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定价权之争:一体化VS专业化

Q:一体化有定价权吗?

A:先说结论:一体化很难,光伏唯一的希望在硅片,硅片的希望在中环。

Q:我也觉得,现在他们战线太长了。

A : 和战线长没啥关系的。

Q:为什么这么说?

A:其实就是看两点,供需关系和竞争格局。

Q:硅片结束战争,就能带动产业链回暖?

A:供需关系看两点,其一是终端需求和组件产能,其二是环节供需比。

如果终端需求低于整体组件产能,就会一直低迷。

而环节供需关系就是看卡点,硅片是最有可能性的卡点。

目前光伏四个环节的产能大约是1080比840比1000+比1000+。

然后就是看竞争格局了,竞争格局也看两点:一看产能大小,二看成本。

产能最大意味着有定价权,成本差异化,低于同行较多,价格战受损最小。

那你看电池、组件有没有人能做到这两点的?包括一体化和一体化对比有没有一体化能做到这两点的?

Q:其他三个环节确实看不出谁能一统江湖。

A:所以电池,组件,一体化他们是都是同质化竞争的,产能没有压倒性的大,成本也没有压倒性的差异化。所以他们是很难的。

出清不就是靠1,产能,2成本,去挤压小部头么?

一体化之间除了N型比例大的集体在围攻隆基,剩下的谁奈何不了谁了。

所以,一体化也不能独自挺价或者涨价。有吗?举个例子?

————————————————————————————————————

总结:光伏的格局供需关系和竞争格局为纲,其余四小点为目。其实是很清晰的。

做一个假设,中环能拿到定价权,会发生什么情景?就是硅片环节变得有序,产能变成卡点,这样光伏整体就不会乱战了。

组件端的产能最终产出看的是硅片端的产能供给。

硅片端假设中环在这次价格战中能出清部分,产能会低于800,开个8-9成,其实就和需求端匹配上了。

最多只有那么多硅片,能生产那么多组件呀。所以这就不是拿到了光伏的定价权么?

一体化是没有定价权的。

Q:可是大家都说硅片厂没定价权。

A:硅片厂肯定没有定价权呀,只有中环有定价权。硅片厂的价格是中环来定的,不是硅片厂定的。

Q:一体化别说同行业几个大的,就是二线的组件报低价,一线的都受不了。

A:定价权我刚才说了,两个条件,一个是产能最大,一个是成本差异化最大。

你看前两年就知道为啥通威有定价权了,不就是这两个条件么?

而隆基,产能是大的,但是成本被N和薄片化迭代了。

Q:通威那是硅料紧缺的时候,现在他哪有定价权?

A:和隆基一样了,有被颗粒硅迭代的危险,这个逻辑其实很容易看清和理解的。

Q:硅片N型182系列能宣布淘汰了不?

A:一体化不是自产硅片么,但是中环产能大,成本低。控价就可以了。

硅片价格下来控到你一体化硅片亏损贴钱,那么专业化电池采购中环,他们不就有优势了嘛?

一体化实际上硅片+电池成本还不如专业化的,隆晶晶等都在外采电池,他们优势在哪里?

不难受嘛?你怎么去定价组件呢?一体化能定高价?定高价不都买专业化组件去了嘛?

而现在硅片价格就是在控价182N,这个很清楚能看到的,库存水平也是182N最多。

而且不仅如此,市场对210N系列硅片,电池,组件也是价格高于182N,如果说210N没有通量优势,价格为何会高?

Q:逻辑通顺

A:这个就是定价权。不是说哪个模式,哪个环节的。而是说你有定价产业链的能力。

假设有一家一体化,规模最大,各环节成本最低。那你可以说这是真正的一体化了,可以通吃了。但是现在有这样的公司嘛?

这个逻辑就是幼儿园老师给小朋友讲的一个小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三个和尚没水喝。

四五家一体化谁都不服谁,互相怼,能怼出个定价权来?

Q:现在看来光伏规模最大的一体化最容易死,历次都是。船大掉头难。

A:会僵化的,失去创新的能力,顾头不顾尾。

Q:就像晶科现在只有hit降本到位,或者210N生态起来,它就很难了。

A:因为一体化环节之间没有生存压力的,反正是自给,也就没有动力去进步了。

它就供应几种规格的硅片和电池,不会去和市场互动交流啊,不知道环节进步的情况。

外销可以知道市场需求什么样的产品,参数,要求等等。市场在做什么创新。

Q:现在你看看绝大部分的光伏讨论,都在怀疑中环会在这次光伏的变革中淘汰出局。没人看好专业化,都认为后面是一体化的天下。

A:乌合之众。我就问你,一体化逻辑成立,为啥隆基被其它一体化围攻至此境地?为啥隆基在P时代没有把晶科,晶澳,天合,中环打败呢?

隆基现状如此是因为它没有追上PN迭代的脚步啊,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商业模式啊。

商业模式救不了诺基亚,也救不了通燃油车,哎!$TCL中环(SZ002129)$$隆基绿能(SH601012)$$晶科能源(SH688223)$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