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不仅支持活动,同时也为活动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吸引力”


整理 | 圣雄

编辑 | 云舒

出品|极新

2024年2月28日,在极新与微吼MKT Head沈琳的直播对话中,沈琳多次提到“量化工作”、“活动驱动内容增长”以及“活动成效、ROI计算”的话题,给出了这场直播对话自己鲜明的态度与想法。

沈琳,微吼MKT Head,20年工作经验,知名跨国企业MKT一线操盘手,在团队搭建、BI&CI体系搭建、战略分析、市场营销以及数字化转型等多个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

PC时期,将电脑看做传统媒体的替代品,但现在进入移动时代,每个APP都是一个小媒体,用户的注意力被无限次的切割,同时伴随着经济和技术的高速发展,替代品快速增多,同质服务供大于求的现象屡见不鲜。

随着「产品即内容,内容即产品」的理念深入人心,内容对企业业绩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大。To B领域有一个公式:B2B线索构成=内容营销60%+SEM20%+活动20%。内容与活动占到了线索构成的80%,线索则是企业业绩增长的直接引擎。2C与2B在产品和业务上的明显差异也导致了2B依赖于内容与活动进行增长。

活动则是内容的一大载体,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企业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展示不同的内容,从而增加用户对企业产品的认识。同时活动是与用户面对面直接交流的最好方式,有效降低沟通成本。

因此,内容与活动是企业业绩增长的两大驱动力。

那么,内容和活动驱动业绩增长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企业利用内容与活动驱动业绩增长的核心是什么?下一个十年,驱动企业业绩增长的关键因素会发生哪些变化?

本文,极新对话沈琳。我们深入探讨“内容+活动双轮驱动企业业绩增长”的话题,聊聊更实用、更能给TO B企业实现业绩增长做向导的本质问题。沈琳给出了关于这些板块的回答:

“有些人不再把增长作为企业的优先事项”

“活动本身就能带来内容”

“量化活动成效,稳固基本盘稳固,不能打折扣”

以下是问答整理(「视频号:极新企服」有直播回放):

姜稳:欢迎沈总做客极新直播间,请您先跟大家打个招呼,也给我们做个自我介绍和简单介绍下微吼

沈琳:大家好,我是沈琳。来微吼之前从事过向战略分析、管理咨询、市场营销和数字化转型等工作。前10年时间服务ToC,后10年时间服务ToB。

微吼在企业直播平台领域已经有 14 年的经验,积累了丰富的直播经验和大量客户。企业级客户超过 40 万家, 500 强企业中21%是微吼服务的客户。

这 14 年来微吼主导的企业直播将近 4, 000 万场,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客户来认同我们的产品?主要原因在产品底层,它是自研的流媒体视频技术,外加多云部署能力,保证了平台的稳定性。

长久的企业间合作或许始于流行趋势,但必定建立在价值认同之上。微吼能够维持众多长期客户关系,这无疑证明了我们的实力。微吼所提供的不仅仅是直播服务,更是一种价值——通过数字化活动协助客户实现业务价值。客户的价值认知是能够建立长期合作的基础。

微吼不仅仅是一家提供企业直播和数字化活动营销平台的服务商,还提供一系列增值服务,包括围绕企业直播的咨询服务、运营服务和交付服务,使企业能够一站式获取数字化营销解决方案,这是微吼的核心优势和一直以来秉持不变的发展路线,也是能够被众多头部客户信任并长期合作的基石。

微吼企业直播生态圈

01

成本和效率成为时代主题

“有些人不再把增长作为企业的优先事项。”

极新:从企业直播的角度,如何看待当下这个变局时代?

沈琳:从宏观层面看,2023 年中国市场的亏损企业比 2022 年同比增长超过10%,外资利润控制较好。但即使在外资利润逐渐稳定恢复的第四季度,企业的裁员率仍然同比增长超过7%。Gartner一份针对 CMO 的报告中提到在全球范围之内有 75% 的CMO面临 do more with less 的挑战——更少的预算、更少的资源,却要对企业的增长做出更多的贡献。

去年 11 月份Gartner做了关于 CEO 的调研,也验证了这个结论。在 priority 的排名中,排名第一的仍然是增长,但是与去年同一时间相比,人数有所下降,也就是有很多人不再把增长作为企业的优先事项

不过有两个呈明显上升趋势的事项——成本控制和效率,分别同比增长了69%和46%,越来越多的CEO关注成本与效率。再反向看全球的情况,对于 CMO 或 Marketing 而言,老板希望的是同时达成降本增效与业绩成长。就目前业态来说,已经没有办法靠投资人或原本熟悉的业务模式经营,更多的是要做出业绩,要同时实现降本与增长,如此一来Marketing便面临了很大的挑战。

如果想要适应现在的变化,第一重要的既不是手里的资源,不是你的员工,也不是知识与能力,而是你的认知和勇气

有一句话说,企业只有 Marketing 和 Innovation(创新) 是产生结果的,其他都是成本。因此,当你成为一名市场人员时,不论所在的部门是市场部、销售部,还是其他任何部门,只要身处这个体系之内,就应当对结果负责,我们原本就应对业绩结果承担责任。尽管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犹豫不决,不愿再向前迈进。但如今环境已经改变,唯有迈出这一步,才能知晓前方是悬崖还是成功的彼岸。

另外在变局中要把握好几点:

第一、把握好手里的牌。对于 Marketing 而言,牌无非就是活动和内容,这是最传统的,另外是品牌和客户。接下来要怎么做?第一件事是量化一切工作,售前、售中和售后的所有从 Marketing 出去的工作,都要跟业绩建立强相关的关系。Marketing 不是一个人,是一个团队,有人负责内容,有人负责活动。所以要根据整个计算模型设置层级型的 KPI ,让人与人之间的 KPI 进行关联,才能取得好结果。

第二、不管是做品牌还是获客,目前还停留在售前阶段,要把资源利用起来,赋能售中和售后阶段。售前阶段拿到客户洞察(customer Insights) 可以到售中赋能销售人员。售后要注意的有两个点:大客户信息管理和口碑管理。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学会向上管理,要让 Marketing 在企业的决策桌上,占据一席之地。

有一条捷径可以与大家分享。通常我们认为的企业战略制定是从上至下的过程,然而当到达市场营销环节时,需要开始进行拆解工作,具体包括对战略目标的详细解析,进而转化为市场营销的战略或策略。但这并非整个过程的起点,真正的起点在制定战略之前,它需要从下层开始,通过数据支撑向上发展。在此过程中,Marketing手中最宝贵的资源就是工具,例如客户洞察(customer Insights)和市场洞察(marketing Insights),它们均可作为发现价值点的手段。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强制定期输出。例如每个月输出涵盖各地区和各细分行业的报告,并从多个角度进行验证。可能包括竞品分析、客户分析和市场分析。起初销售人员可能会持怀疑态度,认为它们没有价值。然而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甚至可能只需半年时间,就能输出他们未曾了解的信息。随着经验的积累,会熟悉各种案例,能够找到准确的分析切入点。只要有一个点能够赢得他们的认同,就取得了成功。

第三步,寻找同盟者,获得评级认同,固化价值,并形成 SOP 。这样就能成为企业决策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价值保持不变。

02

活动比内容更重要

“活动本身就能带来内容。”

极新:在您来看,活动和内容对于双轮效应有什么样的联系和区别?

沈琳:活动与内容是大家手里的两把刀,最终的目标是为了获客和转化,为了贡献revenue。

无论是做活动也好做内容也好,只是一个手段而已。活动中需要内容做支撑,内容也需要活动做载体,微信、抖音、小红书是常见的承担内容的媒体载体,但在很多情况下,活动反而比这些渠道更容易达成转化客户的效果,是一个很好的转化路径

举个例子,比如写了行业白皮书和微信文章,微信文章用来介绍白皮书,微信文章后带有白皮书的下载,发表后后台有 40 个粉丝下载了白皮书。可以判断白皮书对于某个行业来说还是比较感兴趣的。

这时便会安排一场活动,考虑到成本因素,会先尝试进行一场直播。在直播过程中,参与人数有可能达到400人左右,其中有五六十人的平均参与时长超过了预设标准,例如10分钟以上。此外,大约有一半的人进行了互动。基于这些数据,可以认为直播质量达到了较高水平,客户的兴趣转化也达到了期望的线下活动程度。

因此,会接着安排一场线下活动。将同样的白皮书内容转换成PPT,并将一个PPT拆分为三个,做一个半天的线下活动,销售伙伴会定向邀请一些老客户和潜在新客户参与。在举办线下活动的同时,还会进行线上直播,这样可以将线下参与者的行为通过线上渠道进行积累,并扩大活动的影响力。

活动结束后会发布一篇文章,详细介绍白皮书内容。所以,内容不仅支持活动,同时也为活动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吸引力。活动和内容是相互支撑和融合的,单独进行活动或内容创作都是不完整的。这是我认为活动和内容不可分割的部分。

我刚才所阐述的逻辑听起来似乎很有说服力。然而,存在两个主要问题。首先,故事中有两个错误。

第一个错误是,需要至少20人下载白皮书。但如果做不到呢?计划就无法继续。这是第一个痛点,也是许多B2B营销人员的共同痛点。尽管我们认同内容为王,但往往难以产出高质量的内容。

第二个错误是,即使举办了活动,也未能找到那50个真正对我的产品或服务感兴趣的人,没有看到活动的实际成果。这是第二个痛点:举办了活动,但未能取得预期的成果

以前我认为内容为王,但现在我反而认为活动更重要。

活动是一个生产体系,它可以帮助你创造出你自己无法生产的内容。以工业品行业为例,市场营销为什么难以产出高质量的内容?原因在于,市场营销人员手中只有全球内容,即只有全球提供的内容和自己在本地制作的一些较为肤浅的内容。可能有一些产品介绍和行业解决方案,但这些内容并没有深入解决客户的某个具体问题。如何将客户的痛点与产品卖点相结合,每一步应该怎样做,实际上我们无法仅靠自己生产出这样的内容。然而,业务人员和 技术人员 却可能知道答案。

此外,客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创新性的想法,这些想法我们可能不知道,但客户自己却清楚。因此,实际上有三个群体可以帮你产生这类内容:Technician、Sales 以及客户本身。

如何组织客户愿意为你产出内容呢?答案是通过活动。例如,在活动中邀请一位有内容需求(IP需求)的客户,这位客户就会为你提供内容。这些内容可能是未知的,但可以通过活动收集并丰富内容池。这不仅能在活动中获得所需内容,还能提高线索的精准度,即通过实践来增强认知。

改变内容的外包装形式,然后将其发布出去。在活动中,你可以获取客户对内容的反馈,比如内容是否受欢迎、是否吸引客户、停留时长以及评价等。同时,在内容的长尾传播过程中,你还可以展示一波客户的反馈。这样一来,手中既有内容也有客户洞察。利用这些信息可以进行优化,并将客户的输入反馈给 Sales、Technician 以及客户本身。

很多人做到这步就停止了,但我在微吼尝试着做了更深一步。在我拥有内容之后,我会举办一场后续活动,作为先前活动的延伸。这场活动可能是直播、线下闭门会议,或者仅仅是内容的传播。在这场活动中,我会重新发布经过优化的内容,让之前关注我的客户能够进一步深入。这就像从原始案例过渡到营销合格(marketing qualified)案例,我既能输出案例,也能获取优化内容的反馈,从而继续优化我的内容中心。这就是我在此学到的方法论:如何通过活动驱动内容发展

原本我认为活动驱动内容,但有了活动后,尤其是有了后台的数据分析和客户洞察后,发现活动本身就能够带来内容,这是内容生产的方法论。不仅通过活动获取了想要的内容,还提升了线索生产的精准度。

极新:如何能够利用好内容和活动这两架马车,从企业实际出发,怎样在活动之前拿到好的内容策划?

沈琳:这个问题谈的是如何定义好的内容与活动。假如做获客型的活动,在活动之前就已经有了很多的积累,因为有积累才能知道客户画像,而不是凭空猜想客户的需求,然后按照SOP执行,定制客户体验。比如直播刚开始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客户需求是什么?已经听了 10 分钟需不需要互动?怎样才能够让想要走的人留下来?要不要在一场知识输出型的直播中去插一些活跃气氛的环节,能够让听众不那么枯燥?

这个阶段,关键已不在于内容本身,而在于活动环节的设计。要根据用户的旅程和体验,将优质内容和活动组织得相得益彰,这样才能称之为成功的活动。作为一家活动公司,我们对活动的执行有一套标准操作流程(SOP)。在活动前会进行彻底的调研,明确在活动的每一个节点、每一分钟应该做什么,针对哪些人,以及如何评估目标是否达成。如果目标达成,接下来要怎么做;如果没有达成,又要如何调整。对于活动的组织来说,这相对简单,因为它已经形成了一套方法论,只需遵循这套方法论即可。

第二种情况,我们对客群一无所知,因此只有一次机会来做好活动。如果是品牌活动,需要提升曝光度和影响力。而如果是商务发展(BD)型活动,销售已经与潜在客户建立了联系,或者已经与他们培养了较长时间的关系,目标通常是引导客户线下参与。首先,必须明确活动的性质,然后才能定义相应的内容。

对于撒网型活动,内容的好坏并不重要,关键是通过有影响力的人物进行背书,强调的是背书者的身份而非其讲述的内容。而对于转化型活动,销售型内容可能更为常见,建议采用直播带货的方式,即使是面向企业的(ToB)活动也是如此。关键是确定是否在直播间展示产品,以及展示什么样的产品。

通过活动收集到有价值的内容,可以提高线索的精确度,知道针对的是哪些人,而不是像之前那样广泛地投放。有了精准的内容和前端经验的积累,可以更准确地针对不同的人进行触达和转化。在进行直播时,我们经常分析数据,发现许多客户需求是我们之前未曾了解的。

无论是对企业(ToB)还是消费者(ToC)市场,都需要重视客户体验。现代消费者更加自我中心,他们希望与众不同。因此,在设计和实施任何活动、内容或市场营销策略时,必须关注消费者的体验如何。我喜欢的一个概念是“精细化运营”,它强调在任何工作中,无论是撰写文章还是制作短视频,都要考虑观众在每个瞬间的感受和需求,并确保他们的体验得到满足。

这体现了市场营销的敏感性,即关注客户对我们的看法,而不仅仅是客户对企业的看法。未来推动业绩增长的关键因素除了内容和活动外,最重要的就是关注客户体验。精细化运营是基于对客户体验的深入理解。

03

确定目标,精准发力

“量化活动成效,稳固基本盘稳固,不能打折扣。”

姜稳:如何量化内容和活动,怎样评判一场活动做得好还是不好?市场部的 KPI 或市场部的视角和老板的视角永远是不一致的,怎么样去达成一致?

沈琳:在进行任何活动时,都应进行 ROI 的评估。不论个人目标与老板的目标是否一致,这种评估对于工作的成效至关重要。进行这些评估,不仅仅是为了证实工作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判断工作成果对于达成个人或公司目标的贡献程度。

例如,当策划一场活动时,应如何设定 KPI?是应以活动最终产生的合同额扣除成本得出的ROI来衡量,还是以产生的市场合格潜在客户数量与投入成本的比例来计算?

此外,也可以通过品牌曝光度的提升来衡量活动的ROI。如果一场活动使品牌的曝光率从8%提升至8.5%,这0.5%的提升便反映了活动的成效。每个人对活动成效的衡量角度各不相同,因此,尽管我们经常讨论ROI,老板可能更关心你对营业额的贡献,而在市场营销中,有时难以将所有工作成效与收入直接挂钩。因此,需要将工作成效拆解分析。

以一场品牌活动为例,不应仅以收入作为ROI的衡量标准。品牌活动的主要目标可能是提高品牌知名度和搜索量。在B2B行业,尤其是针对特定行业的营销活动,可能只需让特定行业的决策者了解品牌即可。此时,产品的品质和独特性成为了最好的品牌代言人。当客户进行搜索以了解品牌时,我们可以通过监控品牌词的搜索量来评估活动的成效。

在量化成效时,从品牌和获取潜在客户两个角度考虑。对于品牌来说,可以通过提升搜索量来衡量成效。而获取潜在客户时,可以考虑内容营销,例如SEO优化,从而吸引潜在客户。这些方法并不总是能直接转化为收入,但它们应与你的目标受众相关联。目标越具体,量化的成效越有价值。

总的来说,工作并非仅关注最终成果与收入的直接联系,而是需要关注每一个环节,从后往前进行计划,推导出需要实现的目标,并据此制定预算和设想ROI。最终,我们需要评估是否实现了这些目标。

极新:请沈总谈谈,在短视频和直播领域,大模型和AIGC会带来怎样的助力?

沈琳:机遇和挑战并存。

对企业而言,发生技术革新无疑是一大喜事,对营销人员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但我相信机遇远大于挑战。特别是AI技术的出现,必将取代一部分营销人员的工作。这些被取代的,我认为他们被称为“工具人”,因为AI本质上是一种工具,它将取代那些单一任务的工作者。比如如果你只会制作PPT,或者只擅长一项简单的任务,有了AI工具之后,可能就不需要人直接参与了,只需要一个工具来监控整个操作过程,只需要告诉它逻辑即可。因此,只擅长投放广告等工作的人可能会面临失业的风险。

然而我们作为人类,是有能力改变这一现状的。因为营销工作是最接近人类的工作,其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我们可以利用AI工具来提升自己的价值,避免被工具化。

职位或部门中最先受到AI冲击的可能是营销部门,我曾看到过一份海外报道,称大部分的首席营销官(CMO)预测到2024年,他们的团队会因为AI技术的应用而减少员工。

就微吼而言,我们的产品就是基于AI大模型开发的。这个AI模型已经可以优化整个营销活动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的运营效率。比如,在活动前期,我们会使用AI工具帮助客户进行市场分析,创建客户画像。当客户画像需求明确后,活动中期,AI会监测活动反馈,提供实时建议。举个例子,如果在直播活动中,AI检测到有负面评论,它会立即提醒我们。此外,AI还能模拟人类进行互动,比如自动回复观众的提问。

AI在内容活动和产品架构方面也能提供很大帮助。它不仅优化了运营层面的工作,还可能影响到企业的未来产品结构和目标客户群。因此,AI无疑是企业无法避免的一个重要话题,它将深入到企业的各个层面,包括招聘、人员管理、财务等。

极新:现在进入到漂流瓶环节,上一位做客极新企服直播间的嘉宾是致趣百川联合创始人兼SVP刘玺,他给您的问题是从企业增长的角度,优先级最高的前三件事是什么?

沈琳:在企业战略层面,我认为首要考虑的是战略方向。企业需要审视当前状况,决定是更换赛道还是集中力量发展现有业务。战略定位如同针一般,越细越能聚焦,深入挖掘潜力。面对市场变化,企业可能需要在现有业务基础上开辟第二条增长曲线,或者对现有业务进行精准定位,尤其是在市场策略从粗放转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型期。

其次是业绩增长目标。无论企业处于生死存亡、增长动力不足还是高速增长阶段,都必须确保基本盘的稳固。这包括保持产品和服务质量,以及核心业务的产品交付质量,这些是不能有任何折扣的。在此基础上,企业需要选择是激活现有客户的复购或增购,还是开拓新客户,这应根据企业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来决定。

第三,企业需关注管理效能。这涉及到人员成本控制、人均产出提升,以及员工积极性的调动和管理效果的优化。即使企业在快速前进,也不能忽视后台管理的问题,一旦后院起火,将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极新:下一位做客直播间的嘉宾是卫瓴科技创始人杨炯伟,请您向他提出一个问题。

沈琳:我的问题是:从创始人角度出发来看企业增长,对于快速增长的企业,优先的三件事是什么?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