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反映现实的镜子

当发源于意大利半岛的文艺复兴运动在15-16世纪愈演愈烈,整个欧洲大陆的人们逐渐从中世纪神学的愚昧与混沌中解放出来,开始关注人的现世价值。这一思潮影响了当时欧洲的一大批文学家和艺术家,莎士比亚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曾将莎士比亚的戏剧称作“生活的镜子”,他说,“谁要是被其他作家捏造出来的荒唐故事弄得头昏眼花,读一下莎士比亚就会医治好他那颠三倒四的狂想”。

莎翁早年经历了家道中落、寄人篱下的困顿生活,最终靠伶场献技而鹊起文坛。由衰转盛的际遇使他阅尽世间炎凉,也正因如此,他的诗文和剧作才能如此逼真地映惊世骇俗的现实世界。

有人说,我们今天所经历的一切,莎士比亚都写过。他笔下的人物包罗万象,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通过宏大而广阔的社会图景,展现了对现实问题的犀利思考与批判。《哈姆雷特》通过王位争夺的波谲云诡直击人性的晦暗,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一曲懵懂少年在苦难中成长的慷慨悲歌;《麦克白》讲述了一位英勇将领是如何在权力欲望的腐蚀下堕落沉沦,探讨了人性的脆弱与复杂;《威尼斯商人》通过塑造鲍西娅、杰西卡等女性角色,着重探讨了妇女的社会地位问题,也表达了对于女性独立、智慧和力量的肯定,以及对性别平等和女性解放的倡导。

莎士比亚曾借哈姆雷特之口说:“从古到今,演戏的目的始终犹如举镜映照浮生百态,显示善德的本相,映现丑恶的原形,为社会,为历史,留影存真。”尽管不是本人直接的陈述,也已充分表露莎士比亚的创作理念——艺术应该像镜子一样尽量逼真地反映现实社会的一切现象,包括善、恶、美、丑等等全部。


汤显祖: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如果说莎士比亚追求的是理至、事真,那么汤显祖追求的则是情真、意挚,创作理念重“立意”以“传情”。出身晚明的汤显祖经历了嘉靖、隆庆和万历三个朝代,虽积极入世谋“救世”之法,但面对封建权贵官场斗争,最终选择“不如掩门自贞”,筑玉茗堂潜心创作。虽然世事荒诞无常,但是汤显祖一生都没有停止创作,以根植于现实又极具浪漫主义精神的戏剧作品,追求至真至情,鞭挞封建权贵,抨击官场龌龊贪黩。

汤显祖曾用“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做自评。“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是汤显祖创作的四部戏剧作品,其中《牡丹亭》是流传最广的一部。一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触动了古今多少有情人的心弦;一曲《游园惊梦》唤起无数少男少女对真挚情感的向往。四百多年来,人们为柳梦梅与杜丽娘跨越生死的爱情而叹息落泪,也为二人打破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由的勇气所深深折服。

《世说新语》中曾言:“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汤显祖便是如此,要写便写人间“至情”,要真要热要做自由的风,追寻人间最珍贵的情。或许,正是因为这种自由在当时社会终究是无法企及的,汤显祖才会用一种现实与梦境、此生与来世融合的写法,来凸显这种自由的可贵和人们对它的强烈向往。情之婉转至此,不得不称之为人间绝唱。


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读莎士比亚和汤显祖?

对任何伟大的戏剧作品来说,经久不衰都是其社会功能和艺术功能高度契合时代的表现。莎士比亚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以百科全书般波澜壮阔的视角,展现了人性解放的时代风采;汤显祖高举“以情反理”的大旗,同样让冲破封建禁锢的个性解放精神绽放在东方戏剧舞台。人文精神使相隔万里之遥的两人“相遇”于世界剧坛,作品经数百年岁月的磨洗而光芒愈显。作为思考者和梦想者,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求真和对人文理想的追索,都已成为一种超越时代的永恒精神,即使是在400多年后的今天也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值得我们仔细品读与思考。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