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因其关乎人类生命健康、科技进步和社会福祉,在全球范围内备受瞩目。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医疗科技日新月异以及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医药板块波动起伏与投资机遇引发了广泛热议。巴菲特以其稳健的投资哲学和卓越的投资业绩,在投资界享有极高声誉。医药行业的复杂性和监管要求较高,这也导致行业内的领先企业建立了壁垒和门槛,有助于维持市场地位。从长期来看,医药板块基本面良好,具备长期增长潜力。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水平提高,对高质量医疗服务和创新药物的需求将持续增加。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对医药行业的影响如何?

当前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急剧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2年底已超过2.17亿人,占全国人口比例超过15%。根据沙利文预测,到2031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将进一步显著增加至2.8亿人左右,占比将达到20%。老年人是医疗卫生市场最主要的消费人群,而从全球情况来看,老年人口占比较高的国家,其医疗卫生服务占GDP的比重也较高。我国过去20年的经验显示,医疗卫生费用在GDP中的比重与老年人口占比呈现正相关关系。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高血压将成为当前主要的健康挑战,其全球范围内的患者数量急剧上升,可能引发心脏病、脑卒中等并发症。

资源性疾病的全球关注情况如何?

当前,资源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一型糖尿病等,均由于机体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组织导致。肿瘤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同样处于上升趋势,例如肺癌、结肠癌和胃癌等恶性肿瘤新增病例已超过450万例,每年因癌症死亡人数多达三百多万。

科技进步如何推动新药和疗法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创新药物的研发,治疗更多疾病的新药和疗法不断涌现。例如,19世纪中叶有机化学的发展使科学家从自然资源中提取活性物质如阿司匹林,开启了现代药物化学;20世纪40年代青霉素的发现开启了抗生素时代,显著降低疾病感染性导致的死亡率;20世纪后期,生物技术革命推动了基因工程和重组DNA技术在药物生产中的应用,如胰岛素和生长激素的工业化生产大大满足了糖尿病患者和其他疾病患者的需求。

生物技术如何应用于药物研发和治疗?

随着对生物分子结构和功能理解的加深,科学家开始设计和合成用于心血管疾病、精神类疾病等多种疾病的药物,通过调节人体生理机能控制慢性疾病的进展。21世纪后,人类基因组完成以及后基因组时代的开启,科学家能识别疾病相关基因片段和信号通路,从而发展出靶向治疗药物,如单克隆抗体技术催生了多种治疗性抗体药物,如治疗乳腺癌的赫赛汀和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的阿达木单抗。同时,卡介苗疗法和基因疗法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基因疗法通过修正或替换致病基因治疗肿瘤和遗传性疾病。

全球化如何为医药行业带来增长机遇?

全球化促进了医药行业技术交流和合作,使发达国家医药企业通过直接融资、技术转让或授权等方式进入新兴市场,提升当地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同时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新兴市场如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快速增长的经济增长和城镇化进程,民众对高质量医疗服务和创新药物的需求显著增强,中产阶级群体扩大,为医药行业带来巨大增长空间。此外,全球化还推动了产业链的全球化布局,国际药企在这些地方设立研究中心、生产基地或开展临床试验,降低成本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当前医药板块政策端的状况如何?

近年来,医药板块经历较多调整,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政策端的影响,尤其是集采政策。集采范围不断扩大,医保谈判降价幅度增加,导致部分医药上市公司估值持续下杀。不过,自21年开始,政策端的负面影响可能逐渐减弱,当行业能适应这些负面干扰并进入一个由市场化定价和供需决定估值和预测阶段时,医药板块将进入一个更加坚实的增长逻辑中长期周期。

医保基金支付能力在疫情三年期间有何变化?

疫情三年,国内医保体系的支付能力实际上有所提升。由于诊疗人数大幅下跌,尤其是跨城市就诊人数减少,手术台数也随之下滑。管控期间,医保资金出现了大幅结余。

医保谈判和采购对医保支付能力的影响如何?

去年医保谈判和大量采购的降价幅度符合市场预期,部分品种降幅甚至低于预期,这表明医保支付能力得到了有效支撑。

医保谈判范围内的仿制药占比如何?

目前纳入医保谈判和集采范围的仿制药品种已非常大,几乎涵盖所有主要药品。未来新药常规纳入医保的可能性较小,药企可根据自身策略选择OTC销售以获取更高利润。

去年医保谈判中药品降价情况如何?去年医保政策对创新药有何支持?

去年大量医保到期后要续约的药品中,许多并未进行降价,但符合降价标准的品类降价幅度普遍低于市场预期。在估值模型中,未来现金流占比极高,因此较小的降幅有利于估值提升。去年医保谈判中,许多上市三四年的新药迅速纳入医保体系,反映出政策积极鼓励创新的态度。政策明确要求缓解支付压力,压缩创新能力低的产品价格,腾挪资金支持创新药发展。

北京、广州、珠海等地对生物医药发展的支持措施是什么?

北京医保从八个维度全面支持医药健康产业创新,广州和珠海直接给予创新药械发展项目现金支持和鼓励。这些措施旨在推动医药行业创新,降低对低端仿制药的需求,从而减轻医保支付压力。

如何看待反腐对医药行业的影响?

反腐短期内无疑是一个利空,主要体现在医疗器械需求减少以及创新药的市场介入过程中受到影响。但中长期来看,反腐有助于医药行业回归合理规范,促进优质药品的市场接受度,有利于行业发展。

反腐对医药板块的影响有哪些?

反腐短期内对医药板块会有直接负面影响和冲突,但经过消化后,其负面影响已经充分体现在估值上。反腐政策有助于建立公平透明市场环境,如德国通过法律完善和支付体系改革,日本实施医药分离和医保控费政策,美国执行福利管理和阳光医疗法案等,这些措施不仅在中国部分落地,也助力构建了更加公平透明、可持续发展的医药产业基础。

长期来看,反腐对医药板块是利好还是利空?

长期来看,反腐对医药板块是利好。例如带量采购和集采政策有助于优化医药竞争格局,引导行业良币驱逐劣币,使得上市公司(尤其是行业龙头)凭借合规、成本控制和品牌力优势发挥出更好的头部优势,从而形成更优的竞争格局。

医药板块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医药行业具备一定的增长稳定性和相对确定性,源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人口老龄化加剧带来的医疗需求持续增长。根据过去十年诊疗人次的复合增长率超过4%的数据,预计未来医药行业仍有望保持稳定增长。同时,新技术、新需求的涌现为医药板块带来结构性投资机会。展望2024年,医药板块将攻守兼备,静待花开。新技术如ADC、IO、细胞治疗等领域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而针对未满足的医疗需求,如减重、阿尔兹海默病、神经性耳聋等疾病的创新治疗方案也有望取得突破。器械领域则存在国产替代逻辑,尤其是高端耗材和设备领域,存在较大的市场空间和技术壁垒,且集采政策也有利于国产替代。

医药板块为何具有投资价值,尤其是在当前估值和机构持仓角度?2024年医药板块投资前景如何?

医药行业具备估值性价比,在经历两年多的调整后,当前处于历史低位水平。从机构持仓角度来看,2023年四季度A股医药板块持仓占比约为13%,环比略有增长;扣除医药持仓后占比约4%,环比增长约0.84个百分点,处于历史高位。此外,许多医疗优质公司的PEG处于适合布局区间,下行风险较小,长期上行潜力较大。预计2024年医药板块具备较好的投资前景,特别是随着创新药交易额和研发实力的提升,创新药领域的投资价值值得关注。虽然2023年创新药板块整体表现较弱,但在个股机会上尤为突出,尤其是创新药和出海领域,如去年向海外授权金额创下历史新高,且大部分授权品种技术含量高,在全球医药医疗最发达国家得到认可。

医药板块的需求端情况如何?

医药板块需求端相对稳定,且受老龄化趋势影响,总需求呈现逐年递增态势。尽管受疫情冲击,需求出现断崖式下跌,但在外部变量影响过后,总需求已逐渐回到正常水平,推动了医药板块经营业绩的复苏。龙头药企在下行周期尾声往往能利用现金流进行收并购,完善产品线。此外,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可能降低一级市场融资成本,刺激新药研发上市销售,启动药品板块进入新一轮周期。

目前哪些群体在进行创新药投资?

国内创新药投资主要包括美元基金、政府基金、医药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等。随着全球创新周期的重新抬升,美元基金可能再度流入国内市场,而上市公司也会加大并购投融资力度。总体而言,在全球创新药创新周期中,中国有望从中获取收益。

医药行业投资具有哪些特点和挑战?

医药行业因具有创新性、研发投入大、门槛壁垒高等特点,需要投资者具备长期视角和耐心。该行业投资风险主要包括研发失败、监管政策变化、市场竞争加剧以及地缘政治扰动等。例如,行业政策变动可能导致对行业内公司研发或销售产生重大影响,市场竞争加剧可能影响单一品种的竞争格局,而地缘政治变化则可能加速全球医药产业链重塑。

巴菲特如何评价医药行业投资,并提供了哪些投资建议?医药行业指数基金的优势有哪些?

巴菲特曾表示医药行业是一个值得投资的行业,但也承认难以预测具体公司发展情况。因此,他提出了一种以指数化方式投资医药行业的策略,认为这可能是有意义的。他认为,医药行业因其长期稳定增长和较强防御性属性,通过指数基金或ETF投资可以轻松跟踪行业发展趋势,分享整体增长红利,并且由于医药行业涵盖多产业板块,投资版图广阔,细分行业差异性大,普通投资者研究难度较高。此外,医药行业指数基金通常覆盖龙头股票,有助于把握投资机会,并且由于医药行业的研发投入高、知识密集采集性强、创新能力较强,长期来看,医药行业指数的表现往往优于大盘平均水平,提供较好的长期资本增值潜力。医药行业指数基金具备多方面优势。首先,它们可以覆盖各板块龙头股票或代表全产业链发展的公司,帮助投资者通过指数化方式把握行业投资机会。其次,医药行业指数基金具有资产分散功能,能降低单一公司或细分领域的风险。再者,指数基金通常具有较低的管理费用和交易成本,有利于提高投资回报。最后,指数基金编制规则设定会进行优胜劣汰,确保成分股的流动性、规模和代表性特征。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