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在这个信息爆炸、变化莫测的时代,我们常常忙于与外界沟通,却无暇与内心对话。正如歌德所说:“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位高尚的人交谈。”读书,不仅是与智者跨越时空的交流,更是与自己灵魂深处的对话。
正所谓言由心生,《广发言 | 以时间的名义》专栏开创的初衷就是为了搭建一个基金经理与投资者交流的平台。专栏开办至今两年多,不知不觉已至第87期,每一期的“发言”背后,其实都是基金经理们与自己内心对话,达成共识后的真诚袒露。
在即将到来的第29个世界读书日,我们推出特辑,邀请基金经理们分享那些曾为他们带来过心灵震撼和力量灵感的书籍。特辑分为上下两期,上期回望过去,分享在至暗时刻带来慰藉的甘泉良药;下期展望未来,分享在时代变革中指引前路的启示明灯。
基金经理们与智者交谈的思想碰撞,与自己对话的真挚坦诚,以及投资理念和视野的打磨迭代,或许就藏在这些书页之间,等待着有心人的发掘与领悟。


(排名不分先后,点击姓名即可查看相应基金经理往期文章)


《潜意识》 作   者 :列纳德·蒙洛迪诺

推荐人 :李巍

推荐语 :潜意识是一个储存着社会、感情、文化信息的庞大数据库和操作系统

这是一本心理学书籍,作者是一位理论物理学家,他在这本书中探讨了潜意识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决策、情绪、行为以及人际关系。本书汇聚了社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认知脑科学领域的大量研究成果,对于想要理解自己内心世界的人来说,是一份宝贵的资源;对于那些对心理学和大脑科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也是一本容易入门的读物。


本书通过最新的科学研究和有趣的实验案例,向读者展示了潜意识的强大力量。在这里,“意识/潜意识”两个系统跟丹尼尔-卡尼曼在其经典名著《思考的快与慢》中所提到的“慢/快思考”两个系统有异曲同工之妙。它解释了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处理信息的,为什么我们的某些行为和反应会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自动发生,以及这一切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意味着什么。书中还讨论了我们的视觉系统、记忆系统和感觉系统是如何工作的,以及我们如何被潜意识中的偏见所影响,导致视觉、记忆和感觉可能并不那么可靠。

书的最后一部分尤为精彩。作者认为,“潜意识”虽然有很多缺点,比如让人类产生偏见、盲目乐观,甚至会不断制造感知和记忆上的假象和幻象,但却是人类在千万年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发展、沉淀下来的。潜意识是一个由全人类共享,且储存着社会、感情、文化信息的庞大数据库和操作系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自身以及这个世界,从而更好地生存下去。

《系统之美》 作   者 :唐内拉·梅多斯

推荐人 :林英睿

推荐语 :我们参与的市场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

这是美国环境科学家唐内拉·梅多斯的著作,也是系统思考领域的经典之作。这本书主要阐述了如何运用系统思考的原理和方法来认识复杂系统,从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如何将零散的信息和事件联系起来,并去理解和认知它们是如何作为一个整体相互作用的。


作者通过简明而清晰的语言介绍了系统的基本概念,分析了系统结构如何产生系统行为,讨论了非线性、突变、涌现等系统复杂性特征,最后展示了如何将系统思考应用于环境、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解决现实问题。

其实,我们参与的市场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涉及到众多参与者的行为互动、信息流、反馈回路等,如果只靠单纯的线性思维难以应对,需要用系统思维来理解市场行为。另一方面,市场作为一个动态系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参与者的逻辑也需要根据内外部的条件变化,形成一套不断迭代、具有自适应性的体系,避免形成“从成功到成功”的路径依赖,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保持竞争力。

总而言之,《系统之美》不仅是一本理论书籍,也是一本生活指南书。它挑战了大家传统的思考模式,并提供了一套强大的工具,用于解决个人和职业生活中的问题。我将这本书推荐给每一个寻求深入思考和理解系统复杂性的人。

《无常的博弈》 作   者 :陆一

推荐人 :王明旭

推荐语 :打捞历史,挽救记忆,探究历史褶皱中的真相,寻找历史细节里的启示

这是一本探讨人类行为、决策与市场动态之间复杂关系的著作。在证券市场上叱咤风云的专业投资人,或许都认为能够掌控自己的命运,但实际上,谁也无法真正把握住命运的方向。


书中回顾了发生在1995年2月23日、合约代码为327的国债期货市场风险事件,这是中国证券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直接导致国债期货暂停了很多年,倒逼证券行业从监管到市场的全面反思和改革,也是资本市场脱胎换骨的分水岭,它的余波和影响远比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深刻和重大。

从1992年开始到2001年,伴随着整个国债期货市场风险事件发展的全过程,中国证券市场历经数年,完成了从地方自主发展到中央统一管理的转折。在这十年间,第一批开创者陆续转身下场,随着这代人的离去,中国证券市场第一个激情四溢、枭雄迭出的时代远去了,新的时代正在冉冉升起。

对历史的反思,首先取决于对历史真实性的还原。打捞历史,挽救记忆,探究历史褶皱中的真相,寻找历史细节里的启示。我们得以更深刻地理解金融市场,在贪婪和恐惧的背后,是人性的曲暗幽明和灵魂的复杂深邃。

《利率史》 作   者 :悉尼·霍默

推荐人 :胡光耀

推荐语 :我们似乎有一种天然的笃定,这种笃定必然来自基因和文明传承中的某种经验

这是一本深入剖析货币发展演变历程的著作,它详细阐述了从史前的物物交换时期开始到2000年前后的货币史,总结了20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并分析了过去与现在的问题之间的紧密联系。


虽然法币的历史极为短暂,但作者以精密的考古学视角,帮我们建立了利率的“时间序列”。正如书中所写:“对于利率或者收益率的持续下行,我们似乎有一种天然的笃定,这种笃定必然来自基因和文明传承中的某种经验。”

“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这是享受了千年农耕文明的老祖宗们对财富非常幽默且睿智的总结。但对于游牧民族而言,却是财富的主要载体。比如,在苏美尔人的字典里,“mas”既表示幼畜,又表示利息。而通过相关的生产交易活动,人类建立了横跨数千年的资本借贷历史,并以其作为历史坚实的注脚。在苏美尔时期,借贷一头成年牛从事劳作,一般要求第二年归还一头成年牛外加一只牛犊,这约等于33.3%左右的年利率水平,而这一数据也可以从另一种生产生活资源——小麦的借贷记录中得到验证。

通过考察货币历史的演变,这本书有助于我们将现实的经济问题同历史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货币的本质和功能。对于历史爱好者和金融从业人员而言,这本书会是一次非常愉悦的阅读体验。

《美国创新简史》 作   者 :乔纳森·格鲁伯  西蒙·约翰逊

推荐人 :谭昌杰

推荐语 :人口和资本的红利期已经过去,中国的发展动能必须由技术进步来接力

西方经济学的生产函数显示,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人口、资本和技术,这三个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在改革开放之后呈现出不断递进的过程。“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其核心就是要通过各类创新和技术进步,提升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美国是当今世界中创新能力最强的国家之一,通过阅读本书,借鉴美国的创新历程,有助于我们了解萌生创新的各种背景、推动创新的各类机制,为我们在高质量发展的践行过程中提供更多的思考角度。

《枢纽》 作   者 :施展

推荐人 :王丽媛

推荐语 更好地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通过阅读本书,我开始重新看待中国历史上的3000年,更好地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特别是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的联系,以及中国在全球历史中的位置和作用。作者试图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提出关于中国历史的新解释,展开了多角度的考察,包括中原与边疆的关系、农业与游牧社会的互动、海洋秩序与大陆秩序的交织,以及中国革命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等。


作者认为,中国历史的特点是具有连续性和特殊性,并且作为轴心文明的承载者,保持了长达几千年的延续。中国历史的循环上升逻辑、多元复合体系的运动过程、以及中原、草原、海洋等不同区域间的深刻联系和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历史的独特性。中国历史的每个阶段都是对前一阶段的回应,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精神和物质基础。

同时,此书讨论了中国历史的多个重要转折点,包括封建社会的终结、豪族社会的兴起与衰败、古代平民社会的发展,以及近现代平民社会的形成,并分析了这些转折点背后的社会结构变化,如何影响治理模式、法律制度、经济基础和精神信仰。此外,书中还探讨了中国与周边世界的关系,包括对草原帝国的分析、对西域的历史地位的讨论,以及对海洋世界与中国历史联系的考察,并指出“草原/中原/海洋三种生态-地理-经济环境”的历史互动,塑造了中国历史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作为投资人,我们不仅要关注中国的历史,还应对当前中国的发展进行思考,特别是在新的背景下,深入探讨中国所扮演的角色和责任,对于把握投资趋势和做出明智决策至关重要。

《结构是什么?》 作   者 :J.E.戈登

推荐人 :姚秋

推荐语 :糟糕的设计总是会被优良的设计吃掉

这是一本贴近生活的科普读物,作者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各类结构的前世今生与背后机理。例如,古建筑的屋顶为什么常常有一道梁?中式平底帆船的帆如何做到在不同风力下维持张力大体不变?嵴柱骨和肋骨构成的结构也是一种桁架么?女装裁制中的“斜向剪切”与“泊松比”有什么关系?如果读者对上述问题感兴趣,本书不妨一读。


对于研究者而言,书中的一些事例可能更具有借鉴意义。例如,1837年,英国工程师布鲁内尔建造的双砖拱桥,在公众和专家的一片质疑声中矗立了200多年并依然完好,事后科学家经过力学分析,发现这个平拱结构的确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再例如,20世纪初,英国海军的新式涡轮驱逐舰断成两截沉入北海,导致36人丧生,而事后的船体应力实验表明,虽然这艘舰船在建造过程中确已预留了5~6倍的安全系数,但问题却出在过往的分析都是建立在“材料光滑且没有形状突变”的基础上,而这个假设并不符合现实情况。这些例子都说明,预设结论不可取,在严格假设下得出的结论要慎用。

当前整个世界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变革。身处其中,我们不敢妄断未来会发生哪些新的结构性变革,但小心求证、不预设结论当是应有的态度。

最后,分享书中一句富有哲理的话给大家:“糟糕的设计总是会被优良的设计吃掉。”我想,这句话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经济中的优胜劣汰也应如此吧。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作   者 :齐格蒙特·鲍曼

推荐人 :张东一

推荐语 :从更开阔的视角审视人作为个体的价值

作者齐格蒙特·鲍曼,是一位出生于波兰的英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这本书讨论的核心问题是:以工厂雇佣劳动力的生产性社会,如何转型为以市场为中心的消费社会。


书中介绍,随着技术的进步,资本的流动和全球化的分工,越来越多的经济体可以用更少的劳动力完成同样甚至更多的工作,“过剩”逐渐代替了“短缺”。在现代性的工业阶段,每个人在拥有其他身份之前,首先必须是个生产者,工作即正义,不工作被认为是罪恶。而在现代性的第二阶段,即消费者的时代,人首先要成为消费者,才能再拥有其他特别的身份。

在产出和劳动力数量强相关的工业阶段,工作伦理必不可少,劳动力最好能做到不假思索地盲从,但他们身上有灵魂的部分(兴趣和雄心)却是不被工业社会需要的。现代经济不再需要将大量劳动力投入生产,它所仰仗的是社会成员快速而积极地购买商品,为清理商品供应做出有力贡献,并且在经济出现问题的时候,成为“消费者引导的经济复苏”的一部分。

这本书让我们从更开阔的视角审视人作为个体的价值——做一个有创造力和思考能力的劳动者,以及一个充满热情和个性化的消费者。

《深度学习的数学》 作   者 :涌井良幸 涌井贞美

推荐人 :曹建文

推荐语 :人工智能的入门书                

 

提到人工智能的原理,大家可能会想到背后复杂的数学模型,因此望而却步。实际上,深度学习背后的神经网络并不那么复杂,有基础的数学知识就足够理解。《深度学习的数学》就是一本用初级的数学知识讲解深度学习思想的科普著作,可以作为人工智能的入门书。


这本书不只是数学知识的简单堆砌,更是对其背后逻辑的深度剖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图解,本书逐步展示了神经网络的数学精髓,帮助读者深刻理解人工智能技术背后的数学原理。我将本书推荐给每一个对人工智能感兴趣的人,让我们一起探索深度学习的数学世界,解锁数据背后的奥秘。

《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 作   者 :厉以宁等

推荐人 :张波

推荐语 :改革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改革这个话题,在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从未停止,随之诞生的论文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出版的书籍更是浩如烟海。但其中有一本书尤为特殊,它不仅能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而且能把书中的观点都转变为国策,同时作者们也都一一亲手实践,这本书就是《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


虽离成书已过去三十三年,但其内容在改革的滚滚洪流中,在时代发展变革中,依然能拨开历史迷雾,为我们今天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提供诸多值得思考的智慧和借鉴的意义。借用这本书的一句结束语:“改革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希望如今的我们也能继承曾经的信心与勇气。

《奇点临近》 作   者 :雷•库兹韦尔

推荐人 :张笑天

推荐语 :我们无需怀疑世界的进化速度,而应该怀疑自己能不能跟得上这种变化      

 

“雷·库兹韦尔是我所知道的预测人工智能未来最权威的人。他的这本耐人寻味的书预想了未来信息技术空前发展,促使人类超越自身的生物极限——以我们无法想象的方式超越我们的生命。”——比尔·盖茨


在这本书中,人类进化被划分为六个纪元,前三个纪元为:宇宙最初的物理/化学、物种诞生、人类大脑和技术。作者提出,我们现正处在第四和第五纪元的模糊地带,即人类智能与技术的逐渐结合,会产生超越人脑限制的人机文明。最终,人类将走向第六纪元——宇宙觉醒。光速是锁住人类文明信息传递的边界,打破这个边界之后,人类文明将迈向宇宙。

作者认为,技术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呈S型结构上升。一项技术在发展后会抵达其边界,进入稳定期,后来随着技术的突破,会在新的维度上继续发展。AI的学习能力远超人类,因为人类大脑的存储是有限的,经常会忘记,处理缓慢而又耗费能量,在某个领域擅长而在其他领域不行。相比之下,AI的优势很大,能掌握人类历史上的所有知识、永不会忘、处理能力异常强大、能耗很低、在所有领域都擅长,并且不知疲倦、持续学习。

作为凡人,我们其实无需怀疑世界的进化速度,而应该怀疑自己能不能跟得上这种变化,这也是我不断鞭策自己进化的动力。

《计算》 作   者 :吴翰清

推荐人 :李晓博

推荐语 :机器会思考么?               

 

机器会思考么?本书作者吴翰清,曾是阿里安全体系初创团队之一,2017年被MIT的Technique Review杂志评为全球35岁以下的Top35人之一,Facebook的扎克伯格也曾获得这个荣誉。本书是作者的“计算三卷”的第一卷,主要是介绍计算相关的数学知识背景和历史,预期后卷会偏重计算机技术和应用。作者写书的初衷,是希望更多的人通过了解人类的数学史、计算史和计算机的历史,激发对于数学计算的热情,诞生更多的图灵。


我个人认为,计算机的发明,实现了机器模仿人类思维过程的可能,重要意义不亚于人类发现火种的用途。从图灵、香浓、冯诺依曼等人开始,计算一直追求的是让机器具备智能,即机器像人类一样思考。在机器模仿人脑的过程中,算力的发展足以大规模地支持多层神经网络的训练。

例如,AlphaGo将神经网络和搜索树相结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能够有效评估每一步围棋的胜率,从而实现“自我评估-自我对弈”的循环,这看起来很像人类的推理。而ChatGPT或者其他的各种大文本模型,由于缺乏客观有效的判定标准,导致无法实现类似AlphaGo一样的自我对弈效果,更多还是通过统计相关性来给出似是而非的答案。我想,或许细分领域的大模型才更容易实现类似人类的推理能力。

那么,在机器具备推理能力后,我们可以认为机器会思考么?或者说,机器能否诞生自我意识?作者在书中给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值得反复阅读。

- end -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