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小鬼对冲,讲的是两个人开车对撞,谁是胆小鬼谁打方向盘躲避,如果双方都不是胆小鬼那最终的结果就是两车相撞。在商业竞争中也经常有这种情况,就像2016年滴滴跟优步打车互相补贴一样,互相疯狂融资,然后互相烧钱补贴,看谁先扛不住。这种对撞比拼的就是谁更怕死,谁有更强的融资能力,而这个融资能力,就是车的结实程度。你明明知道对手的融资能力强过你的,你选择对撞,明显是不明智的。而当你已明确对方的融资能力不如你,其他方面双方又没有明显的差距,那你的车就是比对手结实,那这个时候你就应该踩油门,猛烈进攻,战胜对手。


在商业上,有更多的因素决定着车的结实程度。比如相同的产品,你的生产成本明显低于对手,在这个基础上,你就不一定需要跟对手比拼融资能力,而是单单靠生产成本,就可以在定价上卷死对手。当然生产成本在商业中也并非决定性因素,还可以有产品质量,伴随的产品附带服务等等都可以成为自己的竞争力。在比如,我有订单在手,而对手即便有一样的成本,乃至比我更低的生产成本,但没有订单,也是空着急。


回到滴滴跟优步的互相补贴上。据说当年滴滴跟优步背后是腾讯跟阿里双方的支持,后来是有人牵线,然后才握手言和,最终给出一个整合的方案才停止对冲的。在16年那个节骨眼,我印象中,腾讯和阿里的体量还是比较接近的。如果当时没有停手,真让他们拼下去,互相比拼融资能力,互相比拼营运效率,互相比拼综合商业能力,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卷,卷到飞起给他。


如果是放在2024年的今天,腾讯跟阿里已经不是一个体量的对手了。今天的阿里要是跟腾讯叫板,我相信资金应该不会有太多犹豫,就会给腾讯投票,毕竟体量摆在那里。没办法,来自体量的碾压,就是这么残酷。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