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玥林

(本文共 3315 字,阅读约需 9 分钟)


3月28日晚,小米汽车售价公布。小米汽车发布三个月后,价格终于落地。但从去年开始,各大车企纷纷掀起行业内的价格内卷。降价潮从新能源汽车一直蔓延到燃油车领域,C级车卖出B级车的价格,B级车压到A级车的区间已是市场常态,这为整个行业的定价带来巨大压力。在此之前,小米品牌一直用高性价比和米粉“交朋友”,但如今,价格战之下众多车企似乎已经“走了小米的路,让小米汽车无路可走”。


在国内电动化卷到不可开交之时,国外的电动化却在不断“降温”:欧盟考虑推迟2035年停售燃油车的计划;美国政府考虑放宽“2030年减少尾气排放以及提高电动汽车销量”的目标;英国宣布将“2030年燃油车禁售令”,推迟到2035年执行;德国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在年度财报发布会上宣布,鉴于新能源汽车的普及速度未达预期,不再坚持2030年全电动化计划,同时保证继续改进其燃油车;福特关停新能源车工厂;宝马、通用、大众、丰田等巨头纷纷放弃或缩减电动车计划,苹果更是直接放弃了已经实施10年之久的造车计划。


外国车企为何纷纷暂缓汽车电动化?这又给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什么影响和启示?

01


外国新能源汽车表现不佳

外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惨淡。奔驰去年在国内卖出了249.2万辆,但纯电车型仅卖出了24万辆。整个欧盟在2021年达到了电车渗透率22%,在2023达到25%,但最近又降到23%。美国市场的表现同样不尽人意。去年美国1560万辆的新车销量,只有140万辆是电动车。

中国、欧洲、北美的新能源车销量对比走势(单位:万辆)

全球新能源汽车分区域销量(单位:万辆)

新能源车不仅没带来收益,反而存在亏损。福特公司在2023年的财报中显示,电动车的研发占了资本支出的40%,亏损高达47亿美元。即便去年在降价后实现大卖的大众ID.3,官方也表示“每卖出一台要亏超4万元”。


欧美电动车表现不佳主要集中在三大原因:


一、电价高,和油价几乎差不多。以德国为例,截至现在,德国每户人家所耗电费仍是欧盟国家中最高的之一。2023年,德国当地居民用电平均价格是45欧分/千瓦时,这一价格水平在欧洲国家中位居前列。俄乌冲突之后,能源价格上涨,让欧洲电费更是节节升高。


二、价格贵。电池原材料、软件开发和电力成本等占比较高。欧美没有建立强大的动力电池产业。结果是依赖进口,并且成本高。这使得电动汽车的综合生产成本高于传统燃油车,从而影响了电动汽车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没有中国快。以美国为例,全国只有59605个公共充电站,以及156669个公共充电桩。而到2030年,为了让所有车主都能使用电动汽车,估计需要120万个公共充电桩。所以,对于国外消费者而言,电动车相比燃油车的成本相差不大,未闻其利,反而先闻其害,也就更不愿意考虑电动车了。

资料来源:Alternative Fuels Data Center,统计截至2023年11月


02

外国燃油车表现强劲


相比于新能源车的疲软,燃油车的表现却十分突出。去年,丰田汽车利润达到了2000亿人民币,大众1700亿。在奔驰去年的业绩报告中,燃油车业绩表现依然健康向上,2023全年营收1532.18亿欧元,净利润高达145.31亿欧元。其中乘用车销量达到200万辆以上。

事实上,西方老牌车企在燃油车领域实在是太赚钱了,内燃机时代他们曾是霸主。长久以来,汽车产业的竞争不仅仅在于技术的先进性,更在于对关键技术的专利掌控。回顾历史,欧美国家在燃油车领域深耕了上百年,凭借着对内燃机技术的深厚积累和严密的专利保护,长期占据着全球汽车产业的领导地位,让外来挑战者面临着深深的门槛。他们的油车凭借其成熟的技术、完善的产业链、低廉的成本等优势,依然会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03

外国车企推动“电动化”受阻

电动车业务的巨额亏损使得车企在推进电动化进程时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而这也是其决定暂缓电动化进程的主因。


所谓船大难掉头,对于外国车企而言,油车销量依旧非常好。砍掉油车无疑是在自杀。这样最后很可能会电动化没搞好,还把自己的优势丢没了。而且燃油车关联了太多的利益,直接关系到很多高薪饭碗甚至数几百万人的就业。拥有雄厚传统业务基础的老牌车企,可能更难以转型和适应电动汽车市场的变革。


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原有的技术和专利优势被重新洗牌。燃油车时代的技术在新能源时代很多都没法复用,电动车自有一套独立于燃油车的技术路径和发展方向,需要不断创新、降低成本、提高性能等方面下功夫,才能赢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在这个新的领域,传统车企和新势力众生平等,大家都得从头开始搞研发。对此,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提到:“技术挑战是导致电动化步伐放缓的因素之一。电池技术是电动车发展的核心,但目前电池的能量密度、充电速度以及回收处理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和研发投入,而这些都不是欧美车企能在短期内可以完成的。”


因此,许多跨国车企选择放缓“电动化”策略、保持燃油与电动双线并行,更多是基于对自身发展现状、市场需求和维护盈利水平的多重考量。

04

外国新能源“降温”带来的影响

(1)扩大优势的新机遇

既然外国车企放缓纯电动汽车的研发,中国车企可以借机进一步扩大自身技术优势,借此扩大中国电车的技术优势。但也不能认为,中国汽车将来要一家独大。就目前而言,从销量上比,虽然国产纯电车在国内混得风生水起,但特斯拉和大众等外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仍然非常能打,如果国内车企要大肆进入海外市场,不可避免要与这些外国车企竞争,“一家独大”为时尚早。


(2)影响电动化转型浪潮

国外纷纷减缓电动化进程,似乎一下子就变成只有中国还在“孤军奋战”。这或多或少引起国内对于汽车电动化路线的怀疑。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国外放缓电动化进程的消息纷至沓来,但并没有明确表示放弃电动化转型的目标。中国仍然要坚定不移地走电动化转型之路。


3月16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4)高层论坛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政府综合考虑石油安全,大气污染、产业升级实施的重大国家战略。电动化发展趋势已经不可逆转。长安汽车总裁王俊近日也在论坛上表示:“当然我们今天也看到一些欧美的汽车巨头陆续宣布推迟电动化的进程,但是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浪潮我们认为不会发生改变。”他认为,转型就是为了让车更好开、让车更环保,是为了解决复杂的用户场景需求,是必须要解决用户端的问题,实现人们对美好出行的向往,所以绝对不会因为某些过程中的一些调整来发生改变。作为世界汽车企业的一部分,中国车企有责任、有义务为全人类提供更加优质、更便捷的出行产品。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日前谈到了近期多家欧美车企削减或推迟电动化的话题。曾毓群表示:“欧美车企没有回归燃油车,也没有停止(电动汽车),可能是因为不赚钱,所以往后延迟一阵。”他还表示,欧美车企从未停止电动汽车研制。


(3)对中国企业的经验

打铁还需自身硬,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不仅需要汽车本身的技术过硬,而且智能化也是目前用户在选择电动车时考虑的一大因素。而这些都离不开技术的发展。中国车企需要继续在技术革新上下苦功夫。同时也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市场需求与技术发展的平衡。产品销售的核心是满足客户需求。在推进电动化的过程中,需要仔细权衡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的节奏;


2.灵活适应市场变化。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应变能力,在面对市场不确定性和技术挑战时,及时调整战略和产品规划,以应对市场的变化;


3.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在电动汽车领域,技术创新是推动市场发展的关键,需要加大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的力度,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