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顺风能(SZ002531)$   

天顺风能交流会议纪要240327

2024Q1情况:一季度天气原因,北方不开工;海上3月份刚开始发货;风电不能按每季度平拆业绩,要按淡旺季来分析。对于今年的总量,陆上基本与去年维持稳定,海上在抢装后迎来22-23两年的空档期,今年开始政策陆续开始落地,新项目比较多,预计今年是恢复,明后两年是高潮。

行业技术变化:今年观察到业内相当比例的混塔,公司认为是追求行业降本的极致行为,也是一种退步,从全世界范围看,只有中国在使用。风电分为低切变区(三北地区)和高切变区(东北、华中、长江以南),高度变化对于风速变化影响不大称为低切变区,反之称为高切变区。低切变区大部分是钢塔,但是对于中国占据大部分面积的是高切变区,为了追求高风速,高度越来越高,对于150米的塔来讲,业主为了降本,下面90米都是混凝土。目前能用混塔的都用混塔,渗透率几乎100%;公司在湖北地区(用的金风的混塔)也有使用混塔,成本下降确实是有优势,但是公司不做混塔业务。

混塔对于塔筒的出货量的影响:公司目前塔筒是边缘化业务,海工单桩、导管架是公司的主要发力业务,23年海工利润已经超过陆上塔筒,今年应该会大幅超出陆上塔筒,明年陆塔业务可以忽略不计。

叶片业务:目前处于过渡阶段,与塔筒业务受大型化和混塔的负面影响不同,叶片不仅收到大型化的影响,也受到主机厂客户的影响。主机厂一方面会自建叶片厂,行业整体需求下降,另一方面,降价压力也会传导到叶片厂。公司叶片业务的变化有两个调整:1、从去年开始,模具业务要大于叶片业务,主要是来自于海外市场需求的提升;2、客户方面以前80%是来自于远景,现在50%来自于金风,后续也会持续提升,主要是因为远景的单一风险较大,其次是远景的回款一年比一年慢。公司未来会将叶片业务逐步切换到上游碳纤维和玻纤板的业务,同时加大非风电的领用领域,去年造船和飞机领域也开始有突破。

叶片模具:公司不需要采购模具,23年公司模具出90套左右,去年收入大概7个亿。

公司定位:主要是海上和电站,海上:公司不做塔筒,主要做管桩和导管架,竞争门槛高,与码头和用地息息相关,竞争比塔筒要小。风电场:一方面,风电场收益很高,另一方面,公司在各地新建工厂,置换很多资源,建风场可以把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风电场业务:公司目前已发电电场1.4GW,从去年开始在建的1GW,今年再建1GW。

海风行业:海风周期较长,从开工到并网需要2-3年时间,今年最大的变化是:前面两年很少看到新的订单出来,而24年从近两月来看,陆续有很多新项目出来,新项目量出来后,一两个项目对整个盘子的影响就不大了。另一方面,主要看现有供给情况,中国基础,江苏以北主要以单桩为主,江苏以南主要以导管架为主。目前行业内导管架到25年之前,新出产能基本都是天顺的,尤其是在江苏以南地区,基本50%的份额都是天顺的,在广州的话甚至会有更高的比例。

海外市场:主要是德国单桩工厂,年底可以出产,未来将供应整个欧洲;国内的话主要是通州湾工厂具有出口条件,去年9月份通过欧洲审核,预计今年Q3-4首批导管架可以出口。

电站并网流程:首先建电站是需要并网指标证后才可以建,一定是要有土地、能源局的核准指标、电网的接入指标,很多电场没建主要就是指标没有拿齐。

出口业务:德国工厂生产成本和国内相比主要几个方面:1、原材料比国内仍然比较贵,国内钢板再加运费过去要比在德国采购钢板要便宜,但未来有两个趋势,一方面是欧盟碳税,中国出口产品可能被征钢板税;另一方面是反向税。这是两个不确定因素。因此未来与其说中国产品走出去,不如说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最后,从海工的特点看,欧洲的一个大单桩是3300吨,客户更需要就近供应,更倾向于当地建厂。

船舶企业的影响:1、导管架的价值量造船厂看不上;2、造船厂的订单已经饱满到27-28;3、船的交付和导管架的交付不同,造船厂的优势不能迁移到导管架中。

产品重量:国内一根导管架1800吨(高80米,宽30米),单桩1600吨,较小的是1200吨左右。塔筒是一根200吨,可分解运输,陆上可生产运输,但是导管架和桩基必须要有码头。

产能:射阳60万吨单桩,广东80万吨,阳江工厂今年也会投产,公司在基础环节做到50%份额没问题。

基础的变化趋势:目前单桩和导管架以江苏为界,大概可以按1:1来划分,但是主要还是要考虑技术的变迁,可能一部分单桩会切换到导管架,但是预计后续漂浮式26-27年可能会开始漂浮式建设。漂浮式的竞争会更激烈,但是码头仍然是最核心的竞争力,漂浮式对码头的要求更高。公司在阳江、通州湾工厂的建设时充分考虑到漂浮式的空间需求,已经做好准备。

单桩工厂切换到导管架工厂的区别:单吨净利,导管架目前一吨赚1500-1800,单桩600-800,好一点800-1000,塔筒400-500。但是很少有工厂能改造为导管架,导管架的高度和重量要求更高,对于吊车和物流的的能力要求更高。

单桩的适用场景:欧洲的超大单桩单吨到3300吨,适用水深到15米,但是国内目前是用不到。因为欧洲的床底比较软,而国内的海底太硬,难打桩,要用导管架。但是如果随着深远海趋势,床底较软,适用超大型单桩的话也会采用,因为成本比导管架更低。

海外市场:从产品来看,出口单桩是有市场的,但是出口塔筒是没有市场的,公司未来海外业务主要做管桩和导管架。1、全球看,装机都是陆上向海上转向,未来空间在海上;2、只有海上在基础环节,全球是有产能瓶颈,供给是跟不上需求的;3、随着欧盟装机起来,有可能对中国出口产品征税(过渡期3年),这样的话对于本土建厂的需求也会提升。

交付节奏:国内工厂目前还没有实际交付,因为通州湾是去年5月收购,9月审核的,今年海外应该会有交付,欧洲75%产品是单桩,20%是导管架,欧洲显然做不了导管架,因为欧洲导管架人工成本是单桩的3倍。

德国工厂的进展:目前进展没有大障碍,欧洲的供应链很紧,单桩价格会很好。塔筒在后期运维要求较高,管桩后期运维要求不高。

竞争对手: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就是大金重工,大金产品在欧洲的价格不是最低,处于中游水平,但是大金的优势在于布局早,出口时海外供应紧。大金目前也是要在欧洲建厂。大金的物流国际船和海外港口优势非常显著,其他厂商是没有的。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