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消费深一度

“中国屠夫长”万隆“唯一的兴趣”——杀猪,正在被一位“95后”做的风生水起,并逐渐实现后来者居上。

相关信息显示,牧原股份的生猪屠宰量在2023年已经反超双汇。而该板块的操盘者是出生于1995年的秦牧原。他的父亲是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

对于双汇而言,尽管火腿肠的市场声量更大,但屠宰才是它的业务基本盘。万隆终其一生的重要事业,被牧原花费4年时间超越。

并且,这仅仅是后者的一个“副业”而已。

很早之前,市场就有一个论调:双汇未来最大的敌人是牧原。结合最新的数据来看,这种判断似乎逐渐变为现实。

牧原股份的2023年财报还未披露。但是,牧原此前在接受投资者调研时提到,2023年1月-11月,公司屠宰生猪1170.9万头,预计全年屠宰1300万头左右。

海通国际在日前的一份研报中披露了更为具体的数据。研报提到,牧原在2023年屠宰生猪1326万头,同比增长80%。

1326万头的屠宰量,已经超过同期的双汇。

双汇发展在2023年财报中没有披露屠宰数据。不过,根据行业自媒体“牧食记”报道,万洲国际透露,其生猪屠宰在中国的年产能约为2505万头,而2023年的产能利用率为50.9%,由此可得出双汇去年的生猪屠宰量约为1275万头。

国信证券在一份研报中提到,双汇在2023年的生猪屠宰量为1269万头,同比增长12.3%。

上述数字虽有不一,但较为接近,且均低于牧原同期的屠宰数据。

牧原更多以养猪的形象示人。但是在杀猪这件事上同样不含糊。

早在2019年,牧原就开始布局屠宰业务。到了2022年,牧原股份屠宰设计投产产能就已达到2900万头/年,超越双汇的2500万头的年产能。

不过,受限于市场行情和开工率的问题,牧原的屠宰板块还未盈利。

掌舵牧原屠宰板块的是秦牧原。他是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的儿子,是一位“95后”。

在杀猪这件事上,秦英林退居幕后就完成了对行业前辈的超越。

对于双汇而言,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尽管以火腿肠为主的肉制品在市场上的声量更大,双汇业务的基本盘其实一直都是屠宰业务。

2023年,双汇发展实现营收近600亿,屠宰业务和肉制品占比分别为51.71%和44.10%。

事实上,双汇一度是我国生猪屠宰领域的绝对领军企业。

2012年双汇发展进行重大资产重组,屠宰产能大幅提升至1142万头。在接下来的十余年中,双汇在该板块处于波动中缓慢前进。

财报显示,在2013年至2022年,双汇屠宰量分别为1331万头、1501万头、1239万头、1235万头、1426.96万头、1630.56万头、1320万头、710万头、1113万头、1130 万头。

生猪屠宰一直都是一个大生意。

我国是生猪养殖和消费大国,屠宰是链接两大市场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生猪屠宰行业集中度不高,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占全国生猪出栏量的比例为47.3%,已是近年来的最高水平。

同时,国家猪肉产业链正在加快向“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方向发展,规模屠宰企业的发展机遇不言而喻。

遗憾的是,双汇始终未在该业务上有所突破。

在此之前,双汇万隆与其长子万洪建的冲突中,后者就曾质疑万隆和双汇的这一发展战略。他在接受媒体采访和发布的文章中提到,双汇在国内屠宰量一路下滑,但在美国忙着厂房改造,建设冷库。“这种重美轻中的区域差异战略,‘直接削弱中国双汇的发展动力’”。

在此之前,外界普遍认为,养猪和杀猪是两件事,很难有一家企业能够把它同时做好。双汇此前也曾布局生猪养殖,但是在体量上并未能够做大做强。

牧原在屠宰上已经实现放量,但还需证明其盈利能力和可持续经营能力。

去年前三季度,牧原屠宰业务处于亏损状态,全年大概率难以扭亏。而同期的双汇,屠宰利润接近18亿,只是毛利不高,不足6%。

不过,两家企业在屠宰板块上都有硬伤。牧原的屠宰产能利用率偏低,使得其屠宰成本偏高。而双汇的屠宰毛利低则源于生猪和冻肉外购。

若将眼光放长远,其实并不难看出,谁是“积重难返”,谁又更容易补齐短板。

按照正常的人情往来,一个养猪强,一个屠宰和肉制品强,又同属一个地区,强强联合应为更好的结局。

其实,早在2022年,两家企业就曾牵手。双方表示将展开生猪点对点直供,建立供应链合作机制,加大生猪购销合作力度。协议有效期自2022年1月1日起至2024年12月31日止。

但是,结合两家企业的业务布局,双方依然在对方的“痒痒肉”上不断开疆拓土,未来竞争或比合作更加凶猛。

在此姑且做一个更为大胆的假设:

如果牧原在屠宰板块站稳脚跟后,它们会接着向下布局肉制品么?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