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芳芳

来源 | 新经济观察团


近几年,在经济新常态、市场竞争急剧、利差下滑等外部因素叠加下,国内商业银行为适应环境变化和业绩波动,主动进行人力资源配置优化、薪酬激励机制变革,以期提升银行经营效率,增强抗风险能力,相关数据在财报中变化较为明显。


这一篇文章,将深度分析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和浙商银行的业绩基本表现和员工薪酬变化。

 01 

2023年中信、浙商薪酬下降,兴业银行逆势涨薪

2021-2023年,面对市场变化和财务表现,三家银行的薪酬表现各不相同。

首先从中信银行来看。近三年,中信银行员工人数不断上涨,2023年已经接近6.7万人,但员工成本却并未大幅上涨。近三年,该行员工成本分别为344.03万元、380.82万元和380.83万元,近两年几乎无变化。

因此,2023年,该行经历了明显的薪酬回调,员工平均年薪降至56.93万元,较前一年的62.32万元下降了8.65%。折算到每月,平均月薪由2022年的5.19万元降至4.74万元,首次低于5万元门槛。

而这一变动,与银行经营环境的挑战紧密相关,包括营收14年来首次下滑和净息差连续三年收窄。中信银行的薪酬调整,反映出在盈利压力下银行对成本控制的迫切需求,同时也映银行业在经济新常态下的普遍困境。

相比之下,浙商银行的员工成本持续增长,分别为91.82亿元、108.96亿元和125亿元,员工人数也不断增加,2023年已经接近2.3万人。

但整体上,该行在薪酬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2023年员工平均年度薪酬微降至54.6万元,下滑幅度仅为0.23%,月均薪酬保持在4.5万元上下。而在2021年和2022年,该行薪酬增幅均在3%左右。可以看出,在薪酬管理上,浙商银行显然采取了更为谨慎和稳定的策略。

此外,2023年,浙商银行在股东回报上表现积极,分红比例高达31.98%。

2023年,同样大手笔分红的还有兴业银行,其分红比例达到29.64%,且职工薪酬同样上涨。2023年员工平均年度薪酬增至62.67万元,较前一年增长4.76%,月均薪酬重新站上5万元大关,达到5.22万元。

2021-2022年,兴业银行薪酬分别为60.4万元和59.82万元,增幅分别为15.25%和-0.96%,涨幅波动较大。

进一步以2023年为例进行横向对比,会发现三家银行中,中信银行和兴业银行的员工成本相差不大,但中信银行员工人数比兴业银行多了近6000人。不过,兴业银行仍然2023年以4.76%的涨幅和62.67万元的平均薪酬位列第一,中信银行因员工人数较多薪酬低于兴业银行。而浙商银行无论是整体成本还是员工人数,都低于前两者。

当然,平均薪酬的绝对值和变化都是由业绩决定的。

 02 

 浙商银行增速亮眼,兴业银行净利润下滑

2023年,中信银行、浙商银行与兴业银行业绩表现不俗。作为重要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它们具有广泛的服务网络和较高的市场地位,2023年总资产整体向好。尤其是浙商银行,呈现出同比两位数的增长幅度,达到19.91%。

具体来看,截至2023年末,三家银行的总资产均实现增长,其中兴业银行更突破10万亿元大关,中信银行突破9万亿元,浙商银行达到3.14万亿元,这与银行业整体规模呈现持续扩大的走势也基本保持一致。

不过,三家银行的营收表现却各不相同。

其中,中信银行与兴业银行的年营收均超过2000亿元,兴业银行以2108.31亿元位列三家首位。净利润方面,兴业银行超过700亿元,为771.16亿元,同样夺冠。

走势方面,2023年,中信银行呈现出“增利不增收”的态势,营收14年来首次下滑,为-2.6%,但净利润增长7.91%;浙商银行则实现了营收与净利润的双增长,且净利润增速达到10.5%的两位数,是唯一一家实现此成绩的股份制银行;而兴业银行则遭遇营收与净利润的双双下降,其中净利润下降幅度超过15%,营收下滑5.19%。

平均总资产收益率方面,兴业银行0.80%的水平稳居三家银行之首,中信银行和浙商银行分别为0.77%和0.54%。加权平均资产收益率方面,中信银行则以10.80%的微弱优势战胜了兴业银行的10.64%,而浙商银行则以9.45%的水平垫底。

中信银行方面,经营环境的不利影响,导致息差、利差进一步收窄。2023年,中信银行的净息差持续收窄,具体数据为1.78%,较上年下降了0.19个百分点。

这已经是中信银行净息差连续三年出现下滑,2021年-2023年的净息差分别是2.05%、1.97%、1.78%。此外,该行净利差为1.75%,比上年下降0.17个百分点。

净息差的下降,直接导致利息净收入减少,全年利息净收入为1435.39亿元,同比下降了4.72%。对此,中信银行董事长方合英表示,稳息差是现在的一个大话题、热话题,在三年前我们就提出稳息差思路,进行前瞻性布局,连续4年把稳息差作为第一经营主题,不是说稳定不降,正因为降了,所以提出稳息差,努力少降。

对于2023年的业绩变化,兴业银行指出,主要受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下降影响。2023年,兴业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331.19亿元,同比降33.04%,原因是受理财老产品规模压降及资本市场波动影响。

兴业银行还提到,加大数字化建设、业务转型、品牌及客户基础建设等战略重点领域的 费用投入,成本收入比有所上升;合理计提减值。

与此同时,各银行在贷款结构上也有所不同,中信银行在公司和个人贷款比例均衡,浙商银行公司贷款占比较高。三家银行在市场定位和服务策略上略有差异。

以兴业银行为例,截至2023年末,兴业银行贷款总额为5.46万亿元,同比增长9.64%;其中个人贷款1.98万亿元,占比达到36.26%。中信银行的个人贷款占比更是高达41.45%。相比之下,浙商银行的个人贷款部分占比只有27.73%。

尽管面临挑战,三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风险管理上取得一定成效,同时拨备覆盖率均上升,增强了抵御风险的能力。

其中,中信银行通过降低不良贷款率至1.18%,较上年末下调了0.09个百分点,同时显著提升了拨备覆盖率,强调了其在强化资产保护和风险缓释方面的努力。

浙商银行不良率在三家中居首,为1.44%,但不良贷款率逐年下降。拨备覆盖率的小幅上升0.41个百分点,资本结构正在持续优化。

兴业银行在不良贷款率上的表现最优,仅为1.07%,。同期,该行拨备率大幅上涨8.77个百分点,为三家之最,达到245.21%,清晰地传递了该行对抵御未来风险的坚定决心和充分准备。

不过,根据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05.14%。目前浙商银行拨备率远低于行业平均值。

信用卡业务层面,截至2023年末,中信银行信用卡业务规模领先,累计发卡量超过1亿张,同比增长8.37%,贷款余额亦增长至5200余亿元。但该行信用卡交易量和业务收入分别下滑2.73%和-0.67%。

兴业银行的发卡量尚未破亿,但同比增长7.68%,达到7100余万张。不过,其信用卡贷款余额和交易量均下滑超过10%,其中信用卡交易量的下滑幅度达到-16.23%,反映了一定的市场调整压力。

浙商银行虽然总发卡量相对较小,为422万余张,增长7.45%,但其信用卡贷款余额增长42.44%,业务收入大幅增长32.78%,展示出强劲的增长动力。

总体来看,三行信用卡业务在发卡扩张上均保持积极,但在交易活跃度和盈利表现上分化明显,浙商银行在业务收入增长上表现最为突出。

整体来看,中信银行、浙商银行和兴业银行虽同处国内银行业的大环境中,但在经营策略、业务侧重、市场表现等方面存在不小的差异。这些差异既反映了各自的竞争优势,也指出了未来发展的不同方向与挑战。

文中观点系作者自身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不代表消金界平台观点。

评论互动

欢迎各位读者在评论区留言,和大家分享您的思考和观点~

往期回顾

政策解读:

壹 首个金融大模型应用风险治理行业标准将出台?

贰 首个应对反催收规范性文件落地

叁 文件频频吹风,2024年金融消保将有哪些大动作?

企业动态:

壹小米汽车来了,汽金还远吗?

贰 发力To Bank金融数科,奇富、乐信、新希望金科都已入局

叁 杭银消金发力IPC模式小微雇主贷款产品

行业快报:

壹精细化即差异化,信用卡新春“卷起来”

贰 个人经营贷风险几何?普惠下的续贷大规模开启

叁 天虹小贷转型为数据公司

先锋观点:

壹 2024年消费信贷展望

贰 风口上的消费信贷会员制:本质还是资产荒下的焦虑

叁 消费金融行业须准备好进一步“降利率”

推文乱序显示,点击在看及时收到我们的文章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