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据《中国银行保险报》报道,近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关于禁止通过手工补息高息揽储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的倡议》,明确银行应将手工补息纳入监测管理范围,严禁通过事前承诺、到期手工补付息等方式,变相突破存款利率授权要求或自律上限,并要求银行于2024年4月底前整改完成。对此我们观点如下:

一、银行体系核心负债成本居高不下,利率自律机制强化管控势在必行

近年来银行体系净息差持续收窄,已开展多轮存款挂牌利率降息操作。2022年以来,面对银行体系NIM持续性的收窄压力,银行业进一步加强负债成本管控力度,推动资产端定价向负债端传导。2021年6月起,央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对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报价机制进行改革,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浮动倍数改为按加点确定。自律上限优化后,主要全国性银行根据市场利率变化和存款供求情况组织了4次存款挂牌利率下调,并多次压降存款利率自律上限。四次挂牌利率集中下调后,国股银行的活期存款、3M、6M、1Y、2Y、3Y、5Y期存款挂牌利率已累计分别下调10、20、20、30、60、80、75bp,当前利率水平分别为:0.2%、1.15%、1.35%、1.45%、1.65%、1.95%、2%。同时,利率自律上限在经历多轮下调之后,个别期限也已基本贴近存款基准利率。

存款挂牌利率下调有助于改善零售存款成本;但对企业端影响不大,因议价能力差异存在相对普遍的“超自律”行为。从存款降息后存款成本实际走势来看,存款降息对零售存款成本起到一定改善效果,但对于机构客户、大企业客户而言,由于客群主体议价能力相对较强,存款挂牌利率下调难以对该类存款产生明显影响。商业银行出于稳存增存需要,对核心存款稳定诉求较强,会通过事前承诺、到期“手工补息”等方式为重点企业客户提供超自律上限的优惠利率水平,特别是对个别企业存款高度集中的银行更是如此。

企业存款“超自律”导致对公存款成本仍居高不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协定、通知等对公“类活期”存款付息率持续走高。2023年末,上市国股银行对公活期存款成本率分别为1.05%和1.30%,定价近年来出现持续爬升,远高于0.35%或0.45%的活期利率自律上限水平;(2)对公定期存款成本率明显偏高,2023年末对公定期存款付息率为2.7%,虽较年中略有下降,但降幅明显低于挂牌利率调整。综合评估,对公存款定价“超自律”情况较为普遍。

部分企业存款利率过高与贷款利率畸低并存,导致金融体系资产负债表虚增,资金出现沉淀空转套利。受制于有效需求不足,大客户较银行而言更加具有谈判优势,部分企业出现了贷款利率畸低与存款成本过高并存的情况。在存贷利差不断收窄的趋势下,在不同的产品、期限、机构间容易出现资金沉淀空转套利。在近期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4年一季度金融运行和外汇收支情况时,央行货政司司长邹澜曾介绍“部分企业借助自身优势地位,用低成本贷款融到的钱买理财、存定期,或转贷给别的企业,主业不赚钱,金融反而成了主要盈利来源,这就容易形成空转和资金沉淀,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与之形成映射的是,企业存款定期化趋势或者银行体系高价“买存款”。银行体系的考核因素或者规模情结,叠加谈判地位的弱势,无形中推高了存款利率,导致“超自律”。为强化对资金空转套利的监管,也有必要压降“超自律”定价存款,以及约束“畸低”利率贷款。

二、今年开年以来银行体系核心负债管控难度进一步加大,核心存款成本易上难下

一方面,理财、保险等资管竞品相较存款性价比提升,存款脱媒压力加剧。在经历4轮存款挂牌利率下调之后,主要国股银行3Y期以内存款挂牌利率均已降至2%以下,而理财收益则因债市利率下行提振而进一步走强。目前最小持有期理财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中枢在2~3%之间,理财、保险等资管竞品相较存款性价比提升,零售存款和非银存款之间呈现明显的“跷跷板”效应。24Q1一般存款新增8.8万亿,同比少增4.3万亿;而从非银存款来看,即便非银体系加大了对商金债的配置力度,非银存款新增规模仍达到1.6万亿,同比多增0.76万亿。从理财规模来看,截至4月17日,测算理财存续规模28.7万亿,较年初增长1.9万亿。

另一方面,存款的差异化定价使得存款在机构间分布不均衡的特征有所加剧。前期春节效应下,居民集中返乡,推动资金从企业向居民、从城市向乡村,从城市银行向县域体系迁移,股份行、城商行存款流失压力较大。而涉农机构相对更高的价格体系,又使得节后资金返程节奏偏缓,存款在县域体系内滞留时间延长,股份行、城商行核心负债增长相对乏力,增量存贷比明显承压。截至2024年3月末四大行存贷比为85.3%,较年初下降1pct;全国性中小银行存贷比99.8%,较年初提升0.4pct,剔除涉农机构后,股份行、城商行增量存贷比恶化形势较为严峻。

综合看,今年以来直接信用与银行表外信用活动明显转暖,货币创造机制发生改变,存贷款增长不匹配度增加,客观上容易导致核心负债成本“易上难下”。再叠加存款脱媒带来的一般性存款与非银存款的跷跷板效应,以及核心负债的分布不平衡,一般存款成本管控难度进一步上升。

24Q1上市银行营收增速料延续下行,净息差将继续明显收窄。预计24Q1上市银行营收、盈利增速分别为-1.6%、0.9%,较2023年分别下行0.7、0.6pct。定价方面:受存量贷款滚动重定价、存量按揭利率下调影响,预估24Q1 NIM较2023年收窄10~15bp。24Q1上市银行营收增速料延续下行,银行体系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弱化,迫切需要加强负债成本管控,维持银行体系合理利润水平。

三、 叫停“手工补息”影响重大,或同时涉及股债运行,影响幅度视管理强度而定

对银行经营而言,停止“手工补息”预计改善国股行息差7~8bp,提振营收增速约3.4pct

鉴于“超自律”存款规模较大,停止“手工补息”存款将对企业存款成本产生重大影响。基于国股银行年报口径企业存款规模,我们对本轮存款降息影响进行测算,具体假设条件如下:

假设一:“超自律”企业存款定价总体贴近于金融市场端。考虑到“类活期”存款与货币市场基金在流动性、安全性上相仿,假设“超自律”企业“类活期”存款平均利率均为2%;对于未超自律的企业活期存款,假设国有行、股份行分别执行0.35%、0.45%的利率水平。对超自律企业定期存款平均利率参考协议存款利率,假设为3%。

假设二:协定存款同时具备高收益性与随时支取的灵活性,企业活期存款有相当部分以协定存款的形式存在。假设“超自律”企业活期存款均为协定存款,“手工补息”停止后,平均利率由2%降至目前协定存款利率上限1.15%;假设企业定期存款原始期限更多为2Y期,平均利率由3%降至2.15%附近。

假设三:“超自律”对公定期存款规模相对较小,各家银行规模大小不一,占比大致为企业活期存款的10%~20%之间,我们以5%为步长进行敏感性测算。

静态测算结果显示:国股行超自律对公存款规模或在20~30万亿之间,规范“手工补息”存款将提振国股行息差7~8bp左右。其中,国有行息差改善6~7bp,股份行息差改善10~12bp;提振国股行营收增速3.4~3.7pct,其中国有行营收增速提振3~3.3pct,股份行营收增速提振4.2~4.5pct。股份行相对受益,其中其中浦发(+6.5~7.1pct)、浙商(+6.4~6.9pct)、中信(+6.3~6.9pct)营收增速改善更为明显;大型银行中农行(+3.9~4.2pct)则相对受益。

对债券市场资金面而言,停止“手工补息”可能将带来企业存款的定期化或脱媒

停止“手工补息”后,由于收益率吸引力下降,协定、通知等“类活期”存款增长或面临边际压力,但是否意味着大规模的存款流出或存款形态改变并不必然。自律机制的统一规范更易于形成低利率均衡,打破原有机构自发调节的“囚徒困境”。总体看,存款资金(尤其是活期存款)可能以企业定期等其他存款品种形式存在,也可能会进入非银体系而加剧脱媒:

 对于以央国企为代表的优质对公客户而言,资金可能以企业定期等其他存款品种形式存在。该类客群通常有较强的财务制度约束,闲置资金往往仅存放在国股银行。因此在“手工补息”存款系统性规范的情况下,未必出现资金的跨机构迁徙。与此同时,净值化的银行理财难以满足其对保本保息、流动性等方面的要求,也难以给对公理财带来明显增量。故对于该类存款而言,后续可能将呈现一定的定期化特征,不排除以结构性存款等产品替代。

 对于其他企业而言,基于存款与理财的比较效应可能产生“脱媒”力量。比价效应下,追求绝对收益的银行理财竞争力边际增强,资金进入非银体系后将形成非银存款。由于非银存款无需缴准,银行体系超储消耗减轻,一定程度上会形成短端的流动性供给,并对债券投资形成利好。

 M1增长可能面临较大压力,严厉规范“手工补息”后不排除M1读数负增长。由于协定存款计入M1,同时协定存款利率较大比例“超自律”,故若停止“手工补息”后,此部分存款无论向何种形态转化,都可能导致M1增长读数上出现压力。

投资建议:

由于“超自律”存款规模较大,因此停止“手工补息”对存款付息率可起到明显的改善效果,具有降息幅度大、范围广的特点。对于银行自身而言,不仅息差收窄压力得到缓释、营收增速明显改善,同时企业资金空转套利的现象也将得到进一步遏制,彰显监管保持银行业合理利润和净息差水平、维持银行体系稳健经营的决心。

从银行股投资的角度来看,一是本轮存款降息使得银行业绩明显改善,有助于银行业维持ROE稳定,可能进一步打开银行板块股价上涨空间;二是政策层面对于银行体系的呵护态度较为明确,后续资产端定价的下行压力仍将向负债端传导。若资产端定价持续未见拐点,不排除有增量政策进一步出台,银行体系的稳健经营具有可持续性。三是银行经营的稳健性增强,也将提高股息收益率的稳定性。

在当前“资产荒”压力仍大的背景之下,银行板块进一步凸显投资性价比,可关注一季度经营业绩稳定的银行。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