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也排队买中国潮玩?

“潮玩第一股”泡泡玛特2023年在海外就挣了10亿多,这不,人家还要计划把店开到巴黎的卢浮宫和意大利的米兰。这下子,中国潮玩可真是玩出了国际范儿。


曾经世界对中国印象还停留在李小龙的武功,以为全中国人都打兵乓球,而如今……英国酒吧蹦迪放的是家有儿女主题曲、俄罗斯百人跳小苹果、美国纽约街头扎堆打麻将、江西女孩将剪纸汉服登上纽约时代广场。

春节你去影院看了《热辣滚烫》,人家还同时在北美地区30个州上映近500场,成为华语片在该地区10年来最大规模上映的作品。还有那些剧中漂亮的汉服,不仅你看着美,不少外国小伙也被迷住了。在TikTok上,汉服视频的播放量已经高达18亿。手游《原神》总营收超过了41亿美元,这里面有一半的收入是来自海外。不仅如此,中国的网文也风靡全球,海外读者超过了1.5亿人。

这些成功出海的文化产业是如何跨越种种障碍,“拿捏”住了老外的心?

受文化背景与审美预期、语言屏障、历史传统等影响,消费者在接受完全陌生的文化产品时会存在文化折扣。所以,首先要知道对方喜欢什么?就像南美有喜欢图腾的土著,墨西哥对骷髅情有独钟,选择当地人喜爱的事物,推出更符合当地消费者文化认同的产品,可以打破这层陌生感。


之后,还需要与当地人的生活娱乐需求结合到一起。比如《功夫熊猫》用美国人喜欢的超级英雄的套路,将中国功夫和熊猫呈现,像《人世间》里的周秉昆,这种小人物的奋斗、成长和善良品质是人性的共通,是全人类都需要的。把故事的核心价值观用当地人熟悉的方式传播出去,能让人更容易理解,引起共鸣。

最后,我们还要加入自己的文化符号或中国形象。就像在峡谷用婉儿秀翻全场时听到一句纯正的越剧唱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在《哪咤之魔童降世》片中多次出现。


莫言曾说:“文化交流,首先得‘走出去、请进来’,才能让文化真正交流起来。你得把人请进来,不然文化就只能自己玩儿了。”

比如,你在二十前对菲律宾讲中国高铁,人家肯定反应冷淡,因为人家那没高铁,没见过,高铁是什么样的?


那就把人家“请进来”,亲眼看一看,一切疑惑自然迎刃而解。当他们了解到中国的真实面貌,可能就会更加喜欢这个国家,甚至会站在亲历者的视角,把自己在中国的故事讲给本国同胞。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