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显示,国内心血管病患者总人数已高达3.3亿,其中,冠心病患者数量超1100万人,患病率死亡率高居前列并仍在上升。
通常而言,在发现存在罹患冠心病的可能后,患者会选择进行冠脉影像学检查,通过解剖形态结果推测心肌缺血程度,并以此为基础制定治疗方案。其中冠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手段,适合于门诊或体检筛查;冠脉造影DSA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冠心病影像学检查手段,可动态准确的判断血管狭窄程度;腔内影像(血管内超声IVUS或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则可以精确的显示血管内精细结构以及斑块性质。
然而,单一的影像学检查存在其局限性,临界病变,甚至在影像学上看到较为严重的狭窄,功能学上都可能不会缺血。这类患者可以通过延迟血运重建、药物治疗等方式达到理想的效果,无需介入治疗。换言之,影像学能够帮助医生了解患者心血管的形态,但判定狭窄导致的心肌缺血程度仍有不足。从当前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发展来看,结合CTA、DSA、IVUS、OCT、FFR的完整解决方案是实现泛血管疾病精准诊断的大势所趋。

冠心病指南建议的常规诊疗流程
近年来不断深入发展的IVUS和OCT等腔内影像技术以及类FFR技术能帮助医生获取血管的结构学和功能学信息,这一技术对于传统冠心病诊疗流程的优化已被大量研究证实。若能在基于CTA、DSA、IVUS、OCT检查获取影像学信息的基础上,增加功能学信息,进行双模态、三模态综合评估,则能帮助医生更精准地做出诊断,指导冠脉精准介入治疗方案的规划。
新技术的出现重塑了冠脉介入诊断的价值,助其驶入精准医疗之中。与之同时,新的市场也随之产生。根据公开数据资料估算,截至2023年,冠脉介入精准诊断市场容量将高达368亿元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