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取一包坐船而来的印尼低碳豆,减去116克碳值;以骑自行车的方式研磨咖啡粉,减去6克碳值;使用太阳光给手机充电,减去11克碳值……

在位于嘉定新城的“理想之地”社区,满是科技感的低碳环保理念萦绕在每一处角落。

春熙集是什么钢木构的设计、绿意盎然的热带植物,阳光透过玻璃一泻而下,两只白色风扇轻轻转动,为整个场地传递一阵阵舒适惬意的微风,自然生态的气息扑面而来。这就是万科集团在“理想之地”打造的配套商业体之一——春熙集。

在传统视角中,春熙集是“理想之地”项目的一栋售楼处,但它所承载的功能和含义远不限于此。“理想之地”项目直接将未来社区的生活场景搬进春熙集,借用未来市集的概念,引入多家餐饮商铺,并在设计之初就将其定位为社区商业配套中的一环。

“与其说春熙集是楼盘项目的售楼,不如说它是一种社区生活方式的展示与集纳。”万科集团开发经营本部建筑性能首责合伙人吴轶群介绍,“现在很多售楼处建设得很华丽,但房子卖完后就会马上拆除,不仅带来成本浪费,也增加了很多碳排放。”

因此,以低碳环保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万科,从2018年开始探索“未来城市理想单元”课题,经过多年研究与实践,通过“理想之地”项目入手,由点及面探索出一条适合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用自行车磨咖啡豆

在春熙集,如果你选择低碳出行方式,就可以凭出行记录到“零碳咖啡”区域兑换一个咖啡包,上面会写有咖啡产地和减碳数值。


咖啡在制作和运输过程中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碳排放,万科希望通过提供这种咖啡的低碳足迹,潜移默化地让大家意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使用机器将咖啡豆磨成咖啡粉,实际上也会带来一定碳排放。因此,春熙集引入一辆主体由竹子打造而成的自行车。市民可以通过骑车的方式,在1分钟之内将咖啡豆磨成咖啡粉。随后,经过焖蒸、注水、等待,一杯零碳咖啡就制作完成。在这个过程,唯一消耗能量的可能只有烧水这个步骤,而这些能量主要来自光伏。



不仅如此,低物耗的理念同样体现在这座市集的方方面面。桌椅是由咖啡渣、苹果渣、柠檬渣、番茄渣制作的,鲜花板是利用回收的鲜切花残渣打造的。“所有咖啡桌面、吧台饰面、咖啡杯,都含有30%的咖啡渣,我们希望将环保的理念带给社区居民。”“零碳咖啡”工作人员介绍。

如何给手机充电?向大自然借!

作为一座近零碳建筑,春熙集的硬件设计也处处凸显出绿色自然的风格。建筑主体由93%木头与7%钢材组成,替代钢筋混凝土结构材料的设计,有效避免生产过程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兼具环保功能和美观效果。

来到中庭部分,龟背竹、咖啡树等高大苍翠的南方植物映入眼帘,配合高侧玻璃窗,明亮的阳光照进来,树叶显得更加郁郁葱葱,室内光线敞亮明快。除了自然采光,春熙集其他区域采用高效LED灯具,使整栋建筑的照明能耗降低49%。

在这里,还创下了一个全国第一——首次将光储直柔技术应用于社区商业,这一内容也入选科技部“十四五”研发计划。光储直柔,作为发展低碳能源的重要方式,即通过安装光伏电池板和储能装置,采用直流供电,最终实现建筑用电“由刚变柔”的目的。技术人员在春熙集的顶部安装光伏电池板后,可以将吸收到的太阳光转化为直流电,并将其传递到建筑内部,比如提供随手充电的可见插座,市民坐在台阶上,就可以直接利用USB接口,使用直流电为手机充电,减少能量消耗。


“同时,通过光伏收集转化而成的电也可以储存起来,在能量消耗较大的时候使用,使得建筑从单一的用能者,变成产、储、调、用的集成者。”吴轶群说。在春熙集,建筑似乎变得具有生命活力,成为一种可以呼吸、能够自我调节的生态产品。

而放眼整个“理想之城”项目,亦是遵循这套智能低碳的设计逻辑。据了解,社区内40%的屋面面积都将安装光伏发电设备,这也将是上海综合住区项目中光伏装机容量最大的项目之一。

如何获取肥料?靠湿垃圾变!

处理湿垃圾需要几步?在“理想之地”,只需将湿垃圾放进处理机、打开处理机料门获取肥料,这个过程只需要8小时。

在春熙集地下一层,有一台湿垃圾原地资源化处理机,利用好氧菌和相应的温湿度,就可以将所有餐饮店铺的厨余垃圾变为自然肥料,如同自然降解的过程。


在整个社区内部,这样的湿垃圾处理机一天可以处理18吨湿垃圾,100%实现本地化处理,不再依赖垃圾回收车运输,而由湿垃圾转化的肥料可以供应化肥厂,投入社区绿化养护,或者分发给居民培植绿色植物。

目前,“理想之地”项目正在申报业内首个新建低碳和近零碳社区,全地块设计减碳量达到每年5052吨,相当于25万棵树的减碳贡献。

作为万科未来城市理想单元探索计划在国内首个落地项目,“理想之地”项目总规模近58万平方米,把生产、生活、生态集于一体,将商业、办公和住宅高度融合。不久后,艺术展厅(新新所)、邻里中心(陶然荟)及体育场馆(鼓浪馆)将陆续启用,与春熙集共同为都市人打造全新的混合生活模式。

素材来源:上海嘉定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