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公教育面临的法律纠纷涵盖了教育培训合同、劳动争议等方面

《中国科技投资》张婷 邬海茵

企查查官网显示,5月16日,中公教育(002607.SZ)全资控股子公司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中公教育”)新增15条被执行人记录。据不完全统计,自5月以来,北京中公教育共计新增130条被执行人记录。记者注意到,北京中公教育95.48%的案件身份为被告,28.15%的案件案由为教育培训合同纠纷;近五年里,2024年案件占比最高,达到68.31%。另外,北京中公教育及其法定代表人王振东亦因未按执行通知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给付义务被法院采取限制高消费措施。


日前,中公教育亦公布了2023年报及2024年一季度报。2023年中公教育实现营业总收入为30.86亿元,亏损2.14亿元。2024年一季度,中公教育营业收入为7.63亿元,相比上年同期的8.88亿元下降了14.08%;净利润达到了8279.28万元,与上年同期的2430.28万元相比增长了240.67%。从财务表现来看,中公教育归母净利润实现了240.67%的同比增长,公司的现金流状况有所好转,但负债总额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从公司策略来看,中公教育在2023年进行了经营结构的调整,包括关停并转部分业绩产出低、人效比较低的网点等,这些调整虽有助于降低成本,但也可能对公司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产生一定影响。


另外,公司股东的股份减持和质押情况也引发了市场的担忧。2023年报显示,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李永新和王振东在报告期内均进行了股份减持,两人合计减持了1.88亿股份。另外,2024年一季度报告中还披露了公司股东的股份质押情况,李永新质押股份数量高达6.53亿股,王振东股份质押数量为3.56亿股。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股份减持可能影响投资者的信心,但中公教育在回应投资者关切时并未给出直接回应。记者就前述问题发送采访函至中公教育,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法律纠纷频发

中公教育成立于1999年,以公务员考试培训为核心,逐渐扩展至事业单位考试、教师招聘等多个教育服务领域。凭借专业的教学服务,中公教育迅速在教育领域占据一席之地。2019年成功上市后,中公教育的市值一度超过2600亿,成为教育行业的佼佼者。2021年,中公教育陷入大额亏损,归母净利润为-24亿元,同比降低203%。


公开资料显示,从2019年开始,中公教育开始推广“考不过全额退”的协议班模式,一度成为公司的明星产品。然而,在考研考公招录人数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如果协议班占比过高,就会产生高退费率。一旦退费集中爆发,中公教育容易陷入资金困境。


与此同时,中公教育陷入诉讼漩涡。据企查查数据,北京中公教育作为被告的案件数量高达2463起,占案件总数的95.54%,涉案金额累计达到5931.79万元,占总金额的72.6%。在上述案件中,教育培训合同纠纷占比28.36%,而执行案件的比例更是高达53.96%。尤为引人注目的是, 2024年是北京中公教育诉讼数量的高峰,其案件数量占近五年案件总数的68.02%。而中公教育则涉及627起司法案件,87.06%的案件案由为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


北京中公教育面临的法律纠纷涵盖了教育培训合同、劳动争议、知识产权侵权等多个方面。(2024)吉0202民初468号案件,北京中公教育因教育培训合同纠纷被判决退还学员培训费用1.61万元,并需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2024)吉0202民初660号案件,北京中公教育吉林市分公司及总公司被判决共同返还学员3.09万元;(2023)鲁07民终7026号案件, 北京中公教育潍坊分公司及其总公司因劳动争议被判决支付前员工经济补偿金高达12.3万元;(2023)津0103执保1151号案件涉及服务合同纠纷,法院对北京中公教育名下价值6.1万元的财产解冻了保全措施, 显示公司曾一度因法律纠纷面临资产冻结的风险;(2024)京0108民初55745号案件,北京中公教育因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被判决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支出2.12万元。这一系列诉讼案件不仅给北京中公教育及母公司中公教育的财务状况带来了压力,更对公司的声誉和长期发展构成了威胁。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针对中公教育的投诉量高达10万条,同时,在微博平台上,关于“中公教育退费”的话题阅读量超过1300万,讨论量也达到了2.3万。不少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反映,他们在申请退费时遭遇了诸多困难,维权之路异常艰辛,即便是通过法律途径起诉也难以迅速得到妥善解决。更有消费者投诉称,公司员工存在服务双重标准,招生时热情洋溢,但面对退费申请则支支吾吾。


关键指标下滑

研发人员数量减少

2024年一季度,中公教育营业收入为7.63亿元,相比上年同期的8.88亿元下降了14.08%;但净利润却逆势上扬,达到了8279.28万元,与上年同期的2430.28万元相比大幅增长了240.67%。同时,公司现金流状况也有所改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由上一年同期的-4.94亿元转为1.45亿元,实现了129.38%的增长。


而回顾中公教育2023年的业绩表现,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持续增长,一至三季度分别为8.89亿元、8.39亿元、9.38亿元;净利润也呈现良好态势,一至三季度分别为2430.28万元、5767.90万元、1.6亿元。然而,四季度公司营收骤降,亏损超过4.5亿元,不仅抵消了前三季度的盈利总和,还导致全年亏损约2亿元。


从上述数据看,中公教育的财务状况有所好转,但这一转变似乎与公司主营业务无关。与上年同期的业务与利润指标对比,中公教育各项关键指标均呈下滑趋势。其中,面授培训收入为17.81亿元,较去年同期的28.81亿元下降了38.19%;线上培训收入为12.67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9.21亿元减少了34.07%;培训人次为195.19万人,较去年同期的308.71万人下降了36.77%。


相比之下,关停以及裁员对公司的贡献更大。年度报告中,中公教育表示,2023年的经营策略定位为“做精”而不简单谋求“做大”。公司通过关停并转、去粗取精等方式,关停了部分业绩产出低、人效比较低的网点。截至2023年末,公司直营分支机构总数为783个,较2022年的1113个减少了330个,同比减少29.65%。


另外,2023年中公教育研发人员数量从2022年的1694人减少至881人,降幅高达47.99%;研发投入金额也大幅下降,从5.92亿元减少至2.82亿元,降幅为52.41%。这一变化导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从2022年的12.27%降至9.13%。在学历结构方面,本科学历的研发人员数量从2022年的1123人锐减至2023年的551人;而硕士学历的研发人员数量也从567人减少至330人。


投资者信心下降

中公教育所谓的“做精”策略是否对其长期发展有利还无法而知,但就目前来看,投资者对中公教育的信心正逐渐下降。巨潮资讯网上频频出现关于中公教育近期经营状况的提问,更有投资者质问为何公司的经营状况始终得不到改善。


与此同时,股东的不断减持加剧了投资者的担忧。2023年度报告显示,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李永新和王振东在报告期内均进行了股份减持。李永新期初持股8.49亿股,减持了1.19亿股后,期末持股降至7.29亿股;而王振东则从期初的6.4亿股减持了0.69亿股,期末持股降至5.7亿股,两人合计减持了1.88亿股。另外,2024年一季度报告中还披露了公司股东的股份质押情况。李永新作为公司的控股股东,持有15.31%的股份,其中大部分股份已被质押,质押股份数量高达6.53亿股。此外,股东王振东也进行了股份质押,质押股份数量为3.56亿股。


3月29日,有投资者在巨潮资讯网就中公教育股票质押情况进行提问,特别指出有2.62%的质押股份已接近平仓线, 并询问公司是否有补充质押计划以及是否存在被强制平仓的风险。然而,中公教育并未对此给出直接回应,仅承诺将持续关注大股东质押状况及相关风险,严格遵守信息披露规定,确保及时、准确地公开相关信息。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