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今年的记分牌

又到年末,对我来说,2023年感觉过得格外要快一点。


可能主要是因为这一年自己的日常变得极其规律、简单,每天对时间的感知都不是很敏感,常常是不知不觉一天就过去,活出了数x年如一日的节奏。


想起来前些年,每天要面对无数事情,精力非常分散,感觉总是有好多重要的事还没做,那真的是度日如年,对比之下,现在真是恍如隔世。


自2021年开始,精力主要放在投资上,算下来,已经来到第三个年头。


运气不好,直接就遇上了连续三年的市场大跌,这个考验挺不简单。


2021年元旦至今,上证指数-14.34%;沪深300指数-34.16%;恒生指数-37.4%。


这三年算是标准的熊市了吧。


总的算起来,三年里,自己的投资组合没有产生绝对意义上的亏损,相对指数,还领先了不少,这个结果,谈不上非常满意,但是可以接受。


一上来就遇上大熊市,对于立志要做好投资的人来说,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


这种环境,对个人来说,是一笔非常宝贵的经验:


一是能够让人看清自己,彻底挤干运气的水分,知道在市场中稳定赚钱的难度系数有多高,降低自己不切实际的预期;


二是让人能保持对市场的敬畏,知道市场中什么样的情况都会出现,下跌持续的时间和幅度经常超出想象,随时在提醒自己不要走极端;


三是长时间的大幅下跌,已经将市场估值中大部分泡沫去掉了,此时市场的风险反而比当初低了很多,可以说现在市场自带安全边际,做投资决策的难度要小很多。


我对下一个三年是充满信心和期待的。


截止2023年12月29日下午五点,全年的收益率,按资金加权(个人投资者视角)为-0.16%,按时间加权(基金经理视角)为-0.2%。


自2017年元旦至今,7年年化收益率+13.2%,同期沪深300ETF年化为+2.05%,跑赢11.2pct。


近三年,时间加权角度,年化收益率+0.06%,三年总体收益率为+0.18%;同期沪深300指数为年化-13.04%,三年总体-34.16%。


评价自己的投资业绩,我给自己设定的合格标准有三条:


长期年化争取做到15%;


滚动三年收益率跑赢沪深300指数10%;


滚动三年做到绝对意义上不亏。


目前来说,第一条还没做到,需要继续努力,其他两条勉强合格。


今年对自己的评价是合格,但是离优秀还有不小距离,再接再厉。


【有知有行记录】



识图:

标普500ETF

标普500ETF

【历年收益率】



识图:

沪深300ETF

【与指数基金对比】



识图:

沪深300ETF

沪深300ETF指数基金


识图:

沪深300ETF

沪深300ETF指数基金

【2023年末持仓情况】



【2022年末持仓情况】



识图:

沪深300ETF

沪深300ETF

今年只有非常少量的新增资金,所以时间加权和资金加权基本一致。


主要的动作有三项:


美团换腾讯


年初腾讯分派的美团,择机全部卖出,又继续换入腾讯,美团卖价大致在130港币附近,换入腾讯的价格大致在350港币;


这个动作目前来看,是对的。


说做得对,并不是因为后来美团股价跌得多,而是自己看过美团的材料之后,虽然对王兴非常佩服,曾经还想持有一段时间,但是后来还是想清楚了,要对自己诚实,看不懂就是看不懂,再佩服兴哥,都不能因此而持有美团。


价值投资的根本原则,是低于内在价值买入公司,我根本判断不出内在价值,那持有美团的行为就不是在搞价值投资啊,无论股价多少,持有都是违反原则的,所以该卖。


但是,人性就是这么难管,前段时间美团大跌,我刚好有一点余钱,就又在90港币附近买了两手“观察仓”。


其实以前反省过,所谓“观察仓”,没有意义的,要想观察,加自选就行了,不耽误观察。而对于组合来说,这点仓位,跌了涨了,都没有意义,跌了不敢加买,涨了也不会对收益率有提升。


说白了,还是人性中投机的因素在起作用,有点闲钱就容易放松标准,看到美团股价大跌而买入,内心深处还是藏着偷鸡一把的小算盘。


给自己一个警示:以后再小的钱,也要谨慎投资。


分众换华晨


目前华晨的持仓,大部分是在7~8月份用分众换的,这是今年最主要的一项投资。


分众的卖出价格,大概在6.93~7块,华晨买入价格大致在3.73~3.99港币,相当于除权(股息0.96港币)后的2.77~3.03港币。


目前分众股价自当时跌10%左右,华晨股价自当时涨42%(含股息)左右,扣掉股息税,华晨买入至今大致盈利不到35%。


这笔交易,目前看来还行,不过遗憾的是,华晨通过港股通买入的,当时派息的时候没有卖出避税,被硬生生扣掉了20%的股息,非常可惜,减少了将近6个点的盈利。


这个教训挺深刻的,导致后来自己还专门抽时间去香港开了港卡,以后买这种高股息的港股,一定要尽可能避免用港股通渠道。


而当时用分众换,其实也是无奈之举,没有多余现金,只能换股。当时相对于其他持股,也就分众的估值略微高一点,茅台腾讯又舍不得,只好拿他开刀。


至今依然看好分众,看好春哥,以后希望有机会在买点以下再买回来。


华晨股息买入古井B


华晨的股息相对于整体组合来说,占比不多,留了一点现金作为生活储备,其余的大部分在9月21号买了古井B,当时买入价格135港币。


很遗憾,买入至今,古井B跌了约10%。不过这个买入价格,是在我的买点附近了,买入动作是符合原则的,没有做错。


在我持有的三家白酒里,茅台同期跌了4%,洋河同期跌了15%。古B刚好居中,从股价层面,运气不算特别差了。


除了以上三笔主要的交易之外,其他就还有一些零星的买入,可以忽略。同时,完全没有任何卖出。


最终,今年取得这样的收益率,感觉凑合吧。


略显遗憾的地方,在于腾讯比例有点高,对组合业绩影响大,尤其是年底游戏新规这一波,让组合的波动明显放大,来年还有优化的空间。


1. 对承受波动的再理解


今年在投资理念方面最大的收获,就是对“承受波动”这一点的理解更深一步。


之前的阶段,对于这方面的理解主要是来自于巴芒的经典语录:波动不是风险,本金的永久损失是风险,回报不足是风险。


理论是对的,我也是这么干的,效果也是好的。不过呢,这两年,体会还是有些许不同了。


此前的阶段,我所处的行业还未出现较大的下行,自己外部现金流和收入预期都还是稳定的。所以股价的波动,不仅不在乎,还可以在低估的时候利用一下。


想想2016年、2018年的大幅下跌过程中,加仓是很开心的。


一方面,当时自己的注意力大部分在工作事务上,接收的信息相对少,被动地不太关注股价波动;另一方面,能够持续有增资金买入,当然是更乐于股价下跌的。


今年的情况,则是对承受波动能力真正地考验。


由于平时看投资方面的资料多,不得不每天都要直面股价,这种感受,就如同在闹市读书,对个人的定力是有很大的挑战。


同时,股价大跌的时候,缺少新增资金来买入,明知此时收益率更高,看到这个钱又没法赚,不得不无奈地抗拒这种诱惑。


最大的诱惑,莫过于股价跳动之时,换股的冲动。


这个些都是对职业投资人巨大的考验,之前业余搞投资,其实体会是不深的。


这种情况下,只有更深刻地理解股权思维,自觉地站在长期股东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避免股价噪音的干扰。


投资道路上,“承受股价波动”这一课,通过回避股价信息来做到,是不够的。


今年的体会和收获,就是要修炼到直面股价,视如无物,发自内心地不关心、不在意,这才算是合格。


投资,要修成坐怀不乱的真君子,不容易。


关于这点,此前写过,有兴趣可以看这两篇:


股价波动不是风险,但这还不够……


投资中,最关键的第一步是什么?


2. 来自宏观扰动的提醒


这两年,投资业绩来自于宏观层面的扰动很多。


最近一次就是游戏新规对腾讯的影响,这种情况,之前自己的经验里也很少,对我来说,这确实暴露出一些自己思维上的盲区。


诚然,宏观环境是无法预判的,理论上不应该过多去关注,但是想到此前教培行业、地产行业的情况,如果自己踩中这样的雷,那后果还是挺严重的。


这就需要纠正一下自己以前对“宏观”的理解。之前过于片面、笼统地理解宏观话题,下意识地对相对宏大叙事的内容避而不谈,其实是有点偏见了。


芒格最近访谈曾经提到过,自己对很多事都有兴趣,甚至连糟糕的政治都觉得很有趣。巴菲特也曾经说过,宏观之类的东西,很重要,只是不可知。


所以,宏观知识不能完全忽略,它只是不能用于预测,但是它就像自然科学一样,可用来理解目前的世界。


具体而言,我目前的理解,是需要开阔宏观层面的视野,尤其是政策导向、监管措施等方面的比较具体的落脚点,学习并试图理解持股相关的产业政策、监管思路等。


落实到投资层面,增加宏观视角,其实和看财报一样的用处,用来排雷,避免踩到类似教培、地产这样的坑,看不清楚宏观风险的投资,宁愿不做。


另外,后续合适的情况下,要在单个行业、股票控制好仓位,适当均衡一点。


3. 提升自己的机会成本


之前没重视格雷厄姆的书,今年补了补相关方面的课,摒弃了烟蒂股投资方面的偏见。


一直在今年上半年之前,都走的是百分百学习巴神买入优质公司长期持有的策略。


但是,巴神有好几次在不同场合说过,如果他现在还是管理小资金的话,会从套利和烟蒂股做起。包括巴神早期的基金运作模式,常年有25%套利仓位。


具体可以看之前写过的这篇:巴神从不拒绝烟蒂股


在巴神1962年的信中提到,不考虑借钱的情况下,他套利类的收益率一般在10%到20%之间,而且即使借钱的话,不会超过基金净值的25%,且都会用于套利。


2019年伯克希尔股东大会,有个股东问巴神,如果现在管100万美元,会采用什么策略?巴神说自己很可能采取套利策略。


……巴神类似这样的论述还有不少,大致意思都是,管理小资金,他更倾向于采取套利+低估类投资,且都考了一些规模很小的投资机会。


按说,捡烟蒂和长期持有优质公司,这两种策略都能赚钱,本质上没有优劣,但是为什么巴神总是强调小资金的话,他会采取不同于现在的策略?


后来补上格雷厄姆这一课之后,我有点想明白了。


格老曾经对普通人的建议是,75%的低估类股票+25%的债券,或者更保守加大债券比例。原理上,是因为债券不受股市波动影响,可以在股票大幅波动之后,做股债平衡。


巴神早期则是75%的低估类股票(含控制类)+25%的套利类,套利类和控制类不受股市波动影响,所以整体上,巴神合伙基金时期,业绩非常平滑。


巴神的做法,结合格老的建议,让我想到,这25%仓位,其实就是机会成本的概念。


普通人没有专业能力,债券就是其机会成本,如果按4%的无风险收益率,能够获得两倍即8%以上的预期收益率,普通人就可以知足了。所以普通人可以构建一个大于8%预期收益的指数基金+4%收益率的国债组合。


而作为巴神这样的专业投资者,套利可以算是低风险机会,收益率在10%~20%之间(我们按15%取中值),那么股票类的机会,低于30%的预期收益,巴神根本就不太会有兴趣。


这么高的机会成本,导致巴神出价必然保守。


如果这用于指导我们的投资,那就是:


第一,要想办法尽可能提升自己的机会成本,有多余现金的时候,如果是平庸的股价,别急着买入,多研究类似套利、转债之类的低风险机会,争取将自己的机会成本尽可能提高;


第二,在低估类里面多找找机会,毕竟所需要的商业洞察力远低于成长类公司,适当分散买入,在能力圈还不够时作为投资组合的补充;


第三,在前面两者作为基础的情况下,不断拓展成长类优质公司的能力圈,看不清或安全边际不足时不急于出手。


这样下来,投资组合可能会比一上来就搞成长股,要稳健很多。


毕竟,巴神都是从1951年开始,做了近20年的低估类投资,在1972年喜诗糖果案例之后,才开始主要转向优质公司,这个过程,积累了多少商业洞察力啊,不能低估能力圈积累的难度。


而且巴神一生都没放弃低估类投资,自己的小账户后来也不少做,低估类还是很赚钱的,只是繁琐一些。


1. 定量:透视盈余,应占净资产,股息角度的检视


【透视盈余】



【应占净资产】



【整体股息率】



投资组合里,华晨是一个相对特殊的案例,暂时不适合用透视盈余角度考察。


假设我们将持有的投资组合整体看做一家公司,那么,作为公司老板,可以从盈利能力、持有的净资产、股息三个角度考察这家公司的状况。


盈利能力:


除开华晨,今年持股组合的透视盈余为同比+23.62%,而从股价的角度,持股组合年度股价变动是-1%。


股价虽然不理想,但是投资组合的盈利能力还是很理想的,长远来看,组合的盈利能力必将反映到内在价值上,所以从这角度评价,今年的业绩非常满意。


自己旗下公司今年盈利又同比增长23.62%,但是市场给公司的报价不增反降,显然我是不会搭理这个市场先生的。


应占净资产:


公司赚的钱,一部分分红分掉,另一部分保留盈余,进入净资产。净资产实质上就是股东的投入。


从应占净资产的角度,今年增长了5.15%。


增长不多,主要是因为组合里大部分公司都是轻资产公司,有形资产的增长很少,大部分新增投入,都投入到了品牌建设(白酒)、人员薪酬(腾讯、分众),以费用的形式支出掉了。


理想的情况是,我希望透视盈余增速长期超过应占净资产,这样的结果就是组合的ROE越来越高,当然是越来越值钱的。


股息率:


组合含华晨的综合股息率,当前是税前4.35%,若去掉华晨,股息率约2%。


若没有华晨,股息率看起来不算高,主要是腾讯占比较大,拉低了整体股息率,期待明年腾讯加大回购注销,这样相当于提升了每股盈余和每股净资产,对我来说效果一样的。


股息高,在熊市里是好事,股东多了现金选择权,以后我可能会更珍惜股息,不会随意再买入,再少的钱,都要严肃对待,耐心等理想买点。


总的来说,从定量的角度,除了股价,今年对投资组合的各方面都是满意的。


2. 定性:持仓基本面以及个股的前景


简单从定性的角度再梳理下当前的持仓。


腾讯控股:


生意的本质是微信作为基础的流量变现,这一点没有任何改变,且微信的护城河仍然足够强,这是投资腾讯的逻辑支点。


未来几年增长的核心逻辑,一是游戏出海;二是视频号带动的广告收入;三是消费复苏带动线下支付;四是产业互联网相关的数字化升级,带动企业服务增长;另外,微信生态内的直播电商等等,是更大的想象空间。


而主要的不确定性,一是游戏新规,本土游戏短期内存在不确定性;二是短视频领域可能也会存在新的监管;三是消费复苏的进程可能缓慢;四是投资业务持续收缩。


看点和风险其实都很清楚,现在股价低迷,抛开大股东减持因素,就基本面本身而言,我认为不确定是被夸大的,也是暂时的。


这需要未来各个季度报告出来,用事实和数据验证,我会根据证实或证否来评估,不排除会调整过高的仓位。


古井贡酒:


主要逻辑没变,一是高端化;二是净利率提升;三是省内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远期看点还有全国化。


古井当前基本面强劲,护城河无忧,随着新建产能的投产,企业内在价值是提升的。


主要的风险在于,白酒库存周期的影响,未来两三年可能会经历一个渠道去库存的过程,业绩增速难以保持。


目前仓位是合适的,股价没有大幅波动的情况下,会耐心持有。


华晨中国:


逻辑非常简单,就是盯着还款节点,看是否按节奏分红,2024年3月份前后是第一个节点,可能会提前一两个月有分红安排的消息出来,保持关注。


另外,宝马母公司近两年市值增长不错,持有的宝马股权没有贬值的迹象。


洋河股份:


当前的洋河无疑是低估的。


之前自己算过,从清算的角度,当前账上现金+固资就有330亿;品牌价值,市场估价是933亿,打对折都有466亿;存酒,按当前单价,至少值1000亿;经营和投资资产把所有负债抵消。


这样算下来,清算价值就有近1800亿,当前市值1650亿,打九折。


如果从自有现金流折现角度,未来五年增长率取8%,永续增长率取2.5%,折现率10%的假设下,合理市值都有2215亿,当前市值相当于打七五折,有25%的安全边际。


不过呢,我给的仓位不高,主要是还是未彻底想明白未来洋河的增长逻辑。


之前的三大逻辑已经证伪,分别是:


股权结构均衡的优势(彻底打破);


中端到高端的消费升级(品牌力拉力不够);


全国化(深度分销的渠道优势没体现出来,反而需要进行渠道变革)。


未来洋河的投资逻辑,可能是:困境反转。


一是解决管理层动荡问题;二是品牌力增强,体现在毛利率提升;三是终端动销好转,体现在销量能够持续增长。


这都需要数据验证,我会耐心观察,谨慎调整。


剩余的几个持仓占比较小,但是会一直保持跟踪学习,争取未来适当时机把仓位加回来。


1. 错失的机会


今年有一个比较大的遗憾。


年初就有朋友跟我提到石油股,当时那位朋友研究过中海油,聊了下看法,但是,由于自己不够敏感,同时也是不够勤奋,没有去细看。


后来看巴菲特的投资案例时,读到巴菲特在2003年投资中石油的案例,然后根据巴神同样的估值逻辑,发现年初的中石油估值甚至比巴神当年算的还要低估啊。




虽然宏观环境与2003年已经有很大区别,可能没有当年油价暴涨的基础,但是,从估值的角度来说,中石油、中海油在今年年初,按巴神的逻辑,是显而易见的低估。


此前,巴神已经在2022年多次出手买入西方石油。当时我也有注意到,自己也写过关于巴神、芒格关于石油股的观点。


但是,自己当时就没有那个敏感性去仔细研究并抄作业。



错过这个机会的原因:


第一,因为自己之前没有投资过石油股的经验,能力圈没有构建起来,看到之后也不够自信;


第二,看到巴神案例,并且看过中石油资料之后,股价已经从年初的3.3港币,涨至4港币,涨幅达20%,对于追涨,有心理障碍;


第三,手里没有现金储备,即便看到机会也没有仓位买入。


收获呢,就是以后会有意识地去多看看石油股,尝试建立起能力圈,在下一轮周期的时候,争取抓住机会。


2. 华晨的经验


华晨这笔投资,赚钱是次要的,真正给我的收获,是对于独立思考,以及“贝叶斯”思维这方面认知的提升。


尤其是8月份左右,不少朋友对这笔投资提出了很多质疑,压力其实不小,有朋友甚至真诚地劝我停止买入。


那个晚上,确实有点担忧,又仔细思考了几个小时,后来还是决定保持自己的判断。


记得最后一笔买入,是在8月8号,第二天华晨就临时停牌了,董事长被带去调查。


来自朋友们的意见,主要有几点:


一是管理层曾经的劣迹,以及的偏见;


二是可能有些我们看不到的隐蔽负债之类;


三是烟蒂股,不够分散。


对于前两点,我梳理了自己掌握的事实,判断存在风险的概率小,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对于仓位的问题,确实,如果只是低估烟蒂,投资的逻辑是等待估值回归,那必然需要分散,因为期限不确定,是否能回归不确定。


但是华晨不同的地方在于,由于还款期限是固定的,如果按照既定的还款节奏,在一两年内,估值回归就是大概率事件,存在明显的催化剂。所以我才将仓位上限给到15%,因为确定性比普通烟蒂更大。


而且,随着跟踪过程中,新出现的事实都在验证当初的判断,即大股东没有大的资本支出迹象,反而开始布局特种车辆这类小众市场,未来资本支出主要用于解决债务,逻辑是在不断验证的。所以持股过程中的股价波动,也没有对我造成影响。


总结一下,这次的经验简单来说有几点:


第一,没有明显催化剂或者保底因素的低估烟蒂,不确定性大,必须分散;


第二,我之后投资这类烟蒂,会非常谨慎,宁缺毋滥,尽量不碰没有明显估值回归逻辑的;


第三,贝叶斯思维很有用,投资之前一定要搞清楚核心逻辑和关键假设,细枝末节不重要,重要的是跟踪评估这些关键点;


第四,独立思考,是成为优秀投资人的必备素质,尤其是在分歧之下的独立决策,才能建立起做投资的信心,承担结果,复盘并积攒经验。


3. 来年的打算


“你买了什么,可能是因为你刚好研究了什么。”


之前看到这句话,给我非常大的震撼。


是啊,如果不是抄作业,扪心自问,我为什么会买入当前的这几家公司?


也许,我只是刚好深入看过有限的这几家,其他可能还有更好的,我没有覆盖到。


说到底,自己能力圈还是远远不够,这导致自己的机会成本天花板就是持股里的几家。


刚好看到,没有别的选择,甚至都没有比较的能力,站远一点来看,这显然是不够的。


投资是最典型的“选择大于努力”的活动,而选什么,这当然不能依赖碰运气,刚好机缘巧合碰上好公司,那前途命运的不确定性就太高了。


所以,扩展能力圈是未来的头等大事。


我会更努力一点,主要是两方面扩展:


一是在资产类别的层面扩展,比如转债、烟蒂、套利等都多种工具的学习;


二是在具体的公司、行业层面扩展,争取多看懂几家公司。


今年读书方面不统计了,现在对于读书的要求是,不追求读完多少本,而是追求多做笔记,多思考输出。


未必会每本书从头到尾读完,但是保证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尤其是经典反复读。


写作方面,好处自不必多说,今年输出要比去年多一些,但是上半年还是明显不够理想,争取来年多输出。


常常有一种感觉,脑子里会同时闪现出很多念头,思考是网络状的,很多模糊的东西交织在一起。而写作是线性的,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把想法搭建出来,就逼着自己要把问题想清楚,讲明白。


保持写,其实就是保持思考。


来年继续努力投资,努力写作。


要特别感谢老婆在过去几年里的包容,股市跌成这样,还对我不离不弃,始终信任,并且傻傻地坚信我所描绘的美好未来。


投资的道路,是自己的选择,但是这个选择,也意味着让家人心理上失去一些安稳的依靠,要陪我一同在不断变幻的市场中感受这风雨飘摇。


不过呢,也是经过了几年的历练,内心更加笃定,坚信自己能够在市场中顽强生存下来,并且不断成长,实现自己吹过的牛。


用一首李白的《行路难》给2023做结: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024,努力,奋斗!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