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很快过去,年报、季报全都要曝光,尘埃落定之后,就是五月。有没有机会“红五月”,我看老粉们讨论的很多。要我说,甭管有没有,先要做到「三不要」,这也是一季度末看了不少报表、研报、基金业绩后的感悟。

本文分三部分,一目了然

第一部分:不要被指数迷惑。

现在盯着指数看,尤其是上证指数的话,最大的问题就是你会忽视风险。现在看上证指数,就是万年3000点,为此没少被股民骂。别以为这是大家意识到了什么风险,实际骂的背后,不还是有一份安心吗?多少年3000点都站住了,这位置还不安全吗?

但偏偏就是年初3000点向下的这波,平均下跌38%,4成股票腰斩,短期下跌超过60的股票比比皆是。很多散户这一套,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翻身了。

为啥会这样?只要看看小微盘指数,这几年从起始的7000点涨到20万点,涨了30倍,会没风险吗?都是巨雷,暴跌腰斩后,还涨了15倍。

这里面还有大批既不分红,又不投入研发的上市公司。所以这次新「国九条」一出,这类公司如丧考妣。这可不是资金博弈,人弃我取。而是新的政策面前,就两条路,要么改要么死。不用雷霆手段,花大力气,破不了A股沉疴,这种问题不是我们普通人造成的,自然这种代价,我们也没必要去承担。


第二部分:千万不要做股市的消耗品。

这两年,80%的基金经理都成了消耗品。这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实在是业绩太烂拿不出手。

2022年全部公募基金亏损1.47万亿,2023年整个公募行业为持有人创造的收益为-4928.1亿元,这还是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盈利的9097.06亿元才缩小整体亏幅。

但2023年实际是一多半股票上涨,哪怕投飞镖放一年,多数还能赚。不夸张的说,大猩猩做股票,比基金经理精打细算选出来的股票要好。

跑赢指数更是没做到:

2022年,沪深300跌幅-21.63%,偏股混合基金指数-21.03%;

2023年,沪深300跌幅-11.38%,偏股混合基金指数-13.52%;

2024年,沪深300涨幅2.18%,偏股混合基金指数-4.81%。

股票型的更烂,就不列了。外加蔡经理的不入流事情,基金经理已经被消耗掉了。

但,我写这些,并不是追求什么基金经理不过如此的廉价的优越感,而是看着基金经理都被消耗了,普通股民这两年被消耗了多少?真的不敢想。

股民被消耗有两种表现形式

1. 巨亏后销户、离场,从此不再踏入股市。

2. 深度套牢,不管有没有希望,还等着解套,实际就是长期的沉没。

实际这个市场里,散户从来没有主导权,哪怕一买就涨,也不是散户的意愿造成的,不过是你的行为正好和机构行为同频而已。

如果想和机构行为同频,就要清楚在最近反复震荡市场里,机构主要的手法。我这里说两种我能看的清的。

比如下面这只股票,通过低位震荡打心理战,有「多空通杀」的效果。该股快速下跌的时候,空头认为不行了,多头认为这是吓人。然后长阳反弹时,空头会疑惑,是不是这波调整结束了,或者自己看错了?多头更是确定之前的下跌就是挖坑骗人。于是等到股价再拐头向下时,无论多头还是空头都不打算跑了,于是便被「多空通杀」。

而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的股票,「机构行为」上则是另一种状态。他们走势上不显山露水,但积极参与的动作积累多了,潜力也只会越来越大。这种行为是可以通过金工模型量化出来的,就像下面这种状态。


每每年报、季报密集出台的时候,这种股票就最多,实际看清楚了都是香饽饽。


第三部分:不要同情那些卖惨的投资大佬

季度的机构的成绩都基本都出来了。所以最近卖惨投资大佬也多了起来。

上次参加一家公募举办的策略交流会,券商、私募的人也去了不少,高净值的客户也去了不少。其中就有人谈2023年的不易,做了很多努力,但还是亏了很多钱。但有个高净值的客户一脸不屑,就对那位大佬说了一句话,你惨,你的客户比你惨100倍。

这话没毛病。

市场永远不缺机会,但凡你没看到机会,只能说你没有赶上这趟车的能力,结果霍霍了客户的资金。说到这,提醒大家一句,

2023年底,全球ETF市场规模首次突破11万亿美元。

2023年底,国内ETF共有897只,规模突破2万亿元。

截至2月6日,宽基ETF最新规模突破9000亿元,比2022年底规模激增57%。

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中央汇金耗资2000亿大举增持4只ETF。

这可不是让大家去搞ETF,人多的地方一定不去挤,这是我的投资座右铭。但资金通过什么渠道进来,就会灌溉什么样的股票,这是不能忽视的。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