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燕妮姐,有个问题一直困扰我。我没想明白基金研究本身的价值所在,准确来说我找不到这项研究的锚点。

对于行业研究来说,可以从估值、业绩、公司治理、第二增长曲线等等方向,去找到预测股价的锚点。即使最后也不一定准确,但是总有一个锚点,并且可以根据实际的表现及时修正自己过去的判断。

但是基金研究,好像找不到这样一个锚点,虽然说基金的持仓是基金的基本面,但是持仓的变化本身是难以预测的,因为这是对人的层面的研究和判断。

如果是基于对某一行业或股票的看好,去买一个主动基金经理,那也没啥意义,为啥不去自己买股票或etf呢。

基金研究似乎没有一个锚点,我现在能看到的最大的价值所在,是解决一些信息不对称,提供一些新的基金品类和池子。

但是落实到投资层面,感觉就是虚无缥缈,不论多么复杂的模型都是基于过去业绩或持仓的归因,但是这些都无法有力支持对未来基金经理行为的外推。

我的困惑在于,对于一名研究员来说,基金研究的价值到底在何处呢?

回答:

基金研究相比于股票研究来说,确实没有那么落地,它追求的是模糊的正确。

基金研究的素材可以是持仓,也可以是基金净值的走势,也可以是基金经理的个人表达,不能单单以他的持仓作为研究的输入变量。

做基金研究当然是有意义的呀,而且意义很大,我觉得意义甚至大过于股票研究。因为现在大量的机构和个人,包括银行,理财,信托,保险,还有私募等都在配置基金,所以能给他们做一些研究支持、指导是非常有价值的。

基金要外推,要有预测性,更重要的是对于基金的风格研究以及投资策略的研究。

因为决定基金一段时间业绩好坏的决定性的因素就是它的风格和市场风格的匹配程度。基金经理水平的高低当然是有的,但在我看来,这个在中短期来看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日常我们去推荐基金,其实考核周期看的都是中短期,一年以内)

所以,基金研究需要确定每一只基金,它的风格是怎样的,策略是怎样的;这个风格和策略的稳定性如何,这个风格和策略适合什么样的市场,这个风格和策略它能够有效是发生于什么样的市场环境。

比如量化策略,它可以分为基本面量化和高频的量化,它们分别还可以细分出来若干种策略,它们的有效周期大概是比如说三年到五年,他们的特征就是适合小微盘股的风格市场。

在策略拥挤了之后,就是会发生很大的回撤。历史上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未来也是这样。

不同的管理人,他们的风格因子和回撤的幅度是有所不同的,这一些去了解清楚,我觉得就可以了。


$兴全安泰积极养老五年持有混合(FOF)A(OTCFUND|010267)$

$兴全安泰平衡养老三年持有(FOF)A(OTCFUND|006580)$

$华夏养老2045(FOF)A(OTCFUND|006620)$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