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制造的大潮中,伟本智能,一家立志在智能制造领域创新领跑的高新技术企业,正面临着资本市场的严峻考验。

作为专业提供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伟本智能为汽车、机械等制造业企业带来了包括整体规划、系统集成到售后维保的一站式服务。

然而,随着IPO的脚步逼近,公司光鲜背后似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裂缝。

业绩大幅增长是否经得住现场检查

招股书揭露的数据显露了公司发展的褶皱。从2020年到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的逐年上升似乎见证了伟本智能稳健增长的脚步,直至2023年上半年,财务数据的断崖式下跌让所有观察者都感到震惊。一度高歌猛进的公司,怎么会突然陷入财务困境,净利润更是出现大额亏损?

通过深入分析伟本智能的招股书,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引人注目的图景:2020年至2022年,公司的营业收入稳步攀升,从4.31亿元增长至6.15亿元。这样的数据原本应该是伟本智能勇闯资本市场的铺路石,但2023年上半年的经营数据却似一道晴天霹雳,公司净利润突然大幅度转负,达到惊人的-2313.64万元。一时间,市场对伟本智能是否能够在接下来的半年中扭转乾坤抱以怀疑的态度。

不仅如此,深交所的问询函对伟本智能来说无异于又一记沉重的打击。三年之中,公司第四季度的收入占比居高不下,每年几乎占据总收入的一半,这与行业内其他企业稳定的收入分布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期,同业公司的数据显示出第四季度收入占比相对稳定,平均值分别为31.98%、32.86%、34.74%,而伟本智能则分别高达48.99%、65.52%和49.27%,不禁让人怀疑其背后是否有粉饰财务报表、年终突击业绩的嫌疑。

深交所进一步追问伟本智能在第四季度收入异常的合理性,这不仅关系到公司财务透明度,更涉及到公司的诚信度与业务持续性。市场的疑虑并非无端,因为这样的季度收入分布,极有可能导致收入确认的时间被操纵,以便在资本市场上呈现更为亮丽的财务状况。

此外,伟本智能在盈利能力上也显得与众不同。在行业普遍毛利率下滑的趋势中,伟本智能却逆流而上,其毛利率在报告期内相比同业公司居高不下,甚至在2021年达到了27.07%的高点,与同期同业可比公司的21.35%形成了显著的差距。这种背离行业趋势的表现,不仅让深交所提出了询问,也让市场对伟本智能盈利质量的真实性产生了质疑。

在这一系列的财务数据和市场表现之下,伟本智能的商业模式、盈利能力和管理层的决策透明度都被投资者和监管机构放在了放大镜下审视。

公司财务内控不规范

锋芒毕露,昂首闯荡。九年砥砺前行,伟本智能终于在2016年披上股份公司的外衣,但与此同时,财务的底层冰山却始终隐藏在水面之下。

股份公司的身份背后,是彭龚智能的53%控股,这是彭荣和龚学培携手控制的堡垒。伟至源——伟本智能的员工持股平台,象征着员工们对公司未来的信心与承诺。而伟能香港,彭荣全资控制的公司,以30%的股份稳坐第二大股东之位。这一股权结构,显得既坚固又复杂。

变革之风伴随外部投资者上海九金的到来,伟本智能获得了新增的177.6万元注册资本,同时卷入了一场关于未来的赌局。金彪向彭荣提供的1000万元无息借款,是一张以IPO成功为前提的彩票,但当彩票未能兑现,这笔款项最终转化为了有息借款。这场金钱和未来的赌注,于2020年春天落下帷幕,彭荣偿还了本金及利息,而上海九金与伟本智能的对赌宣告结束。

彭荣的财务戏码不止于此。他与华软资本旗下的华轩投资签署的另一份借款协议,揭示了伟本智能在资本市场游戏中的又一步棋。然而,这部棋局并非一帆风顺,彭荣提前偿还了780万元借款,似乎为了避免进一步的不确定性。

华轩资本,作为伟本智能的又一战投者,在年初还卷入了一场法律诉讼。这起官司起源于一笔伴随诸多期待的投资,却未能达成预期的盛大计划。九牧王作为华软创投的主要发起人,无法预见的是,这次合作最终演变成法院的纠纷。

华软资本的一系列交易、协议与诉讼,逐步揭示了背后的资本运作与金融策略。随着时间的推移,伟本智能的IPO旅途显得愈加崎岖。

除此之外,从2017年11月至2022年3月,招股书所披露的数据绘制出了实控人彭荣与公司核心团队间资金往来的密集网。这些资金流,共计522.82万元,被彭荣借出,流向了包括公司高管在内的多名员工,而这些员工恰是通过这些资金受让公司股份的同一群人。

在这场交易之中,董事会秘书的职位仿佛成了财务游戏的热门座位。谢乐平、黄洪燕、高琳龙,三人的职位变动与资金流向交织成一张大网。黄洪燕和高琳龙的入股资金直接源于彭荣,而谢乐平则是向彭荣所控制的公司支付了巨额股权转让款。这种财务安排充满了疑问,令人不禁对伟本智能的管理和财务决策的透明度抱有质疑。

事实上,伟本智能在关键管理岗位上的频繁更替,也映公司内部管理的动荡。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内,董事会秘书两度更换,尤其是两位董事会秘书都出现在了实控人的借款名单中,这不禁让外界对伟本智能的内部治理提出质疑。

这种资金和人事的交织,很可能会影响公司决策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而这对于正处在IPO进程中的伟本智能来说,无疑是一种风险。

在伟本智能步履维艰地向资本市场进发的路上,每一次内部人事变动和财务操作都可能成为外界审视的焦点。

伟本智能的IPO之路,已然不仅是财务数字的游戏,更是对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以及透明度的全面考量。在资本市场的舞台上,每一个幕后的交易和决策都可能被放大审视,而这些被放大的细节,最终将决定伟本智能能否在资本市场上站稳脚跟。

募资补流有“圈钱”嫌疑

回顾报告期末的数据,公司的应收款项(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应收款项融资、合同资产)分别为1.13亿元、1.61亿元、2.24亿元和1.52亿元;而存货价值则分别为1.70亿元、2.25亿元、1.42亿元和2.47亿元。这两项占据了公司流动资产的很大比例,分别达到了78.98%、74.87%、77.90%和68.81%。

显然,公司长期面临着应收账款和存货占用流动资产的问题,而这一比例基本保持在75%左右。据招股书披露,伟本智能一年以上应收账款占比分别为46.57%、22.31%、18.39%和40.94%,而期后回款占比则分别为89.84%、87.60%、68.72%和40.48%。

面对这一情况,深交所要求公司进行分析,包括一年以上应收账款占比水平的合理性、长期未回款客户的具体原因、未单独计提坏账准备的合理性,以及应收账款期后回款比例未逐年上升的原因及合理性。

伟本智能在自身偿债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仍然选择突击分红并募资补流,这使其更加难以摆脱“圈钱”嫌疑。这也成为了监管部门关注的焦点,需要公司提供合理解释以解决这一问题。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