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深交所上市委公告,马可波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马可波罗")首发5月16日上会。


马可波罗上会,标志着IPO审核在经历了长达三个月的沉寂后,正式迎来常态化。而这家即将登陆A股的公司,竟然是以卖瓷砖起家的房地产链企业,其上市前的"骚操作"更是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上市前突击分红8.23亿,转身便来A股募资31亿,这到底是缺钱还是不缺钱?是良心发现准备用其良好的现金流回报投资者还是借股民的钱扩产瓷砖江湖救急?


土行业起了个洋名字


马可波罗听起来像一个外资企业名字,但实际上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本土品牌。其主营业务也是瓷砖这种顺应国内地产爆发的传统行业,一点也不和外资沾边。


马克波罗于2008年在东莞成立,一把手是广东普宁的黄建平。1985年,黄建平刚毕业就被分配到佛山国营工业陶瓷厂,进入陶瓷行业,为后来的陶瓷帝国埋下了深厚的渊源。


根据中国陶瓷网数据,马可波罗如今年产量已经达到1.96亿平方米,陶瓷营收93.36亿元,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陶瓷业巨头。


多年上市梦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马可波罗第一次冲击二级市场了。2023年就曾冲击IPO但其后因为政策收缩又撤回了申请。而在更早的2021年,马可波罗创始人黄建平,入主四通股份(603838.SH)的行为,还让资本市场联想到其借壳上市的可能。


四通股份是典型的潮汕系公司,其成立于1997年的广东潮州,2015年上市,保荐代表人是潮汕系“资本军师”陈家茂,也是潮汕人。


2018年,陈家茂保荐的康美药业造假案曝光,虚增资金高达300亿元,被证监会形容为“有预谋、有组织,长期、系统实施造假行为,恶意欺骗投资者,影响极为恶劣,后果特别严重。”


四通股份的现场检查报告正是由被禁入市场前的陈家茂出具的。虽然在黄建平进入四通股份后,陈家茂退出了四通股份的督导工作。但不太干净的黑历史还是最终让马可波罗借壳梦碎。


马可波罗此次再次申请IPO,而且在监管趋严,企业们纷纷撤回申请的时候,仍然坚持上会审核,自然不会是单纯为了作为龙头企业回报投资者,背后更是进退两难的困境。


难以破局的困境


2021年至2023年,马可波罗营收规模由94亿元降低至89.25亿元,百亿目标仿佛已经成为了一个笑谈,但是利润却没有太大增长,2023年归母净利只有13.53亿元左右,与2021年相比明显下滑。


经销和直销为主的销售模式虽然带来了稳定的销售额,但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房地产行业的波动,一些大型房企出现了流动性问题,这直接导致了马可波罗的坏账风险上升。


从恒大到融创、世茂等房企,马可波罗的坏账名单不断扩大。这些坏账不仅吞噬了公司的利润,还对其现金流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根据最近的公开数据,到2021年,马可波罗计提坏账准备达到了23.4亿元。2021年到2023年,马可波罗应账面应收款分别为22.43、20.28、15.99亿元,而公司的货币资金却不足以覆盖其短期债务。


货卖出去了,钱收不回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现金流。截至2021年末,马可波罗有息负债达到34.51亿元,其中短债27.23亿元。同期,马可波罗在手货币资金约27.19亿元,已经无法覆盖短债。


然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可波罗却选择了上市。在一片反对的争议声中,有投资者说:“再不上市,公司就要倒闭了。”


股市不是医院,IPO的使命不是治病救人。向股民伸手要钱救穷并不值得提倡。


尤其在新国九条后,马可波罗的IPO之路注定不会平坦……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