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佛说,天堂与地狱总在一线之间。很多年后,我们才明白,所谓一线,是一根底部的阳线;2月5日,大盘离恐惧最近的时候,它们在2635点的底部相遇。两周后,市场重返3000点,尘封的贪婪开始觉醒。
小王子说,沙漠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在某个角落藏着一口井。每个曾在2700点的沙漠中苦行的人,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找到那口转运的井。可思维的本能就像守护大漠的风沙,总在一次次遮挡着你的眼睛,让你误以为近在咫尺的井水却远在天涯。在恐惧的风沙吞噬理性的2700点,西岐拿出了含苞待放、徙木取信和围魏救赵三只锦囊,为沙漠中迷路的读者指明了方向。

3月15日,“微”和“光”一众旧爱再成新宠,市场追捧的那汪井水泛起了诱人的微光,恍惚间泡沫的幻觉隐隐浮现。果然所有的贪婪都来自恐惧,所有的极度乐观都来自线性思维。可惜,只有少数人记得,那缕你相信的光,也曾在人性的折射下幻化为遥不可及的海市蜃楼。

站在风云变幻的3000点,西岐坚信新质资产的长期守正之道,却也提示黄金资源的短期出奇之机。兵法言,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如今主导市场的核心变量或已斗转星移,引领轮动的多空力量或已攻守易势。若你依然沉浸在超跌反弹的线性思维中,若你仍旧执着于海外映射的隔岸观火下,若你还是醉心于主题炒作的春季躁动里,或许你会在海外降息与高质发展的路口,错失沙漠里的下一口井。

为帮助读者在当前的关口做出理性选择,西岐书屋本期推荐汉斯·罗斯林的经典之作《事实》,深入剖析人类恐惧本能和直线外推等思维误区,追寻基于客观事实的数据规律。


导读

《事实》一书涉及医疗健康,地区贫困,妇女儿童权益等多个宏大主题,核心观点是认为人类在分析问题时,很容易陷入思维的惯性误区,而只有当我们真正以数据为思考原点,尊重客观规律和常识,才能拨开现实迷雾,找到世界的原貌。

本书列举了十种典型的思维误区,包括一分为二、负面思维、直线思维、恐惧本能、规模错觉、以偏概全、命中注定、单一视角、归咎他人和情急生乱。下文为您介绍投资中最常见的两类固式思维——恐惧本能和直线思维,希望为投资者带来一些启示。


1、恐惧本能——真实的风险如何计算?

人类对危险的恐惧会触发我们的本能。曾经有学者做过调查问卷,让人最恐惧的东西位于前四的答案是蛇、蜘蛛、位于高处、被困狭窄空间。既然这几样危险已经逐步离我们远去,在现实世界变得和平、安全时,为什么我们仍然看到铺天盖地关于危险的报道?

在过去的100年间,死于自然灾害的人数是如何变化的?

A、几乎翻倍

B、保持不变

C、几乎减半

这个数字包括了所有因为洪水、地震、暴风、干旱、火灾、极端气候而受害的人数,但在一份调查问卷中,答对的人数只有10%。你可能以为人数下降了一半?实际上远远不止,对危险的恐惧会触发我们的本能。今年这个数字是100年前的25%,如果考虑世界总人口增长了50亿,单位人口的自然灾害死亡数,是100年前的6%。

资料来源:Gapminder[52] based on EM-DAT&UN-Pop[1]

下次你再看到记者们对着镜头说“这个世界正在变得更加危险”的时候,你会提出反对吗?我认为不会的。很难有人能做到。因为当摄像机的镜头对准那些废墟中的受害者、那些受疾病困扰的人,我们的大脑被恐惧和悲伤彻底占据,我们必须忘记宏观的趋势,尊重这些遇难者,并竭尽所能去提供帮助。

当危机过去之后,再思考事实和宏观趋势。我们重新建立实事求是的世界观,要想控制我们恐惧的本能,需要计算真实的风险。我们感受到的世界,远比真实的世界可怕,这是因为我们接收到的信息都是媒体精心选择后的,那些更吸人眼球的吓人信息。


2、直线思维——世界人口增长是持续的吗?

如果你看到一块石头朝你飞来,你基本可以判断它是否能击中你,不需要数据、图表或计算,眼睛和大脑可以模拟出抛物线的延长线,并采取躲避。这种自动的视觉预测能力帮助我们的祖先从恶劣环境中生存下来,但在更多场景中直线思维并不是一个可靠的工具。

联合国预测,到2100年世界人口将增加40亿,那么请问主要原因是什么?

A、将会有更多的儿童(15岁以下)

B、将会有更多的成年人(15-74岁)

C、将会有更多的老年人(75岁以上)

人口增加=婴儿出生?你是否下意识选择答案A,很可惜并不是。联合国专家预测未来儿童数量将会停止增长,事实上儿童数量已经停止增长。下面两张图分别是联合国预测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和1800年至今平均每位女性生育婴儿数。1920-1950年代,平均每位妇女生育数量是5个孩子,到1965年之后这个数字快速下降,现在平均每位妇女生育2.5个孩子。这一改变与人口脱贫、妇女得到良好教育同时发生。

图:1800年至今平均每位女性生育婴儿数

资料来源:Gapminder[7] based on UN-Pop[3]

2015年世界上70亿总人口,其中20亿是15岁以内的儿童,20亿是15至30岁之间的青年,另外30至45岁、45至60岁、60至75岁之间分别各有10亿人口,这是结构的分布;到2030年,会有新的20亿0至15岁的儿童,而当下0至15岁的儿童将变成15至30岁的青年人,依次增加;当下我们有10亿30至45岁的成年人,尽管儿童出生数量没有增长,到2030年仍然会多出10亿的成年人,这部分并不是从新生儿转变而来,而是从现在的儿童和青年人转变过来。

因此,正确答案是B,这就是联合国专家用来预测人口的方法。到2060年,将会有20亿45至60岁的人变成60至75岁,但是再往后,每一代20亿人都会被下一代20亿人所取代,增长就停止了。不考虑人类寿命的延长因素,这种“填充效应”会在接下来40多年中发生,并在2060年停止。


3、用数据思考,避免情绪化决策

作者汉斯 罗斯林曾经是一名执业医师,他在1970年代曾在莫桑比克的纳卡拉担任区域医务,同时在研究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与农业、贫困与健康的关系方面颇有建树,汉斯还曾担任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其他援助机构的顾问。2005年汉斯创办了Gapminder 基金会,致力于促进以事实为基础的世界观察。

作者在书中谈到,当我们面对一件新事物或者新变化的时候,“亲眼所见”并不一定为真,现实世界丰富海量的信息,可能受到媒体、群体认知、甚至是不同利益群体的影响,以纷繁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但我们始终要记得,控制本能的反应,多向前一步,挖掘现象背后的数据事实,才能避免情绪化决策。

人类的大脑生来就自带格式化控制板,习惯于弃逻辑于不顾,因此在投资中用数据思考就显得极端重要了。举例来说,我们曾在《褪去量化面纱,小盘股能否在龙年容光焕发?》中提到:因为量化微盘,所以看空小盘,这是节前市场最流行的观点,可是量化微盘就代表小盘吗?当我们用数据的视觉俯视小盘,或许看到的是不一样的风景——A股市场超过9成的股票市值小于300亿,5000多家上市公司里近8成市值不足100亿。数据显示,在2021年核心资产见顶后,量化微盘遭遇的是牛市回踩,而小盘股始终是熊市未央。


文中部分内容图片转述《事实》和《千与千寻》,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尾记

在“钟摆效应”的魔咒下,我们时而与深渊对视,时而弹高山流水,时而在2700点恐惧,时而在3000点贪婪。似乎一路追涨杀跌而来,情绪的肆虐,掩埋了事实孤寂的脚印。

狐狸在离开时告诉小王子,真正重要的东西,是眼睛看不到的。在3000点尝过卡斯塔利亚泉水的人们,似乎再次化身为屠龙少年卡德摩斯,误以为所思即所见,所见即所得。

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千与千寻》里的无脸男,它不停吞噬着纷繁复杂的信息,变幻出虚无缥缈的金币。直到有一天,它吃下千寻给的药丸,吐出贪婪与恐惧,才终于看清了自己。

这颗药丸,里面藏着事实与数据。


风险提示:本文章内容及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西部利得基金机构观点。文章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对投资者的任何投资建议。本文中的所有观点仅为成文时观点,有权对其调整。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