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工(SH601989)$  

造船笔记2:中国船舶vs中国重工

海泽钧

05-04 12:55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惊雷

关注
来自:黑龙江

作为船周期的两个带头大哥一个南船一个北船近年来在股价走势上大抵趋同但在涨幅上重工明显落后于船舶呈现跌的多涨得少的态势目前重工/船舶 市值比 67%

为什么船舶走势要好于重工目前相比船舶重工股价是否被低估呢

针对第一个问题的几个归因

1交易面因素a船舶属于上证50指数被动资金买入不过调入指数发生在去年年底解释不了前两年的差异b重工去年被证监会发函调查打断了股价的上升趋势c市场关注度重工的名字很难联想到是造船行业不利于传播学的扩散d趋势交易船舶股价走势较好吸引了趋势交易面的资金强者恒强

2基本面因素a船舶民船占比更高业务更纯船周期里弹性更大b船舶经营效率更高民船完工量和收入高于重工

交易面因素能影响一时长期起决定性影响的应该还是基本面以下对南北船的基本面进行分析

i营收和经营性现金流对比

营业收入上中国重工/中国船舶 在2021/2022/2023/2024Q1年的比值分别为66%/74%/62%67%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上二者比值分别为 70%/69%/64%/64%现金收入整体略大于营业收入感觉两家公司在收入确认上都偏向于收付实现制

可以看到在营业收入和销售商品现金收入上重工比船舶将近70%这一数值与当前市值比67%差不多

ii业务结构对比

重工主营板块分为2023年数据海洋运输装备 30% (141亿+ 防务和海洋开发 20% +船舰配套及机电装备19% + 深海装备和修船 18%+ 其他

和2021年相比海洋运输装备收入 -18亿21年 运输装备收入160亿元毛利率改善 2%防务和海洋开发收入 +20%毛利率下滑2%看23年年报成本项里外协外包成本上涨明显我估计是海洋开发板块 劳工支出成本提升导致军工部分毛利率预计稳定船舰配套和机电装备收入 +10亿

因为我们关注的是船周期所以主要看民船业务对应主营里的海洋运输装备业务军工和海工船之类的海洋开发业务在未来可能会随着 船台紧张而跟着涨价但保守起见我们还是抓住 主要矛盾船周期的主要矛盾是 油船/干散货船/天然气船/集装箱船等 主要船型 老旧替代带来的需求增长 与造船行业长期不盈利带来的产能出清 之间的供需失衡业绩弹性由民船而起所以主要矛盾抓民船业务

船舶主营板块里面船舶造修及海洋工程业务2023年收入704亿占比94%相比2021年增加200亿先把修船业务摘开船舶修船275艘/19.76亿元重工修船519艘将近是船舶的2倍那么船舶军工+民船造船+海工收入大概684亿元

如果非要比的话船舶的造修及海洋工程业务704亿 应该等于重工 海洋运输装备140亿+防务及海洋开发99亿+深海及修船85亿=324亿 其中重工修船业务 约是船舶两倍未来 船主新船买的多了修船的量可能会下来

iii订单对比

可能从订单上看民船业务会更直观一些

数据来源于@雪林独行

看手持订单量船舶23年民船接单 128艘/919万载重吨/ 729亿元手持民船订单261艘/1944万载重吨/1535亿元重工23年民船接单69艘/835万载重吨/330亿元手持订单751亿元海洋运输装备板块

对比船舶和重工的单船/单载重吨收入下表都是年报里披露的统一口径数据奇怪的是船舶的民船订单 单艘价值比重工 高1亿元而万载重吨价值 0.79 则是重工接单0.4的两倍了

单位载重吨价格可能和船型有关下表是船舶23年完工情况箱船/散货船/油船载重量比例分别为35%/29%/19%其中散货船和箱船的单艘载重量都大于12万吨LNG等船型载重量则更低重工在年报里披露23年接的69艘船里油船30艘散货船21艘占比44%/30%和上表单艘12万载重吨大体能对上但是船舶的订单里 单艘船型价值量更高载重量又明显低于散货/箱船/油船怀疑是LNG船型等高附加值船型占比更高

看民船交付能力2020-2023年船舶交付68/71/74/81艘785/591/700/753万载重吨重工交付-/-/59/45艘649/725/560/484万载重吨在船数上船舶交付量在70-80艘重工在40-60艘在载重吨上船舶交付能力在700-800万载重吨重工500-700万载重吨略低于船舶不过近两年民船交付相较2021年下滑明显可能是军船占用船坞较多还是武昌造船搬迁

总的来说重工近两年在民船交付量民船收入民船接单单艘价值和单位载重价值上都不如船舶因此我觉得近期船舶涨幅高于重工也是合理的再回头看船舶在21年涨幅+40%我觉得更多的是中国船舶的价值回归和修复

船舶在2019年进行重组收购了江南造船和广船国际资产规模由19年的444亿跃升到1525亿营收也由200亿跃升到500亿+在行业底部以较低的价格进行产能的收购在周期到来时也理应有更好的表现

目前相比船舶重工股价是否被低谷

周期底部看pb目前船舶pb 3.36x重工pb 1.31x如果以市值/在手民船订单衡量船舶 0.85x重工0.77x那么相比于船舶重工目前是否被低估了呢

数据来源于@雪林独行

1PB的估值视角

重工净资产规模是船舶的1.6倍多了300亿在总资产规模上船舶低于重工200亿对比二者的资产负债表我会觉得船舶pb估值比重工高也是合理的船舶资产负债表有几点优势1527亿的净资产 带动了672亿的合同负债而重工841亿净资产 只有479亿合同负债2船舶应收账款比重工低从营运效率的角度上看纳入收入的视角船舶的资产周转率要更高随着毛利提升ROE也会更高PB估值也应高于重工

看固定资产重工326亿比船舶的203亿高要分析为什么重工收入低于船舶还得再看二者的底层资产

2底层资产分析

在船周期的视角里南北船的核心资产就是船厂其中船舶主要船厂江南+外高桥中船澄西+广船国际56.58%+黄埔文冲30.98%重工主要船厂大连造船+武昌造船+北海造船再回到上一个问题重工的资产包里有比较大一部分是船配厂和研究院对应船舰配套及机电装备新兴产业等业务这些资产也能贡献利润毛利率也有15%只不过在民船周期来的时候弹性有限些

船周期的核心资产在船厂因此南北船的对比也就是 江南+外高桥+广船+澄西 VS 大连造船+武船+北海

在总资产上中国船舶有 江南造船810亿+外高桥327亿+广船373亿×57%+澄西164亿+黄埔文冲378亿×32%= 1634亿中国重工 大连造船992亿+武船364亿+北海180亿= 1536亿在总资产上南北船相差不多未来随着北船合同负债增加在船厂资产上可以赶上南船

在净利润方面外高桥以17.6亿ROE高达28%江南5亿>大船3.4亿澄西和广船也实现了盈利武船和北船23年未知

船厂接单情况手持订单方面江南6.1%>外高桥5.0%>广船3.8%>北海3.6%>大连2.8%>澄西>黄埔重工船厂整体弱于船舶船厂

但是在产能上大连造船也是很强的存在大连和北海都有5个船坞在22年大船集团的产量也不逊于外高桥和江南在造船技术上航母001和002都在是大连造船厂003在江南造船厂大船的总资产还略高于江南两个造船厂分别是南北船的王牌但是大船在23年的接单量和净利润却落后于江南

北海造船民船产能也不错优势在散货船北海造船2023年新签 10 艘 21 万吨散货船该船型手持订单量 稳居全球首位

武船基地在武汉造远洋大型运输船可能差点是军工军贸建造试验调试基地是国家重要的海洋工程出口船 舶及公务船建造基地船舶及海洋工程配套装备研制生产基地军船业务武昌造船以常规动力为主民船业务武船业绩较为分散公司在散货船化学品船散货船以及 LPG 运输船上都有生产

这么看下来船舶的几大船厂整体民船产能还是要优于重工的毕竟重工能打的只有 大船+北海而船舶有 江南+外高桥+广船

再回顾一下2020-2023年的民船交付数据船舶交付68/71/74/81艘785/591/700/753万载重吨重工交付-/-/59/45艘649/725/560/484万载重吨在船数上船舶交付量在70-80艘重工在40-60艘在载重吨上船舶交付能力在700-800万载重吨重工500-700万载重吨

在载重吨交付能力上船舶最高785万载重吨重工最高也到过725万载重吨相差其实不多重工如果被低估预期差可能在大连造船厂的接单和营运上毕竟如此庞大的产能手持民船订单还不如北海造船不过也能看到今年以来重工在油船和散货船的接单量上明显加强

但有一点还需要注意就是重工的单位载重吨价值只有船舶的一半可能重工产能打满了收入还是赶不上船舶这个需要后续结合具体船型和订单进行分析了。

作者:菜鸡本鸡

分享至

  • 微信
  • 朋友圈
  • 微博
  •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