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SZ300750)$  $华友钴业(SH603799)$  $亿纬锂能(SZ300014)$  

当前锂电产业一面像火焰一样激情燃烧;另一面却像冰山一样,冷硬,暗藏未知与巨大风险。

众所周知,在资本与野心的疯狂加持下,让锂电产业,尤其是动力与储能电池产业进入史无前例的凶猛扩张潮。

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近2年多时间(2022年初至2024年4月18日)仅中国锂电产业链上公布的在亿元以上的重大制造项目达660个,总投资预算近3.2万亿元人民币,具体如下:2022年,299个重大投资项目投资预算近1.89万亿元;2023年,260个2重大投资项目投资预算超1万亿元;2024年至今(4月18日),101个重大投资项目总投资预算超0.3万亿元。(项目具体投资信息详见文末附录图表)

其中,单独投资在100亿元的重大项目就多达116个,扩张最凶猛的领域当属动力与储能电池赛道,总投资就超过2万亿元。

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的数据现实:截止目前,在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与锂电隔膜这6大核心赛道上,已知的企业产能规划均远超2025年第三方研究机构对市场需求的预测上限,未来三年内出现严重产能过剩似乎已经不可避免。

随着产业竞争与博弈的加剧,价格战凶猛而至。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此前统计,2023年整个动力与储能电池核心产业链价格全线暴跌,其中动力电池跌幅超44%,方形储能电芯(磷酸铁锂)降幅超54%,电解液降幅超58%,部分正极材料价格降幅超70%,电池级碳酸锂价格跌幅更是超过80%。

综合最新产业趋势及变化看,笔者认为,未来动力与储能电池产业链博弈与分化很可能将进一步加剧。“鑫椤资讯” 数据显示,截止4月28日,方形动力电池电芯(磷酸铁锂)、方形动力电池电芯(三元)、方形储能电芯(磷酸铁锂)均价分别为0.375元/Wh、0.465元/Wh、0.405元/Wh,较23年12月29日下降了12.79%、9.71%和7.95%。

目前大部分二三线厂商几乎都处于亏损状态,很多企业可能熬不过此轮洗牌周期。

事实上,锂电产业惨烈竞争与博弈的恶果已经开始显现,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2023年整体营业收入同比下降0.17%,增速较2022年下降了88.30个百分点;归母净利润整体同比下降45.07%,增速较2022年下降了176.83%。

到了2024年趋势变得更加危险,2023年一季度,107家(注:港股上市公司未披露2024年一季报)锂电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合计为2929.07亿元,同比下降了18%,归母净利润合计为169.07亿元,同比下降了50.16%。

纵观锂电十几年产业发展史,其已经历过多轮产业周期的洗礼,每一轮周期的调整几乎都是由供需关系剧烈变化所导致的,即一旦市场供需关系发生改变,价格一定会在现实中快速反应,这就是周期的力量。

如今,“十四五” 棋至末盘,中国乃至全球锂电产业步入全新的发展时期,伴随着资本的疯狂涌入,以及一体化与全球化竞争的全面展开,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围绕全球新能源的主导权与定价权,无论是企业层面,还是国家层面的较量与博弈可能还会进一步升级,这一切似乎都在预示着,大战将起,剩者为王!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