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调查上海电动自行车充电现状

作者/  IT时报记者  孙妍 潘少颖

编辑/  郝俊慧  孙妍 

2月23日凌晨一场大火,带走了15个鲜活的生命,另有44人受伤。这把火从南京市雨花台区明尚西苑架空层烧起,附近居民在睡梦中被声嘶力竭的呼救声惊醒,一声声“救命”令人心碎。火灾初查起因是电动自行车存放处起火。

国家消防救援局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共接报电动自行车火灾2.1万起,相比2022年上升17.4%,2022年全国共接报电动自行车火灾1.8万起,比2021年上升23.4%。

80%电动自行车着火,发生在充电期间,其中一半在半夜充电时发生。电动自行车车体大部分为易燃易爆材料,一旦起火,燃烧速度极快,还会产生大量有毒烟气,仅需100秒就能夺人性命

中国是电动自行车大国,截至2022年末,我国两轮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至少有3.5亿辆,平均每4个人中,就有1人拥有电动自行车。两个轮子承载着交通出行的重任,也承载着亿万家庭的生计。

然而,不规范的电池和充电方式却频频成为“隐形杀手”。2020年,上海发生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381起,造成20人死亡,分别占到全市火灾总数的12.87%、死亡人总数的41.7%和伤人总数的40%。

2021年,上海街头开始出现电动自行车共享充电桩,如今,更多智能充电柜、换电柜入场。AI摄像头入驻智慧车棚、智慧电梯,担当起监控火情的“消防员”和禁止电瓶车入楼乘梯的“监督员”。

这些智慧设施能否防止悲剧重演?电动自行车究竟该如何停放?《IT时报》记者兵分多路,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一番走访调查。

飞线充电随处可见

走访点:充电设备不足的老小区

2月27日,《IT时报》记者随机走访嘉定区江桥镇等多个小区发现,电瓶车入楼、飞线充电等现象频发,仍旧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仅在嘉定区江桥镇一个100多户的小区内,记者便发现10起飞线充电的隐患,其中一例还是为新能源汽车充电,更有甚者,充电插座自六楼“从天而降”。由于长期裸露在外,多数插电板都已经老化,还有缠着胶布的老旧插线板。

由于近期南京火灾的惨痛教训,该小区居委会在每个楼道入门口都张贴了一张告示,日期显示为前一天(2月26日),提示居民“切勿在楼道、门厅、架空层内停放电动自行车,将非机动车停放在小区非机动车库,不得飞线充电”。然而,告示显然没起到作用,每个楼道门口几乎都停了几辆电动自行车,架空层则更是“车满为患”。

该小区地下停车库安装了扫码充电桩、烟感和喷淋装置,也建起很多隔断墙,基本是“满座”状态,只有零星空位。“地下停车库离得远,不方便,但也基本上停满了。1元充3小时,要交5元/月的电动车停车费,不管是两轮电动车还是四轮电动车,都是固定的充电位,不能共享。”该小区一位居民表示,飞线充电主要出于图方便、贪便宜的心理,小区停车位不够也是一大“硬伤”,能装充电桩的固定汽车停车位则更紧缺。

小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表示,除了和物业商讨加装监控等数字化治理设备外,近期会联合民警一起加大巡查整治力度。

在浦东花木的一个大型小区内,飞线充电、电动自行车停在楼道内的现象也随处可见。这是一个建成将近30年的小区,以6层楼为主,还有几栋高层,周边有学校、小商铺、超市、快递驿站等各种商业模式,几乎每栋楼下都停着若干辆电动自行车。最夸张的是,有的楼栋门口三四辆电动自行车“并驾齐驱”,不给出入的居民留一点余地,还有电动自行车利用垃圾站的电源充电。

《IT时报》记者在小区内走了一圈,飞线现象随处可见,电动自行车充电线从各家各户的窗户、阳台垂落,横七竖八地交织在一起。“讲究”一点的,给飞线安装了“防雨淋插座”,但大多是将拖线板直接从窗口垂下,电动自行车的插头插在拖线板上。2月28日8:00左右,下着蒙蒙细雨,一位住在该小区2楼的居民把拖线板从自家窗口“传”到一楼,而楼下正停着一辆电动自行车。

为何居民明知飞线充电存在安全隐患,却依然如此充电?没地方停车是答案之一,给电动车充电在不少居民眼里是个“体力活”。

“并不是每栋楼都有地下停车库,我家楼下就没有,要停到后面一栋楼下面,而且车库坡道很陡,力气小一点的居民推车不方便。”一位居民说,自己曾去过几次地下停车库,里面弯弯绕绕,很难一下找到充电位,不如在楼下充方便。

《IT时报》记者随机进入几个地下车库,发现有的车库被墙柱隔成一个个空间,很难发现充电位,而且没有明显提示;有的地下车库有铁门,需要居民找楼组长或居委办理钥匙。在一幢高层楼的地下车库,《IT时报》记者找到了电动自行车充电位,采用扫码充电模式,6个停车位空着4个。而为数不多的地面电动自行车停车区域,则基本没有安装充电插座。

充电位不足是很多老旧小区的“通病”,该小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告诉《IT时报》记者,目前正在给一些地面公共停车区域加装充电设备,并且联系公安部门,对飞线充电现象予以制止。

一个有三五百户的小区,至少有将近200辆电动自行车,但很多老小区受限于客观环境,车棚数量和充电设备都不够,只能靠人力尽量减少飞线充电现象。”黄浦区一家物业公司负责人向《IT时报》记者表示。

从2024年2月24日至3月31日,上海开展“2024年一季度住宅小区消防安全管理专项检查”,其中包括严禁在建筑内共用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处等公共区域停放电动车或为电动车充电等内容。这也意味着,记者在实地走访过程中发现的安全隐患,都在此次专项检查中。

2021年2月,上海市出台《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从2021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明令禁止电动自行车在楼道充电等行为,被称为“史上最严电瓶车管理条例”。对不听劝阻、制止的,应当向城管执法部门或者负有消防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并依法予以处理。情节严重的,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充电位集中 拒绝“飞线”

走访点:次新小区

正如上述物业工作人员所说,老旧小区因为客观因素所限,在电动自行车充电问题上存在不少难题,那么新建小区情况如何?

位于浦东张江镇的一个商品房小区于2018年交房,采用人车分流模式,无论是机动车还是电动自行车、自行车都停在地下车库,且机动车车库和非机动车车库分开。

2月27日上午,《IT时报》记者来到该小区,在非机动车车库入口,看到明显的标志提示。车库内并没有墙柱等隔离设施,记者很快就找到了电动自行车充电点位,一共有15个点位,其中12个点位在工作。墙上贴着智能充电桩的计费方式,业主只要扫码关注公众号就可以进行充电。充电桩根据功率计费,最低价格是1元4小时,最高是1元1小时。

“充电位不算太多,有时也会碰到充电位都满的情况,但在公众号上可以看到有没有空位,有空位就去充,安全第一,小区内绝对不允许飞线充电。”一位居民说。

不仅是这个小区,张江镇一直在探索电动自行车安全充换电数字治理全景模式,在一些小区设置“高颜值”的社区便民充电站,将充电桩端口接入“一网统管”平台,目前已纳管充电桩端口数4368个,可对60伏及以上大功率电动自行车充电发布警告工单,实现即时发现、即时停用,有效预防安全隐患。

家住金桥一商品房小区的马女士因为接送两个孩子上学,不久前买了一辆电动自行车,“小区里充电还是蛮方便的,白天空位多,早上送好孩子就去充电,到下午接孩子前基本就充满了,一次也就两三元,手机上也能看到充电情况。”

没地停车   充电柜来补位

走访点:空间不足的小区

截至2023年底,上海约1.3万个住宅小区内,约1.25万个建有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覆盖率高达96%。

余下的4%,大多是停车空间不足、不具备改造条件的老旧小区。走在上海虹口区文治路附近,《IT时报》记者发现,很多楼道口直对着马路,小区内停放电动自行车的空间不足,居民车辆只能停放在道路两旁的停车位上。

在虹口区文治路30弄小区门口,橙色的柜子十分醒目,一位居民正从柜中取出电池。只要用微信扫一扫,选取空闲的仓位开门,将电池放进箱子内,连接电源就能充电,没有型号限制。待电池充满后,微信上可以收到通知,方便在第一时间取出电池。

充电柜的使用率很高,即便是在工作日白天,8个充电仓位也只有1个空闲。打开充电柜的每个仓位都能看到,箱子顶部有一个气溶胶喷淋设备,如果出现明火高温就会自动灭火;一旁有个散热风扇,检测到温度过高会自动打开;整个柜体使用的钢板十分厚实,据介绍是经过防爆防火测试的阻燃材料。比起没有安装喷淋等消防设备的普通充电车棚,安全性更高。

这是中国铁塔上海公司布设的充电柜,较好地解决了小区没有足够空间建设充电桩的问题。

“我们附近小区停放电动自行车的空间有限,建了充电桩也不够用,所以去年安装了充电柜,昨天我们上门提醒居民不要把电瓶拿上楼去充电,大家都很配合。在建充电柜以前,居民就会扯皮,‘不让我回家充,我到哪里去充电’。”文治路30弄居委会工作人员告诉《IT时报》记者,充电柜是虹口区为民办实事的项目之一,在试运行的第一年,居民都可以免费使用。

除了文治路外,记者在虹口区江杨南路也看到了铁塔智能充电柜,都贴着“虹口实事项目”“试运营期间免费试用”字样。上海铁塔充电业务负责人告诉《IT时报》记者,仅上海市虹口区,就已铺设200多台铁塔智能充电柜。

3万名上海骑手 靠换电柜续航

走访点:街边

街边的一抹橙色,除了居民常用的充电柜外,还有骑手们常用的换电柜。

换电柜包月价格在299元左右,需要使用铁塔公司统一标准的电池,每次换电只需要15秒就能完成,对速度要求极高的外卖骑手、快递小哥是它的“常客”。

“有些小哥的电动自行车型号比较老,不能换电,只好花几块钱在路边找小店飞线充电,不发生事故还好,要是着火就白跑了。现在铁塔公司定制的电动自行车都支持换电。”一位在街边娴熟换电的外卖小哥向《IT时报》记者说道。

在上海,中国铁塔每天可以保障3万名外卖骑手、快递小哥无限次换电,铁塔换电柜已经覆盖上海15个区。

中国铁塔是换电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国家队”。2023年7月,中国铁塔换电用户数量就已突破100万户,每天为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等群体提供200万次换电服务,累计换电次数已超11亿次,相当于驱动轻型电动车行驶超700亿公里。

2023年底,电动自行车换电潮掀起。“新国标”落地是一大推动因素,电池标准强制统一,标称电压不超过48V,而大多数骑手都惯用60V大电池跑单。随着换电柜普及,骑手们随时能续航,也慢慢接受了换电模式。

2020年,上海发生了380多起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导致20人死亡。这一年,上海市统计了电动自行车火灾起因,发现因电池单体故障引发火灾事故占34.7%,电池过充占21.8%,电池是引发电动自行车火灾的一大原因。

换电模式的远景,推动电池安全从量变到质变,逐渐消除隐患。

共享充电桩 安全零事故

走访点:人性化的老小区

在普陀区曹杨街道,《IT时报》记者走访了曹杨新村、梅岭苑等老小区,看到了很多人性化的共享充电设备。

曹杨新村是上海市第一个工人新村,《繁花》中“宝总”的青少年时代便在这里度过。小区内寸土寸金,居民大多是老人。除了集中式充电棚外,每个楼门口都设有两个充电位,方便老人在自家门口充电,收费标准是1元4小时。小区内除了两轮电动车充电桩外,还有供新能源汽车充电的共享充电桩。

附近的梅岭苑也是老小区,跟曹杨新村的模式类似,在楼道口和集中式车棚内竖起安馨电共享充电桩,不仅可以扫码,也可以刷卡,方便不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

安全保障设备较为齐全,车棚内安装了摄像头和喷淋装置。相较于老式投币充电桩改造的设备,智能充电桩的安全性更高,一旦监测到电压过高或电池过充,可以远程给端口单独断电,不影响其他车充电。如果小区物业或街道接入了安馨电的大数据平台,还能在第一时间接到异常告警。

2018年到现在,我们还保持着零事故纪录。”中国自行车协会专家组成员、安馨电总经理彭坤灿告诉《IT时报》记者,虽然充电柜的安全性更高,但由于充电桩的设备成本比充电柜低,所以普及度更高,新一代充电桩越来越安全,甚至自带烟感装置。

据曹杨街道安全办工作人员介绍,该街道小区几乎已经覆盖充电设备,而共享充电桩可以流动,最大化利用老小区的空间。在曹杨街道城运中心的大屏上,也能看到充电桩的使用率、停车位安防设备状态等。自从逐步覆盖了智慧充电桩和梯控设备后,电动自行车火灾的发生率大大降低。

AI摄像头对违规充电说“不”

走访点:安装梯控和楼道监控的小区

“尊敬的乘客您好,电动自行车入梯属于不安全乘梯行为,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本电梯已安装安全装置,电梯暂停运行。”

在曹杨街道的一个高层小区电梯口,一位小区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如果将电瓶车推入电梯,一段语音播报的安全提示会重复响起,劝说居民推电动自行车离开。此时,电梯处于开门锁定状态,即使狂按“关门键”也无济于事。直到车辆离开轿厢,电梯才能恢复正常运行。

这一系列操作背后的监督员是电梯里安装的AI摄像头,通过AI算法,后台系统会实时分析进入画面的物体,一旦捕捉到电动自行车进入,电梯便会停止运行。

“以前不管我们怎么劝说,还是会有人将车子推上楼充电,自从安装了梯控,再没发生过这种现象。”该小区的物业工作人员表示。

 “我们街道有电梯的小区都装了梯控。”普陀区曹杨街道平安办的工作人员表示,2021年,全街道基本实现了梯控全覆盖,共203个单元。除了防止电动自行车上楼以外,这个摄像头也能识别是否有人被困电梯,可以第一时间将告警推送至物业人员手机上,同时推送给街道。

在上海奉贤区,大多数高层楼宇都有“智慧电梯”护驾。上海电信相关人士告诉《IT时报》记者,奉贤一共有13个街镇,上海电信天翼云眼智能摄像头覆盖了8个街镇、2300多部电梯。

“一开始,安装摄像头的时候,有不少反对的声音,觉得电动自行车不能上楼,很不方便。但随着居民的安全意识越来越强,大家对智慧电梯的接受度也在提高。尤其是发生一些安全事件后,很多小区都主动要求安装智慧电梯监控。”该人士向《IT时报》记者表示。

在多层小区,AI摄像头被安装在了楼道门洞口,经过AI算法模型的分析和辨别,一旦发现电动自行车入楼,也会自动通知物业到现场干预,有效降低了车辆违规入户的行为频次。甚至有时候,AI摄像头不仅可以“抓”到电瓶车入楼,还能“抓”到消防通道占用、楼道非法停车等违规行为,和喇叭联动后可以在现场进行语音警示,能够大大降低物业人员的工作量。

除了小区内楼道口、电动车集中充电的车棚,上海铁塔还在街边充换电站、重点监控的通信基站高塔上都安装了5G+AI摄像头,组成了一张视联网。这张视联网一旦发现火情,就会以微信、App、PC等渠道告警,及时通知运营方到现场干预和处理。

2022年12月,杨浦区殷行街道某小区的车棚内,一辆正在充电的电动自行车突然起火,在发出“砰”的一声燃爆声后,火苗迅速上蹿。街道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第一时间便收到火情告警信息,并通过大屏幕看到现场实时画面。因为处置及时,这次火情没有造成更大损失。

这就是智慧科技的力量。

在殷行街道众多小区的智能车棚内,加装了充电桩,通过车辆集中停放、集中充电和管理,规范小区设施管理。同时,智能车棚内一般布置2~4个天翼云眼摄像头,实现对车棚区域的监控全覆盖。一旦某个小区的智能车棚内发生火灾险情,街道智能车棚管理平台上,相应的车棚标识就会不停闪烁,而且会发出警报声音。与此同时,工作人员可以点击车棚标识,屏幕上就会呈现车棚内天翼云眼所拍摄的现场实时画面,从而针对性布置险情处置工作,并进行事件溯源,快速、准确找到起火原因。

记者观察

多管齐下,别让“小电驴”成为“大火炉”

“这个火灾太吓人了!”在网上看到南京明尚西苑火灾的视频,不少市民颇感震惊,“电动自行车停放和充电应该引起重视,教训太深刻了。”


这些频频发生的电瓶车火灾案例,让我们不得不深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悲剧的连续上演?是电瓶车本身存在的设计缺陷,还是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问题?又或者是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不当操作,比如长时间充电、使用非原装充电器等?

“无处安放”的电动自行车已成为城市生活中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也是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一大难题。

在全市走访后,《IT时报》记者发现,面对城市管理的沉疴,只有普及科技新工具,进行过数字化治理,同时,政府和行业协会应制定更为严格的标准和监管措施,提高电池标准,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罚,多管齐下,才能避免“小电驴”成为“大火炉”。

警惕低质量电池产品

“去年,我们小区发生过一位住户把电瓶拎到家里充电,电瓶自燃的事,电动自行车起火和电瓶质量有关系。”上述黄浦区一家物业公司负责人回忆说。

《IT时报》记者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电瓶车充电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包括电池过热、电路短路、过充过放以及充电设施老化、在室内和楼道等狭窄空间等不安全的环境中充电等,这些问题可能导致火灾、爆炸等严重后果。

“一方面,确实有部分电瓶车充电设备或电池无法满足车主对于使用便捷性和充电效率的需求,导致车主采取不安全的充电方式或使用非官方充电设备。另一方面,紧张的地缘政治和半导体等尖端科技行业面临的限制,影响了电池及充电设备的技术进步和品质提升。此外,目前经济下滑和行业内卷现象导致企业为了成本考虑,可能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较低成本的材料,进一步加剧了充电时的安全隐患。”一位业内人士向《IT时报》记者表示,电池质量不过关是一个重要因素,国内市场在追求价格优势的同时,有时会牺牲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导致市场上充斥着一些低质量的电池产品。

加大处罚违规行为

“住宅小区项目经理要履行每日自查职责,并通过‘上海智慧物业’或上海市物业管理监管与服务统一认证登录平台,及时、准确录入自查信息。”上海市物业管理事务中心主任徐建福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物业服务企业还要主动会同街镇、居委会和业委会等开展消防安全防范宣传工作,通过电子显示屏、公告栏等方式,发布有关预警信息和安全提示。

频发的火灾事故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也引发了公众对于电动自行车安全性的关注。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加强电池和充电设备的质量控制是首要任务。“生产厂家应严格按照相关安全标准生产电池和充电设备,确保产品出厂前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同时,对于市场上的电池和充电设备,相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不合格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此外,政府和行业协会应制定更为严格的标准和监管措施,通过立法手段明确电动自行车及其配件的生产、销售、使用等各环节的安全要求,建立健全的市场监管体系。同时,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当然,社区里有足够数量、足够便捷的电动自行车充电装置,也能解决社区居民充电难的问题。以上海嘉定区为例,目前完成了219个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场所建设,提供约8.2万个充电位。今年底,全区将实现702个封闭式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场所的全覆盖,充电点位将达到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的45%左右。

探索更多充电技术 

新国标曾是对动力电池技术的一次大考,锂电池并没能交出完美的答卷,比如低温带来的风险,就可能让锂电池变成不稳定的“炸弹”。

开发和应用先进的充电技术也是解决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的重要途径,《IT时报》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除了常规的充电模式,在上海街头和部分社区,一批电动自行车智能换电柜和充电柜,为电动自行车安全充电提供了新思路。

此外,有业内人士建议,研发智能充电系统,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对充电过程的实时监控和智能管理,可以有效减少充电过程中的风险。此外,可以探索无线充电、快速充电等新技术,提高充电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目前市面上换电柜的充电环境要优于一般充电桩,但普通用户的接受度还不高,最重要的是没有统一的充换电技术和市场的准入标准。无线充电技术是一种更为便捷的充电方式,通过磁场感应为电瓶车充电,虽然目前成本较高,但随着技术的成熟和规模化应用,有望成为解决电瓶车充电问题的有效方式。”上述业内人士向《IT时报》记者解释。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IT时报  采访对象

E N D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