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回答下大家的问题,还是想说的每个人手里的个股其实自己最清楚。当初为啥买入,持有的逻辑是什么,有没有变化,这些也都是机构买入和持有的方法论问题。逻辑不变,持有,逻辑变了,就要出。

有些行业太卷,比如锂电池,新能源赛道,这行业强的时候,当时的锂矿业绩都是2-3倍的增长,现在业绩你看着不错,涨幅50-60%,但你和巅峰相比,已经意味着企业和行业在走下坡路了,那股价自然就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下,而不是说你觉得业绩不错,股价应该上涨,个股的股价其实早就透支了行业的变化预期了。个股价格的最高点就代表了行业的最高点和个股的最高预期了。很多时候,个股的价格不是反应他的增长,而是反应他的预期。当然个股和个股也不一样,像贵州茅台就不适合这个道理,他对应的就是每年的业绩增长,分红和股息率。

当下市场做个股的时候,尤其是上市公司已经到了5600家以上,那就需要多关注一些行业的龙头表现,认清自己的能力圈,那一定是龙头要比行业靠后的个股风险小。此前聊过一个话题,就是为啥基金那么多高尖端的人才在管理,总是亏损,大家有时候就会很不理解,为什么领着高工资的基金经理总是把产品做得很差,导致大家投资基金的时候损失很大,这主要是里面的商业逻辑存在非常大的悖论,从利益的角度来说,未必是净值越高越好,因为公募收取的是管理费,只跟规模挂高,如果基民赚钱了,面对不确定的市场容易赎回,反而是基民被深套了反而选择补仓是大概率的情况,从客户角度,如果基金经理选择了重仓,他面临的风险是被套,反之,如果面对大盘下跌,他选择空仓或者减仓的话,他面临的风险就是踏空,如果被套了可以把责任推给市场,你可以说市场行情不好,如果踏空了的话,那就百分百是基金经理的本身能力不行,那客户就会选择离开。因此大部分基金经理都会选择不管什么时候都是重仓,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虽然承担了基金净值的损失,但不会丢失客户。

所以你理解他背后的逻辑,不要就看到浅层次的逻辑,觉得基金业绩不好,那基金经理就没水平,不如散户了,其实不是人家做不上去,而是人家不需要做上去。有不少行业基金,白酒的,半导体的,新能源的,科技的,那些持有半导体的基金经理他不知道行业有周期么,他不知道行业下行那业绩就会拉胯么,但他就是全仓半导体,最近的刚被起诉的顶流基金经理蔡嵩松大家就能看到,此前管理的三个基金重仓的全是半导体,那半导体下行,业绩肯定就腰斩。后面国九条下的严监管,给大家主要的提示就是多聚焦行业的龙头,龙头一般的几个评价标准就是在行业的市占率,业绩,市值,影响力等,经济下行,大家最怕的就是画饼,因为都不太信了,大家就信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