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斯特(SZ300445)$  

精准的测量是高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测量技术的提升,直接促成了现代科技产业的突破。而校准,则是保障测量能够统一、准确的关键。以高精尖发动机为例,如果对叶片超过1000摄氏度的正常工作温度测量都测不了、测不准,更何谈研发、改进高精尖发动机水平?

实际上,上世纪末,中国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精度、高可靠性的测量,工业发展极为受限。尤其是工业应用广泛的压力、温度测量,其校准仪器都主要依赖于国际大厂。

为改变这一现状,2位技术人员“砸”了自己的铁饭碗开始创业,通过模仿、学习再超越,逐步成长为比肩国际大厂的行业领军者,做到了压力校准产品全球排名第二、多款产品拥有全球定价权、产品“逆向输出”至欧美市场、国际市场销售占比约40%(2021年度报告数据)……

本期“听传感人说传感”栏目将连线陈高飞博士,康斯特仪表副总经理、康斯特研究院院长,从专注于压力、温度及过程仪表的校准及检测技术的康斯特的发展中,探寻其“极致创新”的奥妙,并从其“出海”的经验、对量子测量的前瞻认知,以及未来的规划布局等,发掘值得业内参考借鉴之处。

极致创新赢发展

康斯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8年。从创立之初,康斯特就以“让校准测试更智慧”为使命,内部奉行“以高效率为别人提升效率”的文化,通过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产品集成化数字化人性化,产线高度自动化,主动拓展国际市场等,康斯特逐步在国际大厂占主导地位的校准仪器仪表领域中闯出一条大道。

陈高飞指出,那时,国际仪表厂商受益于技术领先,品牌知名度高,产品溢价也高,对于市场的痛点、需求点敏感度低,也没有改进、优化的动力。康斯特把握时机,以技术为导引,结合极致服务,为全球用户提供了差异化创新选择,获得了越来越多用户的肯定与信赖。

如今,在一次次极致探索中,康斯特的压力、温度校准产品已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电力、冶金、机械制造、计量、铁路等行业,客户从关系国计民生的龙头企业到遍及工业生产中的广大中小企业全覆盖,并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一席。

把握平衡助出海

据康斯特2021年度报告,其国际市场销售占比约40%——我们通常听说的都是从欧美进口精密仪器,国产产品“逆向输出”欧美市场十分少见。康斯特是怎么做到的呢?

受益于此,康斯特的多款产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部分产品甚至拥有全球定价权,业内地位有如航拍无人机领域的大疆。比如ConST811系列产品,精度高至0.01级,最高可至60MPa,广泛应用于流程工业、气象、轨交、计量及公共事业等领域压力参数的校准检测,在全球销售额居业内同类产品之首。

对于中国硬科技产品如何做好“出海”,陈高飞补充道,除了质量基本功,明晰优势(包括中国制造的产业成熟度、性价比等)、品牌规划非常必要,而对海外市场的认知更为重要。

康斯特最初选择了通过专业代理进入海外市场。受益于其对市场、客户的深入了解,以及对不同企业产品、技术的专业认知,康斯特走好了“出海”的开局第一步。

如果对海外市场认知不够却轻易出海追求高利润的品牌,就可能会遭遇惨痛教训。比如,海外市场往往对指标参数标示要求更严谨。一旦标示,就意味着企业的承诺,即便是极为罕见的极端情况,客户也可据标示提出售后要求——通常,这意味着一点小问题也可能搭上几百、几千个正常产品的利润,甚至可能产生巨额赔偿。

陈高飞建议,中国技术型企业“出海”时,对指标参数的标示务必要留够余量,要尽可能全面地考虑到产品在极限条件下的表现。当然,这样做的成本投入很大,需要企业平衡好性能和利润的追求,做到面向国际市场推出的产品,性能的提升应带来产品利润的增加或是品牌价值的提升,否则宁缺毋滥,以求长期可持续性发展。

前瞻布局、静等风来

对于产业未来,康斯特主要看好两大方向:绿色低碳、测量智能化。绿色低碳主要包括了制造数字化、绿色低碳工厂以及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等。

以康斯特工厂为例,从早期工人三班倒的加工车间,到一个技术人员可以盯几台设备的自动化车间,再到如今的人走产线仍在转的FMS自动化生产线,领先行业数年实现了制造数字化。

不像业内不少公司上马自动化产线首先考虑的是成本问题,陈高飞表示,康斯特大手笔投入自动化生产建设,更多考虑的是通过自动化产线减少因人工导致的出错,从而保障产品质量稳定,提升产品一致性等。事实上,康斯特的投入确实获得了产品性能的提升,也帮助康斯特在要求更为严苛的高附加值市场中获得了更高的口碑和市场份额。

已于2023年投产的康斯特智能仪表产业园(延庆),则是响应国家号召、符合时代绿色潮流的代表。比如,延庆项目通过绿色发电保障自身项目运营的同时,还有多余的电可反馈入网或是用于储能;又比如,延庆项目对于夏天制冷冬天制暖的方式,也追求更加高效节能、降低碳排放。而康斯特通过技术研发结合生产,实现低功耗、小型化、集成化产品,也是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为节能降耗添砖加瓦。

测量智能化方向上,康斯特同样提前布局。陈高飞表示,目前智能传感(边缘智能)、仪器自动预警等在工业领域的周边配套还不够成熟,包括传输网络、决策系统等建设仍需时日,但这是测量仪器的未来,康斯特已为做好技术储备,静等风来。

立足当下、着眼未来

提到硬科技研发人才队伍的建设,陈高飞结合康斯特的经验表示,主要抓好以下两点:

一是人才需求深度专业化。高端仪表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分工可以非常细,每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可以做到很专业。康斯特一直在鼓励、引导关键岗位上的技术人才争做技术带头人,通过言传身教锻炼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顶尖队伍。

二是人才储备前瞻化。随着整个制造业、仪器仪表行业的整体升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专业化。因此,我们必须具备超前意识,以终为始做好相应的人才储备。比如针对未来智能化方向,相应的技术人才至少要了解基本的编程技术,对于通用大语言模型的内核、运行机理、如何布局实现等也要有相应的理解,以便利用其做更多创新探索。

除此之外,康斯特积极与高校、研究所等推动深度合作:企业在高校开设更接地气的课程;高校、研究所的资深专家在企业兼任产品/技术顾问;由企业支持高校、研究所进行高精尖领域的深入研发。

对于双方合作的研究成果,陈高飞指出,作为行业引领者,康斯特一直采取更开放的心态去推动合作,即在关键竞争的核心领域中设置壁垒(范围或是时间壁垒),但高校合作方可在更大范围、与康斯特无竞争的其它行业中开放共享,以求实现研究价值的最大化,同时推动更大范围硬科技的升级。

前瞻量子测量的发展

谈到时下热度极高的量子,陈高飞指出,量子测量是量子信息技术三大发展方向中最先落地的,而量子计算和量子通讯都尚处于实验阶段。目前量子测量主要落地应用是在电测量、磁测量中,但在温度测量、压力测量中同样还在实验室阶段。然而,做好技术储备、提前布局是任一有远见的公司所必须做的,因为量子测量一旦发展出商业落地技术,将对产业造成数量级巨变的大冲击。

陈高飞分析称,对于温度、压力测量而言,在工业中,往往其测量仪器相对娇贵,需要定时送检检定,成本投入相对较高,使用相对麻烦。当下很多场合的使用中都采取了能少则少、甚至放弃测量的做法。然而,一旦温度、压力进入量子测量时代,体积将缩微、成本下降、可以通过量子基比对实现自校准等优势,未来必然进入能测就测的新阶段,必将促成温度、压力测量产品的广泛应用。

对于中国而言,目前量子传感器已有一些实验研发,但相比国际市场仍存在研究种类少、技术指标相对较低、缺乏研发人才等困难,陈高飞呼吁称,在企业自发投入研发的同时,同样需要国家从顶层设计到落地政策上的多方位支持,产业才能更快发展。

 

陈高飞博士,2006年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获中国科学院博士学位。2012年至2019年于中国科学院扎根一线基础研究,2019年至今任康斯特仪表副总经理及康斯特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温度、压力检测技术、传感器研发、传热散热技术研究工作。

2024-05-02 14:53:43 作者更新了以下内容

康斯特(Comstar)的产品线主要集中在数字检测仪器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辅助检测服务,特别是在压力校准测试产品方面有所专长。公司的目标之一是通过技术创新,如在压力传感器上的突破,来提升其校准测试产品的性能并降低成本,从而促进产品的规模化应用。这些努力与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有一定的关联,尤其是在工业领域,因为:

技术迭代与产业升级:康斯特持续的技术迭代创新有助于提升设备的精度和效率,这与政策驱动下的大规模设备更新计划相契合。例如,当政府或行业推出鼓励设备更新换代的政策时,拥有高性能、高性价比的新一代检测设备的企业将更受市场欢迎。

提高生产效率与质量控制:康斯特的压力及过程信号产品,尤其是其计划推出的低精度压力表等,能够帮助工业用户提升生产过程中的监测与控制能力,这是设备更新换代中确保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

成本优势:康斯特通过技术研发降低远期成本,使得客户在进行设备更新时能获得更具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有利于推动企业积极响应政策,加快老旧设备的淘汰与升级。

政策支持背景:虽然上述信息未直接提及康斯特的产品是否受到具体政策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的支持,但类似的政策环境通常有利于康斯特这样的企业,因其产品有助于提升制造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符合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导向。

因此,尽管康斯特的产品不是直接作为政策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的指定产品被提及,但其业务范围和技术发展方向与该类政策目标高度相关,其产品和服务能够间接支持和促进工业领域的设备更新换代进程。

2024-05-02 14:55:55 作者更新了以下内容

(1)公司下游行业的分布情况如何?

答: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市场,公司的客户主要都集中在流程工 业。2023年末,国内市场中排在前四的下游行业分别是计量检测、冶 金机械装备、电力及石化,国际市场则是石化、生物医药、电力及计量 检测。

(2)关于海外业务,美洲、欧洲、中东以及亚洲这些区域的增长展望 如何?

答:基于认证的标准,我们销售到国际市场的产品均是发到美国 子公司经过实验室认证后再销售到全球其他区域,这也承担了较高的 关税。前年我们在新加坡成立了一家子公司,定位主要是欧洲市场和 东南亚业务,目前正在加紧建设新加坡子公司的实验室,CNAS17025资 质需要一年运行数据及合规记录,拿到的话大概需要半年~1年,虽然 我们的资质现在还没有拿到,但是有一些我们的代理商是能够出具报 告的,通过代理商并不影响我们交付。新加坡的实验室获得CNAS17025的资质后,我们的出口产品认证报告就有了,等同于我们在美国子公 司的报告,可以有效降低关税对我们的影响,这将更利于我们拓展欧 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市场。

(3)2023年公司毛利率整体提升1个点,但国内毛利率却下滑,主 要是受哪些因素影响?

答:综合毛利率的提升主要是2023年我们在国际市场的提价10%(国内市场没有提价),同时叠加汇率波动、高附加值产品占比的提升 抵消了部分成本上升的影响。国际市场相对理性且更注重产品力,只 要我们的创新产品满足客户需求,则有可提价空间。但国内市场竞争 则内卷严重,创新型产品还可保持一定竞争力,传统产品则很难提价, 太多鱼目混珠、劣币逐良币的最低价中标情况。尤其是央企国企招投 标时在系统内都有前次合同的备案记录,单次营销人员为了完成任务 申请特殊政策,报了低价下次想提价时,用户很难接受。同时,子公司 长峰致远的低毛利温湿度产品也对国内的整体毛利率也有影响。 所以我们从经营上更倾向拓展国外市场,同时在目前中美间竞争 合作并存的情况下,我们还需要兼顾国内市场,无内不稳、无外不强, 这是张瑞敏所说的,我们也需要把国内市场开拓好,所以在24年我们 扩大了几个行业团队的规模,加大国内的营销力度。

(4)市场对美国工业市场的拓展存有一些担忧,公司从营销端如何 看国外市场的景气度?

答:今年国际整体经济景气度一般,不会变好也不会变的更坏。我 们不能准确预测到市场上的每个风险,但公司国际外市场保持以往的 增长仍是大概率事件,因为国外产品力还是核心,根据公司过去十几 年的拓展数据与分布的多样性来看,国际市场增长曲线非常美观,因为全球市场的更大,工业发达的区域及国家对智能化高端仪表接受度更高。

(5)公司如何看待费用率增长的趋势?

答:三费增长没有特别异常的状态,占收入的比例基本和往年一 致,与收入增速相匹配。管理费用增长相对超出收入增速主要是因为 人员薪资上涨、数字化建设投入以及延庆园区建设与咨询费用结算的 同比增长,目前相关资本开支已经相对稳定,后续增速也会回到正常 状态。

(6)请问公司应收账款中的坏账风险大吗?

答:我们的应收账款长账龄的不多,1年以内的占比70%以上,账 龄2年以内的占90%以上。因为在国内市场,尤其是央企国企在合同中 普遍约定一年的质保期,在质保期内,有10%或者5%的质保金。由于 公司订单较多,单笔订单额度不大,整体订单数量较多,因此应收账款 中短账龄的1年或者2年占主导地位,长账龄的较小。 虽然我们存在计提坏账的损失,但是比例或者风险可控。目前我 们有专门人员负责公司的应收账款,公司内部管理也在持续提升管理 能力,因此在23年已经看到应收账款部分的效果。23年我们的回款额 有所增加,因此应收账款并未按照营收增长的同期比例增长。我们在 这部分仍然有较大改进,未来我们会继续努力改善。

(7)请问从2023Q1增长态势以及从目前一季度经营情况看,24年预 期乐观吗?

:2023Q1收入中2022Q4延迟发货的因素,所以2023Q1高增速 态势是例外情况。根据我们的财务预算,2024年的收入目标6亿元我 们还是认为没问题的。

(8)在相对细分的检测仪器仪表市场,国内是否在推动较为明确的 国产替代政策?

答:国家非常支持国产化,包括大民企也意识到国产化的重要性, 由于进口可能会随着形势突变而出现产品维护、断供等问题,所以在 购买原装进口产品时都变得很谨慎,购买合资企业在中国生产产品都 比直接进口的要有保障。 近几年陆续推出了很多支持仪器仪表及传感器行业发展的政策, 仪器仪表伴随流程工业发展速度较快,传感器整体上比仪器表发展还 要快。我们的控制器主要就是销售给生产传感器和压力变送器等仪表 的企业,这也是我们受益的主要因素。

(9)公司去年底推出的压力控制器市场规模多大?竞争格局如何? 公司给这个款产品的定位和设定的销售目标是多少?

答:产品力是第一竞争力,公司的研发原则之一就是“要么第一, 要么唯一”,达不到就放弃,没有产品力是肯定不行的,没有产品力的 提价就意味是在自杀。我们的新压力控制器的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有极 强竞争力的,但在国内市场,仅有好产品是不够的,还把性价比还得做 得非常好。好的压力控制器需要优秀的压力传感器,过去我们的传感 器都需要进口,精度高的成本就非常高,精度差一点也无法满足要求, 目前我们这款产品多个型号合计后的面价在10万元左右,从今年开始 除个别量程外,我们会开始全部使用自制的高精度压力传感器。 在校准测试业务线,公司对压力控制器寄予较大的期望。根据我 们的估算,这款单体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现有规模约在2亿元左右,目 前另外两家主要国际友商的竞品收入规模约为1亿元,公司希望控制 器的收入逐步提升到国内份额的50%。

(10)请问今年在测试场景的拓展中,公司是否有新规划产品?公司2024年整体上还有哪些新产品和研发方向?

答:一定的,基于老产品我们会持续迭代创新。针对行业应用,我 们在24年新设立了几个新行业团队,不仅在拓展现场的生产测试环 节,还将拓展品质管理环节。未来我们不会仅依赖测试校准场景,还要 持续拓展生产端的应用。 新产品方面,控制器会往高压量程延伸,便携的油水槽也会在今 年上市;低精度压力表会正式发布,数字压力表也在进行升级换代;T04项目定位是生物制药行业,会在今年发布,偏品质管理,是增量市 场。

数字化平台业务

(1)数字化平台业务去年增速较快,后续公司展望如何? 答:刚才提到数字化平台业务23年度收入是0.25亿元,实施主 体是子公司明德软件,我认为数字化平台产品在逐步开拓中。过去我 们的硬件产品主要在计量校准行业中应用,和明德合作是希望与我们 的检测产品进行协同,并且加强硬件和下游客户数据的管理。用户需 要实现数字化,明德业务过去侧重计量校准机构,而康斯特开拓重点 是企业端,尤其是大企业用户,每个企业对数字化都有新诉求,企业的 数字化是大势所趋。 因此,围绕用户需求,通过数字化平台提供解决方案协助用户实 现仪表与数据的资产管理,我们未来将这部分轻量化平台与硬仪表产 品、传感器协同在一起,制作一张网会具有更大前途。当然开拓这些都 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像互联网产品突然大爆发,但我们非常看 好在垂直领域的应用。

传感器垂直一体化

(1)关于传感器项目,请同步一下最新的项目进度以及今年传感器 的生产工艺能否固定下来?

答:传感器进展相对顺利,公司市场定位是工业领域,会专注于高 精度传感器,未来回逐步拓展至其他领域。 高端传感器产品化实际上难度非常大,所以公司传感器项目分为 自用、数字传感器和现场仪表三个阶段。2024年开始,除了个别的2~3个量程,我们几乎将不需要再进口国外的高端传感器。另外几个量程 我们预计24年底可以突破,因为在传感器的研发过程中,有时候我们 在国外验证流片出现问题后再进行改进,所以这个过程时间较长。国 外合作伙伴流片的品质很好,但效率偏低。 在研发过程中,传感器芯片是根据设计验证、再改进设计,最后流 片的过程,循环往复直至达到设计指标,固定工艺,每个量程都需要这 个过程。从整体上说,较高的流片质量可以让我们减少几个往复和改 进,也缩短了研发周期。根据我们多轮的验证,今年将工艺固定下来是 肯定且务必的。因为从2025年开始,我们不想再进口一只传感器。

(2)压力变送器的订单主要针对哪些行业客户,以及公司在战略或 者落地方面的后续动作如何?

答:压力变送器整体有300万只左右的规模,用户主要集中在流 程工业。日本横河的 EJA 与美国罗斯蒙特的3051已有二三十年发展历 史并且仍在完善,我个人为如果我们没有10年或者15年的发展无法 追赶上他们的变送器性能,这是国内市场的现状。只有在技术上与他 们相同甚至高于他们,否则即使做出这个产品肯定会陷入内卷。康斯特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是价格战,而是价值战,专注于高端仪 表及传感器产业链,自制的高精度压力传感器我们会首先助力自己产 品的应用,解决强链补链卡脖子的问题。压力变送器的开发我们一直 同步推进,但我们不会做传统的压力变送器,而是专注于高端、多参数 的压力变送器。

(3)国内的变送器与国外优秀的产品存在较大差别,您认为这种差 距的核心是什么环节?仅仅是 MEMS 芯片的差距还是有其他技术在其中 制约?

答:如果我个人打分,芯片差距至少占70分,工艺30分。目前 国内相关技术仍然不够完善,精度0.075%F.S、0.04%F.S的产品虽然 可以实现,但实际上使用3年或者5年后再观察,国内产品的稳定性 就会变差,日本横河以前的产品可以56年不用校准,现在则更完 善,推广称可以10年不用校准,这就是我们技术上的差距。

总结:

1.根据公司过去十几 年的拓展数据与分布的多样性来看,国际市场增长曲线非常美观,因为全球市场的更大,工业发达的区域及国家对智能化高端仪表接受度更高。

2.根据我们的财务预算,2024年的收入目标6亿元我 们还是认为没问题的。

3.产品力是第一竞争力,公司的研发原则之一就是“要么第一, 要么唯一”,达不到就放弃,没有产品力是肯定不行的,没有产品力的 提价就意味是在自杀。

4.传感器进展相对顺利,公司市场定位是工业领域,会专注于高 精度传感器,未来回逐步拓展至其他领域。 根据我们多轮的验证,今年将工艺固定下来是 肯定且务必的。因为从2025年开始,我们不想再进口一只传感器。

2024-05-02 15:52:18 作者更新了以下内容

康斯特(300445)425日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公司于2024424日接受47家机构调研,机构类型为保险公司、其他、基金公司、证券公司、阳光私募机构。


总结:

1.我们从自主研发仪表到拓展传感器,几乎都是利用自身技术实现。泵和阀,我们均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与能力。国外多数友商只有阀的技术,而没有泵的技术。

2.我认为国外收入占比可能会达到70%。

3.未来几年我们仍有信心主营业务保持60%以上水平的毛利率。

4.延庆智能仪表项目主要是现有产品的扩产,从效率和产品质量上都达到了预期,目前正常运行,已经完成一期建设并开始贡献营收。

5.公司从08年开始建立机械加工生产线并持续完善,并在组装线方面也进行了大量自动化测试工装设计,目前正逐步向智能化的无人工厂和黑灯工厂升级。

6.公司通过2轮投资也在不断完善的自身的产业整合能力,后续也将沿产业链上下游考虑并购机会,重点在产品紧密相关或互补性领域。

7.公司的MEMS压力传感器采用硅压阻路线,也曾经寻求硅谐振技术路线,但在经过多年的摸索找到了更好的工艺技术,最终选择了量程更宽、应用场景更为更广泛的硅压阻路线。 其次,在信号激励和拾取方面我们有核心能力。市场上在售的传感器都是成品,传感器的技术缺陷需要依靠下游仪表企业进行后期的补偿处理。我们自制的传感器,在设计时已考虑相关影响因素并进行信号补偿,因此我们现在的传感器性能是远高于市面上在售的传感器产品。 再次,目前自制的中量程已实现,并将在年底前在技术上补齐量程,实现自主可控,并将在传感器产能稳定后会拓展至变送器等其他现场压力仪表。

2024-05-02 16:49:35 作者更新了以下内容

未来中国最需要发展的科技是什么?

是芯片还是5G技术?

它们可能都有,但是这些重要的技术都离不开一件不起眼的设备:传感器。

日本在上世纪就将它列为十大科技之首,他们的工商界给出评价:谁支配了传感器,谁就能支配了新时代。

中国、美国、德国等世界将传感器列为未来重大科技项目,拼命想要在传感器上实现技术突破,足以说明它的重要性。

很多人可能很好奇传感器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一件普通人都很陌生的设备,会被全世界大国如此重视呢。

今天我们简单科普一下传感器技术,以及它是如何改变世界的。详情见下文。

为了方便理解,我先科普一下传感器的概念。

简单来说传感器可以从它的字面意义来理解,就是一种感应和转化的设备,它能检测到温度、声音、光线等信息,然后将它们转化为机器上面的电流、电压(等电信号)等,有了它,人类生产出来的机器才能实现智能化。

我们举个例子:手机有很多功能,它可以拍照、打电话、玩游戏,对吧?

那这些功能是怎么实现呢?其实就是传感器检测到手机外面的一些信息,然后把它们转化成电流,这样我们人类才能操控手机。

比如说拍照的时候,就是镜头捕捉到物体的光线,然后把它传到图像传感器上,传感器检测到对应的光线,然后将它转化成电信号,再经过处理和显示,这就变成我们手机上看到的照片。

所以图像传感器就相当于手机的眼睛,是拍摄的核心部件。

手机上还有不同的传感器,它们可以把声音、压力等信息转化成电信号,就实现了通话、指纹解锁等功能,如果说芯片是手机的大脑,那么传感器和网络就是手机的五官和神经,一个用来转化成电信号,一个用来传输信息。

如果说没有传感器,现在的智能手机连大哥大都不是。

所以,传感器和计算机、通信技术成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基础,而且传感器在未来的地位会逐渐超过其他两个,被专家认为是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将改变现在和未来的世界。

这句话是不是夸张呢?它又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这,还要从中国古代说起,大家都知道中国很早就发明了指南针,那时候还叫做司南,它其实就是一种传感器,指针可以感应地球的磁场,然后指明方向,指南针后来传入欧洲,并且促成了欧洲大海航时代,加快了整个世界的融合。

说它改变世界进程,其实并不为过吧?

类似指南针的传感器还有地动仪、日冕仪、温度计等,这些发明也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人类的生活,也就是说传感器从很早之前,就是已经在影响世界了。

但这个还不能说明传感器的重要性,因为当时并没有传感器的概念,而是作为整体呈现给大家。

传感器真正独立存在,并且展现出它的作用还要从20世纪中期开始算,而且每一次技术更新迭代,传感器作用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第一代传感器是:结构传感器,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第一次工业批量生产的传感器,比较典型的代表是:电阻式传感器,它90%都用称重上面,大概长这样(如下图)。

像体重计就是称重的一种,我们人站上去的时候,指针会发现变化或者显示一个体重。

它的原理也很简单,这中间是金属材料做的,可以导电,我们人站上去,这个金属就会发生形状变化,形状变化又会引起电阻和电流的变化,这样指针或者数字就会发生变化。

基本每个宝宝刚出生都需要先称量体重,可以说是人类第一个接触的电子产品就是这个了,说它影响我们每个人,没毛病吧?

当然这个时期的传感器比较粗糙的,作用也有限,后来有些头脑比较聪明的人就想:这些金属能不能换成其他的东西,比如说对光比较敏感的材料,是不是可以把转化成做成电信号?

答案是当然可以了,我们上面说的图像传感器的核心元件就是光敏传感器,于是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物理传感器就诞生了。

那么既然物理传感器可以把碰不到、摸不着的光转化成电信号,那么有温度的热量可以转化成电信号吗?如果热量也可以,那么声音、磁场等其他物理特性可以转化成电信号吗?

答案也是可以的,所以传感器的材料从金属发展到半导体、电介质 、磁性材料等等各种固体材料,,它的结构很简单,主要是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顾名思义,敏感元件就是用来感应(检测)外界的信息,转化就是将感应到的信息转化成电信号。

第二代传感器就比第一代丰富得多,不仅种类多,而且功能也越来越多,像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开关,以前只有手动的,现在有声音感应的、感光的,还有触屏的,用的都是不同的传感器,还有军事领域的雷达也是,有红外线传感器、毫米波雷达,红外线雷达等等,也是不同的传感器。

这些传感器又做成了各种各样的检测设备,传感器也开始进入人类各个领域,这个时候产业界已经认为没有传感器检测各种信息,,那么现代科学技术,就不能得到发展。

但是这还没完,人类对科技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各种设备的功能不断增加,对传感器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一个设备里面可能要求有多种功能,这个时候可能一台设备就需要安装多种传感器。

比较典型的就是屏幕,以前屏幕只要可以触摸或者滑动就可以操控手机等设备,现在屏幕还需要指纹解锁等功能。

但是呢,要满足这么多功能,就遇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体积太小的设备安装不了很多传感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就想了个办法,能不能把多种传感器重组下来,集成到同一个传感器里面?于是集成传感器就诞生了,人们把很多个传感器组合在一起或者把传感器和其他元件组合在一起。

比较常见的手机指纹传感器,它是由光、压力、温度等等多种传感器集成的。

但是这依旧没完,后来人们就思考,既然传感器可以和传感器组合,那么传感器能不能和其他高科技结合一下,让传感器性能变得更加优秀一点?

答案也是可以的,于是集成传感器芯片也出现了,它将传感器与小型的芯片等元件组合在一起,这样传感器不仅能感应和转化信号,而且还能处理信号,性能得到提升,这就是第三代智能传感器的前身。

可以说集成传感器的出现,把传感器推向了新的高度。

这个时候的传感器到底有多重要,普通人很难看懂,但是举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

一台手机至少有十几个传感器,一辆高档轿车有200多个传感器、一辆飞机有1000多个传感器、而我们常见的高铁的传感器竟然可以达到5000多个。

传感器隐藏在每一个设备里面,没有它,不管是高铁还是飞机,甚至宇宙空间站都得歇菜,

美国著名杂志《福布斯》做过评选,他们列出改变世界和人们生活的10大科技产品,而传感器列排在首位。

这才有了开头的日本商业界那句话:谁支配了传感器、谁就支配了新时代。

但是你以为传感器的辉煌就到此为止了吗?那你就太小看它了。

传感器的逆袭从未停止,集成传感器是硬件性能的巅峰,但是有些专家还不满足,就在思考既然传感器能集成硬件,那么能不能将软件技术也组合进来?进一步提升再次传感器的性能?

答案依旧是可以,这就是第三代传感器:智能传感器,它集合了软硬件的优势,将传感器的性能再提升一个档次。

如果说互联网时代,传感器与芯片的地位并驾齐驱,那么在物联网时代,专家将传感器的地位再次提高,排在芯片的前面。

2018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在评选全球突破性技术时,将“智慧传感城市” 列为十大最具代表性的技术之一,

说起“智慧城市”,你知道未来十年,它将消耗多少个传感器吗?答案是:400亿个,是不是超出大家的想象?

其实传感城市还不是传感器的终极应用,万物互联才是,专家一致将智能传感器看做互联的基石,

想要互联就需要网络的世界与现实世界实现连接,而传感器就是连接的桥梁,这也是我们普通人的一个机会,谁支配了传感器,谁就支配了未来。

结语

先进制造业、智慧城市、智能医疗,甚至是最近的元宇宙,传感器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石。

我国传感器技术目前处于什么水平?

一个业内人士公认的数据是:中国中高端传感器进口占比达80%,传感器芯片进口更是达90%。

传感器虽然重要,但限于国家的财力、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传感器本身存在的问题,传感器未能单独立项成为“国家级项目”优先发展。

问:公司即将投产的mems传感器是否也可以应用在机器人

康斯特:您好,非常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公司0.01%F.S的高精度压力传感器可覆盖至计量级及工业级应用,且会优先自用于压力校准测试产品中,但鉴于传感器垂直一体化项目的初期工艺技术路线、商业模式规划以及一期的建设进展安排,暂无拓展至人型机器人相关应用领域的规划。同时,公司会顺应人口结构变化的趋势,关注协作机器人与服务机器人等产业的进展,捕捉相关产品在场景下的应用契机,谢谢。 (来自深交所互动易)答复时间2024-02-2716:17:12

问:董秘您好,在127日在互动平台上称,公司传感器垂直一体化项目计划于2024年上半年开始逐步试生产,请问截止2024222日公司传感器垂直一体化项目开始生产了吗?产量如何?先谢啦!

康斯特:您好,非常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公司传感器垂直一体化项目的延庆产线仍在建设中,正处于设备采购、调试阶段,目前中量程的压力传感器是在公司永丰试验线上完成并少量使用,在第一阶段会优先用于替换公司主营产品中的外购压力传感器。该项目核心目标是实现高精度压力传感器及终端产品的产业化,因为不同性能参数压力传感器会有不同的设计逻辑,性能参数表现高度依赖工艺设备的使用诀窍及与设备高度捆绑工艺参数设定,需要多轮的测试与改进,性能稳定后才会有序导入生产,谢谢。 (来自深交所互动易)答复时间2024-02-2216:25:08

问:你好!请问贵公司有没有五轴及五轴以上的双工作台加工中心的传感器?谢谢

康斯特:您好,非常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公司在建的压力传感器垂直一体化项目产品为压力传感器及相关压力终端仪表,最高综合精度为0.01%F.S,谢谢。

(来自深交所互动易)答复时间2024-02-2216:24:05

问:据公司前期称传感器是公司与德国的团队联合设计并在国外完成流片,形成产品后知识产权归公司所有,国内同步进行封装。这说明公司已有了完整的知识产权,请问为了实现完全国产替代保障供应安全,未来会考虑在国内流片制造传感器具体芯片么?谢谢

康斯特:您好,非常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传感器产业垂直一体化项目核心目标是围绕用户需求实现系统化制造且能持续协同优化,在项目初期及成长阶段与其他团队合作可以有效减轻公司的运营成本压力及投资风险。在自主可控的前提下,更加灵活的制造策略不仅可以实现资源最优化利用,还可以逐步提高公司人均产值与能效,确保公司实现高质量的发展,谢谢。 (来自深交所互动易)答复时间2024-01-3017:02:22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