、政策解读、安全管理等内容,对1.1万余名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展开系统培训,壮大人才底盘。

只有监管的力量还不够。例如,为更好地吸引京冀籍老人到津养老,天津鼓励、吸引有实力的养老企业走跨区域的品牌化、连锁化发展道路,聚力打造养老服务新模式、新业态。

项目持续添新

保险身影频现

政策东风之下,“京津冀康养圈”项目持续添新,且医养结合项目凸显,例如保定宝石花东方医院医养中心、沙河市第二医院老年养护中心、中国康养恒颐汇燕山院等,都是被广泛报道的案例。2022年北京成功举办冬残奥会之后,张家口冬奥村也实现转身,核心的业态布局中就包括旅居康养。

在许多项目背后,保险身影频现。例如2022年,国寿通过出资设立国寿大养老基金,加速整合集团内部康养资源,其位于天津的国寿嘉园·乐境,就是国寿旗下首个医养结合型的康养项目,项目为国寿和天津市政府联手打造的重点示范工程;位于北京市延庆区的颐享社区,是新华保险投资的首个大型综合持续照料退休社区,以康养、乐活为主题,融合长住养老、旅居度假、短期康养等功能;较早建设的泰康之家燕园,其第三期项目已于2023年9月正式开业。

许多机构都表达过对京津冀康养圈的重视。新华保险曾表示,“十四五”期间将在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以及成渝、武汉等区域重点城市继续探索布局养老健康项目,建立具有新华特色的康养生态体系;并将积极探索与第三方机构、地产公司合作等方式开展轻资产布局,适时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等多元化老年服务生态建设。国寿“十四五”时期也瞄准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和其他区域城市,目标是形成养老床位3万张,达成“东西南北中”的战略布局。

康养生态建设具有周期长、投资大、经营复杂等特点,进入这一赛道很考验机构的资金实力、风险管理能力和专业经营管理能力,而保险机构进入康养领域有其优势。在1月由A智慧保举办的2023年度中国保险鼎峰50人论坛上,泰康之家经营办公室助理总经理于赛男谈到,保险是一个长期耐心资本,能够给予需要长期经营、具有社会公益属性的养老服务行业更多支撑;同时,保险客户本质上就是未来的养老客户,对保险客户需求的挖掘、教育和互动,也是险资养老机构的独特优势。

需求缺口仍大

如何“强供给+优生态”

京津冀康养协同发展仍是下一个十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郭兰峰回答“下一个十年要做些什么”时谈了五方面,其一就是不断增强区域内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北京、天津和河北教育资源的共享,推动京津冀医联体建设,强化社保、养老等公共服务的政策协同。

不过当前康养的供需缺口依然较大。根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5月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北京、天津、河北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分别达19.63%、21.66%、19.85%,老龄化程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另一组行业数据显示,2022年京津冀区域养老机构数量达2822个,供给养老床位40.9万张,养老床位缺口28.9万张。

与此同时,十年间京津冀三地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达到10.4万亿元,是2013年的1.9倍,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均超6.9%,现代化都市圈的勃勃生机和人们经济水平的提升也带来更多样化的康养需求。

如何进一步增加康养供给并优化生态,受到越来越多的讨论和重视。在今年初的地方两会上,京津冀辖内多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康养产业发展目标,例如秦皇岛市提出力争康养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以上,打造中国康养名城;承德市的发力方向是温泉康养,计划引进北京三甲医院、专科医院等高端医疗资源,新建改造一批高端温泉酒店和乡村民宿,每个县市区实施1—2个健康养老项目,每年吸引5万—10万北京人到承德康养养老。

从商业机构的角度看,由于康养产业链条很长,涉及到买地、建社区、买医院、招医生、招护理等诸多环节,很难“一肩挑”,因此合作十分重要。仍以保险为例,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董事长杨帆曾在去年10月A智慧保主办的“洞见未来 智慧康养”研讨会上表示,当前保险和康养产业在交叉发展,但始终有间隔,原因之一在需求端,“老的人不保,保的人不老”;另一个原因在供给端,保险从业人员和康养从业人员的专业领域不同,很难互相替代。

他提到目前行业中有一个新思路,即建设医养一体的养老院,这一形态在成都、苏州等城市已有落地。即一家企业两张牌子,一边是医院,一边是养老机构,中间有共享空间,这种方式更容易被用户接受,也发挥了专业分工的作用。“专业分工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保险公司退守平台角色,发挥自身筹资优势、金融牌照及数字化能力,专注在康养金融,引导资金储备,满足多元化康养需求;康养服务则应交给健康、医疗、养老等专业机构。”杨帆说道。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