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众的广告产品过于传统了
2003年5月,江总在上海成立了分众传媒,开创了电梯媒体广告的时代。到现在,分众已经有21年。
但是整个的广告产品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换代升级,依然是LED屏+海报。
海报就是传统的户外广告模式,这没啥可说的。
最有想象力的是LED屏,因为LED屏一旦有技术升级,都可能带来库存量和广告效率上的质变。
2011年,在O2O创业大潮和团购网站百团大战的背景下,分众推出了分众互动屏:
简单来讲,就是在广告大屏下增加三个小互动屏,消费者可以获得一个免费赠送的感应卡,拿到这个卡以后,发送一个短信到指定号码就可以激活,并绑定到手机上。当消费者对小互动屏上的某个广告感兴趣,只要将感应卡靠近液晶显示屏的RFID感应区刷一下,广告中的相关信息就会以短信的方式传送到手机上,而短信信息可以作为打折或者派送的依据。
这是一个很有雄心的广告产品。江南春本人也曾透露,他洞察到了“从品牌导向转向促销导向是个很明显的趋势”。
分众希望能拿到企业的销售费用,而不仅仅是广告费。
因为品牌广告费池子有限,而销售费用是直接跟销量挂钩的,不只包含广告费,还有包括优惠券、折扣、赠品、超市促销、积分奖励等促销活动的费用,这部分的预算天花板更高。
多说一句,淘天其实吃的就是销售费,而不只是广告费。抖音借助电商、生活服务等闭环业务,也从单拿广告费的阶段,坐上了吃销售费用的餐桌。
但最终这个互动屏不太成功。
一来,流程实在是太繁琐,又是感应卡,又是短信激活,又要绑定手机,过长的链路就容易导致每个行为节点上都会有大量用户流失。
二来,这个互动屏给到消费者的价值很鸡肋。平台和产品促销信息在团购网站都有,我为什么还要把手机号给你收垃圾短信?
基于感应卡的互动屏出师不利之后,2016年底,分众又推出了新一代互动屏,功能有不小的升级。
装配高灵敏NFC读取芯片,用户用手机在互动屏上可以直接购买产品了(OS:我为什么不直接在手机天猫上搜产品下单呢?)。
配备视频识别系统,用户实现广告内容翻页,切水果游戏互动等体验,大大提升广告互动性。(OS:反正我不会在办公楼大庭广众之下去切水果,这个在客厅大屏场景下没准适用)
待机下载、消费卡充值、云端控制、终端定位、智能音量、人脸识别、距离判定、定时管理、电子密码锁和色彩辅助矫正等多样化的新功能集于一身,给观看者带来全新的体验。(OS:比如人脸识别,就可能会收集更多的用户个人信息,这在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上也有政策壁垒。)
从两次互动屏的升级来看,分众把创新的重心放在人机互动上。思路也是对的,就是要捆绑手机,因为手机连接的是人的数据,包括年龄、性别、位置等等。只有和手机产生了交互,互动屏就产生了数据,这有助于提升广告效率,缓冲了手机对分众屏幕的冲击。
就现在看来,互动屏的升级是对移动互联网冲击下的一次被动创新,而不是顺势而为的大招。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分众和投资人的焦虑,但没有给广告主带来实质性的价值。
因为品牌主投广告要买的不是炫酷的互动技术,而是广告对面的人:这些人对产品有没有了解、有没有兴趣,有没有购买的动机和行为。当时的互动屏很难解决这个问题。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