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下打工的北方人,23岁赚到第一桶金、26岁在新能源领域开启二次创业、40岁公司实现上市——这个故事够励志了吧?

故事还没结束。如今,这位励志创业的主角已经43岁,再次经营出一家估值百亿的光伏独角兽企业云南宇泽(曾用名云南宇泽半导体有限公司,下称“云南宇泽”),今年3月已经启动IPO辅导、正式冲刺上市。

故事的主角就是云南宇泽的创始人闫洪嘉。

如上市顺利,云南宇泽将成为闫洪嘉名下第二家上市公司。

只有高中学历的八零后山西人闫洪嘉在2019年创办了云南宇泽,至今近5年。已先后完成三轮融资,据媒体报道,投后估值近百亿。其背后的股东力量也足够过硬:国家绿色发展基金、金石投资、国投创合、浙江海港集团、宁波开投集团和楚雄市城乡投等机构投资。

这在学霸云集的光伏圈,可谓少见。而在云南宇泽之前,闫洪嘉与他的哥哥闫勇还拥有一家光伏上市公司:明冠新材。

连续创业的两兄弟,用自己的创业经历证明了一句老话:英雄不问出处。

26岁创业起步,踩对“国产化替代”机遇

云南宇泽成立于2019年,但其创始人的故事则要从20世纪初、大约2000年前后讲起。

闫洪嘉,1980年出生于山西省忻州市一个普通家庭,高中毕业后即南下打工。

2000年代的中国刚刚加入WTO,国内经济空前活跃,机遇无限。很快,23岁的闫洪嘉就和哥哥闫勇在民营经济最活跃的苏州做起了电脑耗材生意,并攒下了第一桶金。

2006年,刚刚兴起的新能源制造,引起了闫洪嘉的关注。他敏锐意识到这一领域大有可为,之后果断放弃电脑耗材生意,全面转向新能源领域创业。他们于2006年创立了天正科技(江西)有限公司,次年在此基础上组建了明冠新材,向太阳能电池背板行业进军。

在那一波光伏热潮中,没有跟风选择当时火热到爆的硅片、组件这类光伏主链产品,而是选择了相对小众且被国外垄断的太阳能背板,年轻的闫洪嘉已经展露出独到的投资眼光。

多年后回顾来看,这一选择让其公司完美避开了第一轮光伏行业的残酷洗牌。

不过,当时的太阳能背板产品几乎都被日本、欧美企业垄断,即使是氟膜、胶粘剂等基础材料也需要进口。于是他从基础材料入手开启自主研发,很快解决了基础材料的供应问题。此后,由于能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对产品进行改进,几年后,明冠新材的太阳能电池背板在业内逐渐站稳了脚跟,并成为了公司的核心产品之一。

闫洪嘉又瞄准了锂电池产业链中唯一还没有完全国产化的基础材料——铝塑膜,开始了新一轮自主研发,继续跟上国产化替代的大势头。

到2017年,明冠新材生产的锂电池用铝塑膜实现向电池厂家供货,某些技术参数方面甚至还要优于国外同类产品,填补了国内动力与储能电池铝塑膜技术和市场空白。值得一提的是,明冠新材还是太阳能背板国家标准和锂电池用铝塑膜行业团体标准的起草单位。

2020年底,明冠新材成功登陆科创板,上市首日明冠新材市值近55亿元。分别持有明冠新材股份25.34%和9.621%股份的闫氏兄弟身价也随着水涨船高,合计达到20亿。

上市后,明冠新材业务布局快速扩张,由此前的侧重于太阳能背板的单一业务拓宽为如今的太阳能电池背板、太阳能封装胶膜、铝塑膜、特种防护膜等业务布局。

明冠新材选对了赛道,也使兄弟二人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要喝汤也要吃肉”,打造百亿独角兽

2022年6月22日,通威股份一份公告让云南宇泽一举成名。

公告显示,公司旗下五家子公司与宇泽半导体(云南)有限公司签订了一份多晶硅长单销售合同,涉及16.11万吨多晶硅产品,预计销售总额约385亿元。

此时人们才发现,明冠新材的老板闫洪嘉、闫勇兄弟早就成立云南宇泽,低调杀入了硅片赛道,并且与硅料巨头通威深度绑定了。

云南宇泽,坐落于云南楚雄,专注于n型太阳能单晶硅棒、硅片制造。另据天眼查信息显示,云南宇泽的大股东为上海鑫融合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持股59.23%。闫洪嘉、闫勇分别持有后者95%和5%股份。闫洪嘉任宇泽董事长,闫勇任公司董事。

或许从事多年光伏辅材业务的闫氏兄弟,对利润更高的光伏主产业链向往已久,他们已不满足于围绕在行业的边缘分一杯羹汤,还要入局行业核心“吃上肉”。

怀着这样的野心,就在2022年2-3月份,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宇泽宣布了合计300亿的投资计划,涉及单晶硅棒、切片以及磷酸铁锂系列项目。其手笔之大,令人咋舌。

按说明冠新材此前在云南并无生产基地,闫氏兄弟为何选择去云南做光伏?华夏能源网猜测这一方面得益于云南丰富的硅、锂等矿产资源以及当地丰富的水电资源对于需要耗费大量电力的拉晶、硅片具有降本优势,另一方面恐怕也与当地政府招商引资发展光伏产业给予各项政策优惠有关。

公开资料显示,楚雄州投资促进局相关负责人曾表示,“依托‘一把手’招商模式,探索基金、股权招商模式,入股5.5亿元成功引入宇泽公司总部。”

云南宇泽成立的2019年,正值云南招商引资吸引光伏企业前往投资。宇泽落地第一站的楚雄,恰是云南发展光伏产业集群发展最快、最完善的地区。

华夏能源网还了解到,在宇泽楚雄基地的旁边就是组件巨头晶科的电池片工厂。

事实再次证明了闫氏兄弟的投资眼光,云南宇泽自成立以来发展迅猛。到2023年,其已坐拥楚雄、文山、昆明和宜春四大制造基地。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23年1月,宇泽n型大尺寸硅片产能15GW,同步在建产能20GW,规划规划产能为75GW。

打造规模效应的同时,其技术选择上也较为多元化。目前,其产能覆盖了n型电池HJT、TOPCon和IBC三大主流技术路线,在业内还率先实现了120微米的210小金砖的量产,并已突破90微米厚度的210小金砖技术壁垒。

2022年至今,云南宇泽已获得三轮融资,其中前两轮融资共计超20亿元,闫氏兄弟二人似有极强的融资能力。

善用资本,光伏野心能否实现?

尽管2024年光伏行业面临下行调整,叠加A股市场对IPO监管趋严的双重背景,但云南宇泽仍然选择冲刺IPO。

参与了云南宇泽B轮融资的投资方国投创合评价称,“(云南宇泽)是n型硅片细分领域龙头,在n型电池技术路线上具有先发优势,其薄片化、大尺寸的n型硅片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企业没有旧产能包袱,且具备进一步提升产业集中度和运行效率的能力,同时客户覆盖率高。”

不过面对当前行业残酷的洗牌,云南宇泽的发展压力也不小。

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行业洗牌从组件端向上游蔓延,到今年第二季度,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四大环节全部都已面临成本倒置,减产关停蔓延。

面对低出成本线的价格,宇泽所处的拉晶、硅片端,小企业纷纷关停,中型企业则在库存压力下减价大甩货,而一体化企业在成本压力下也停掉了产线,以外采替代自产。而需求端市场,无论是户用、工商业还是集中式,面对并网政策、价格变动都显露出收缩之势。

云南宇泽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要想熬过行业周期,拼的不仅是先进的技术和产能,还有资金实力。

纵观以往经历,闫氏兄弟非常善用资本力量。2022年,明冠新材在净资产不过16亿元的家底下,就敢推出额度达到20亿元的募资项目(该项目募资额后调整为17亿)。也正是借助资本的力量,上市后一年多,明冠新材快速完成了由太阳能背板拓展到锂电池的铝塑膜、光伏组件用胶膜、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等领域的业务扩张。

而宇泽的发展壮大也同样看到了资本的影子。云南宇泽包含国家绿色基金在内的华丽的资方阵容,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闫氏兄弟的募资能力,在行业周期调整之前在募资上已经储备。

高中学历、草根出身的闫氏兄弟创业历程,在强调技术、资金密集的光伏行业闯出一片天,在中国制造业也有一定代表性,不仅押对了细分赛道,并且“借力”资本抢占了发展先机。

不过如今,残酷的淘汰赛即将在光伏行业上演,对于宇泽而言,此番上市意义重大,尽快完成资本化、获得充足的弹药,或是其能穿越周期平安“过冬”的筹码。

(转载请标明出处,文章来源:华夏能源网)

$明冠新材(SH688560)$$通威股份(SH600438)$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