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实施提出了进一步部署: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作为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第三支柱”的重要制度设计,个人养老金制度于2022年11月25日正式实施,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等36个城市(地区)先行。
在近期的公开访谈中,东方红资产管理养老FOF基金经理陈文扬表示,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建立为推动资产管理和公募基金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在第三支柱体系下,养老金融产品可作为养老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什么?还不清楚个人养老金是什么?该如何投资?又该如何退税?不妨看看下面这五个“小抄”。
1、什么是个人养老金?
个人养老金制度是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年缴费上限为12000元,属于第三支柱保险中有国家制度安排的部分。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个人养老金开立账户人数超过5000万人。
2、哪些人能开通?
在先行城市(地区)所在地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可参加个人养老金,具体试点城市及地区可参照下方表格。
值得一提的是,个人养老金制度将在36个先行城市地区落地的基础上在全国推广实施,未来将有更多人能够享受到这一制度的普惠性。
3、哪些人适合缴纳?
参加个人养老金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能够享受到税收优惠,所以是否缴纳与个人所得税的多少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平时的工资按照综合所得如何扣税的呢?按照年度汇算要求,以下公式可初步帮我们计算我们所需纳税的金额。
个人应纳税金额=税前收入总额-60000元(年度免征点)-专项附加扣除-五险一金
由于个人养老金提取时每次都需要缴纳3%的个人所得税,因此个人所得税税率在3%以上的个人能够享受到一定的福利,这也就意味着月薪8000元以上的投资者缴纳个人养老金非常合适,能够在每年1.2万元的个人养老金缴纳限额内不同程度地享受退税,详见下方表格。
数据来源:国家税务总局,东方红资产管理整理
4、缴费后,如何投资?
目前个人养老金账户有四类产品可供投资,投资者可自主决定配置养老储蓄、养老理财、养老保险以及养老基金,当然也要注意与自身养老规划和风险收益偏好相适应。
以购买养老FOF基金为例,投资者可以享受两方面的优惠。第一是缴费环节,投资者向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的缴费,按照每年1.2万元的限额标准在综合所得或经营所得中据实扣除,在领取环节按照3%的优惠税率计算和缴纳个人所得税。第二是个人养老金可投的专属养老金融产品具有费率优惠,如养老目标基金Y份额相较于A类份额的管理费和托管费通常打五折,且不征收销售服务费。
值得一提的是,投资于个人养老金账户的钱要等到退休后才能领取,而养老目标基金通常设定了一定的锁定持有期,大家要记得使用闲钱投资。
5、缴费后,如何退税?
五步!“一站式”搞定你的个人养老金申报退税
东方红资产管理养老FOF基金经理陈文扬表示,对于投资者而言,利用第三支柱体系下的养老FOF产品进行养老储备是一举两得的做法,既能享受到税收优惠额度,也能在基金选择和资产配置方面享受专业机构的服务。
在他看来,养老投资在几十年的时间跨度中投资者的风险承受力是渐变的,年轻时风险承受能力更强,年长时则更要追求稳健。因此,在不同的年龄段做养老投资,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产品,才能符合自己的目标。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全市场个人养老金Y份额总规模突破58亿元,东方红资产管理旗下已有5只养老目标基金增设Y份额,旨在为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提供稳健、平衡、积极三种风险特征的资产配置解决方案。
$东方红养老目标2045五年持有混合发起(FOF)A(OTCFUND|016242)$$东方红养老目标2045五年持有混合发起(FOF)Y(OTCFUND|019823)$
注:产品费率结构具体请以招募说明书为准。风险提示:本材料内容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相关公开资料内容整理,具体纳税细则与指引请参照有关规定。“养老”名称不代表收益保障或任何形式的收益承诺,养老基金不保本,也不保证最低收益。Y类基金份额仅供个人养老金客户申购。投资个人养老基金时,基金份额赎回等款项将转入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投资人未达到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或者政策规定的其他领取条件时不可领取个人养老金。基金投资需谨慎,敬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本文所采用的第三方数据、信息、资料等内容来自本公众号认为可靠的来源,但本公众号并不保证和承诺这些数据、信息、资料等内容的原创性、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和完整性,亦不会为其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本公众号所刊载内容可能包含某些前瞻性陈述,前瞻性陈述具有不确定性。本公众号声明,无论是否出现最新信息、未来事件或其它情况,本公众号均无义务对任何前瞻性陈述进行更新或修改。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欲了解产品的详细情况,请于投资前认真阅读产品合同等法律文件以及相关业务公告。敬请投资者关注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风险等级相匹配的产品。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