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板块从2021年底的高点下跌,已有两年;价格战不断、原材料价格一降再降、新势力倒闭,新能源车行业遭遇前行路上的不断质疑。

新能源车板块还有希望吗?新能源车行业还有前景吗?是时候重新审视中国新能源车市场了。东方基金推出新能源车特别栏目《新能源车再出发》,一起来解析当前围绕在新能源车身上的几大疑问。

第1期:

新能源车开打价格战,究竟为什么?

$东方新能源汽车混合(OTCFUND|400015)$

降价,还是降价。2024年刚一开始,新能源车企们继续“贴脸开打”。

此次降价幅度从5%至15%不等,更有某龙头打出7万起的王炸价格,这个价格不仅把同业打懵了,也让传统燃油车企惊呼“压力山大”。

这场价格战已经持续整整一年,目前仍没有停息的迹象,这一切是战略上的深思熟虑,还是为了求生的绝地反击?这一期《新能源车再出发》,解析新能源车打价格战,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

1、抢占燃油车市场

这一轮价格战,最惹人注目的就是多家车企主打的宣传语,某家车企喊出“电比油低”、另一家车企就喊出“电比油低还不够”,还有一家车企深谙重要的事说三遍,喊出“电比油低!低!低!”。

新能源车企打价格战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价格战硝烟频起其根本原因在于新能源车正在取代燃油车,建立市场新秩序。

2023年1月1日起国补就退出了,自此,那些之前倾向选新能源车的用户现在可能得权衡再三。

数据也显示,国补退出后新能源车销量有了增速放缓的迹象。在2021、2022年,新能源汽车的同比销量能增长到160%与93.4%,到了2023年末,这一数值是37.9%。从今年1、2月份的数据来看也不太乐观,如某龙头1月销量同比增长33%,比上年同期同比增速几近跌了一半。(数据来源:乘联会)

如果把车市比作一块蛋糕,那么增速放缓的新能源车企现在看中了属于燃油车的那一大块。

燃油车仍是车市销售的主力,我们就拿2023年的新能源车销量来说,它占全年汽车总销量的34.7%,做到了“每卖三辆车,有一辆新能源”。但话也可以反过来说,“每卖三辆车,仍有两辆燃油车”。

燃油车依旧无可取代,新能源车想要攻入燃油车腹地,必须下猛料。而降价,就是直接且有效的方式之一,合理牺牲利润,争夺更多市场份额。

2、原材料下跌,创造条件

价格战的动机有了,另外,电池原料成本的下降,尤其是碳酸锂价格的走低,给新能源车降价创造了可能。

作为新能源车的核心之一,动力电池在整车成本中最高可以占到40%-60%。前两年,碳酸锂价格飙涨,最高涨到60万元/吨,如此昂贵的成本自然也让车价攀升。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众人戏言,“买车等于买电池”。

但从2022年末开始,碳酸锂价格就一路下跌,截至2024年3月5日,已跌至10.76万元/吨

某新势力董事长直言,碳酸锂价格每下降10万元/吨,电池每度电便可以减少50元成本,以70度电池组为例,就可以节省3500元。

大家看,新能源车的最大成本源变成便宜了,这就给降价提供了条件,使新能源车企有更多的让利空间。

3、颠覆性技术,继续把成本打下来

在这场价格战中,不得不提特斯拉。

它让汽车的生产方式发生了重构。2019年,特斯拉提出“一体式压铸”技术,简单来说,原来车身需要将几十个、几百个零部件进行组装焊接,而在新技术下,分散的小件经过高度集成后,组装得到一个完整大零件。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有了这项新技术,车身系统节省重量超10%,成本降低了40%。所以特斯拉敢于率先一次次挑起价格战。

很多新能源车品牌,在生产方式上,也不得不跟着特斯拉走。毕竟,让车身更轻、更节约场地人力、制造成本更低,这些优势是每一个都是车企难以拒绝的诱惑。

综上所述,新能源车价格战的逻辑就是原料下跌、技术加持——大幅降低汽车成本——提升销量——增强规模效应——降低供应链成本——更多的降价空间——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这场已经持续了一年多的价格战还将持续多久?我们目前可以看到的是,随着新车型密集发布、新技术的不断迭代,各家车企仍没有可以停下来的休息的机会。

而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预计这一过程会持续几年的时间,直到新技术取代旧技术、新能源车替代燃油车新的格局形成。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