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泰汽车(SZ000980)$

去年6月13日、14日,我接连发了两篇长帖,标题分别为《先别管定增及实控人变更,就不想众泰有最糟糕可能?》《庞大或许不当爹,而是可能当爷爷》,内容是关于深商旗下上市公司庞大集团(现已退市),因重整投资人未能兑现近35亿业绩补偿款,必将发起法律追偿,最终极可能导致庞大集团进入众泰,并成为众泰最大间接持股股东(我称之为“爷爷”)的思考。各位有兴趣可以去翻看我的那两篇帖子。

目前该事项已经出现了新的进展和动向,非常值得我们关注。为帮助新进众泰的股民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我先学某些电视剧做法,从“前情回顾”说起。

2019年,庞大集团重整,重整投资人为“深商集团、国民运力及元维资产组成的联合体”,具体操盘者就是时隔2年又来重整众泰公司的黄继宏。庞大重整时,由于重整投资人在低价获取新增发股票之外,还分文不花受让了原控股股东庞庆华的大额持股,故重整投资人与公司形成了业绩对赌。在《庞大重整计划》中,重整投资人承诺:“庞大集团2020年、2021年、2022年的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7亿元、11亿元、17亿元,或2020年、2021年、2022年的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合计达到35亿元。”“……若最终实现的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未达到前述标准(即3年合计35亿元),由重整投资人在2022年会计年度审计报告公布后三个月内向庞大集团以现金方式予以补足。”那么,35亿的业绩承诺款最终完成了多少呢?仅0.41亿!你没看错,这里需要补足的业绩承诺款竟然高达34.59亿。

庞大集团如何追讨这笔巨额业绩补偿款?去年5月19日,当时尚未退市的庞大集团发布了《关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监管函件的回复公告》,里头明确回复上交所:“若重整投资人在承诺日期前不能补足业绩承诺补偿款,公司将要求重整投资人通过追加资产抵质押等方式加强履约保障,若仍无法完成业绩补偿,公司将通过包括但不限于司法诉讼等方式向重整投资人追偿。”

现在,距庞大集团回复上交所监管函件已过去了整整一年,事情进展到哪一步了呢?刚刚前几天即5月17日,R庞大1(退市后的该公司三板市场现名称)发布了《关于重整计划业绩承诺事项提起诉讼的进展公告》,里头明确写道,该公司已于2023年11月1日就上述业绩补偿事项向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交了民事诉讼状,要求法院判决重整投资人即3家被告深商集团、国民运力及元维资产支付业绩补偿款3,458,501,791元(不含利息)。另外该公告还写明:“截至本公告披露日,公司已收到深圳中院送达的案件受理通知书,本次诉讼己立案,尚未开庭审理。”我往前查了一下,庞大集团最早是于今年1月8日公告该诉讼已被深圳中院立案的。这意味着,上述3家被告先是未能“在2022年会计年度审计报告公布后三个月内”也就是去年7月底前以现金补足该款,再是未能追加提供资产抵质押,这当中还有许多交涉无果的你来我往,经过一方的种种失信爽约,“仍无法完成业绩补偿”,双方终于走到了“通过包括但不限于司法诉讼等方式向重整投资人追偿”这一步,官司即将开打。

这件事对众泰的影响重大而深远,在事情真到了眼面前的今天,我对它的后续发展及其给众泰带来的潜在具体影响再做分析如下:

1.鉴于该起诉讼已立案数月(1月8日即已公告立案),开庭日期应已不远。我没具体去查民事诉讼法的相关时限规定,一般来说今年夏天会开庭。

2.由于事实非常清楚,证据非常确凿,预计法庭审理不会拖沓,判决结果会很快出来,而且双方胜负毫无悬念。至于败诉方(即3家被告)会否上诉,我估计会,意义在于拖延时间,就像前面拖欠这么长时间一样。

3.最终判决结果出来并生效后,预计3家被告仍不会给钱,实在没钱是一方面,有钱也大概率不肯给,这是当下经济纠纷类案件的常态。那就需要原告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这个环节会比较耗时,拖上几个月很正常。

4.法院受理强制执行,就要进行资产调查。这3家被告合起来我料定不会有这么大的一笔现金,就算有点钱,估计也早已“坚壁清野”了,谁都不会傻到在法院冻结账户上躺着大笔钱等你来划扣,不然它们还需要赖到打官司吗?

5.开始逐渐说到重点了。现金有办法“坚壁清野”,但是登记在股权登记中心的股权资产却无法转移隐匿。这样一来,首先就牵涉到深商集团、国民运力这两家被告向下穿透所关联的一大把众泰股份的未来命运问题。第三家被告元维资产主要关联它底下一帮主体所共同持有的庞大集团自身股票,与众泰无关。

6.由于实在没钱,同时也由于“现金为王”的当下情势,3家被告无法转移隐匿的股权将成为未来强制执行的主要标的。目前可知3被告涉及股权的资产主要是在3家上市公司(含退市庞大)里间接持有的股份,一是元维资产涉及的庞大集团自身,二是深商集团涉及的ST中珠,三就是深商集团和国民运力分别涉及的众泰公司。或许有人会问,难道它们就没有未转移隐匿的其它资产可供执行了?非得盯牢这3家上市公司的股权不可?我的回答是,第一,资产有优劣之分,哪些资产会是它们乐于优先“甩包袱”的?第二,3家上市公司中的股权资产也根本不足以偿还近35亿巨债(后面有分析),在不够抵债的情况下,其它资产也逃不脱。

7.庞大和中珠先不管它,这里单说众泰。深商集团是通过江苏深商持有众泰股份7.47亿股,江苏深商目前是众泰的控股股东。本来深商集团是拥有江苏深商100%股权的,后者是它的全资子公司,去年它将江苏深商的67%股权转让给了深商鹏程,自家保留了33%。这种转让算不算诉前转移资产或恶意逃债行为,庞大集团会不会要求法院判决该转让无效,我没时间思考查证,这里姑且认定该转让合法有效,那么深商集团目前拥有的江苏深商股权份额就是剩下的33%,折合其中的众泰股份就是2.4651亿股。另一家国民运力,全称是深圳市国民运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它通过其全资子公司深圳市国民数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持有众泰股份3.81亿股,后者目前是众泰公司排名第三的大股东。

8.下面说庞大集团具体如何进入众泰。深商集团与江苏深商目前属于参股关系的母子公司,国民运力与国民数字则是全资关系的母子公司,而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母子公司是各自独立法人,母公司在经营中所欠的债务,子公司无代偿义务,在这个意义上,法院在未来强制执行中不能从两家子公司的账上扣款,也无法将它们持有的众泰股票直接拿来执行。但是,母公司对子公司拥有的股权,无论是33%也好100%也罢,却是母公司的自身资产,这个资产或股权,却是可以也应该用来偿债的。依照程序,或将先行司法拍卖,但流拍概率极大(众泰迄今无产投,说明不会有人要),结局只能是直接划转,由庞大集团整体受让。

9.划转受让(或先行拍卖),事先需要请评估机构进行估值。这种估值,依据会是两家子公司的实际资产状况,目前江苏深商和国民数字除了持股众泰之外,我未发现它们在开展其它业务(如果有,请谁告诉我),它们的设立初衷就是配合重整专门持股,那么众泰的二级市场股价就是其资产估值的最重要参照。而众泰股价如此之低,江苏深商和国民数字的资产估值能高吗?同样的情况在中珠和庞大那边也会发生,元维资产涉及的庞大股份是23.5亿股,但现在庞大在三板市场上的股价竟然已跌至0.12元每股,ST中珠那头深商集团通过朗地科技间接持有的股份仅2.19亿股,股价也比众泰低,目前在1.6元左右。谁都看得出,3家上市公司(含退市庞大)相关资产的估值所得,最后根本无法抵销34.59亿的业绩补偿款,是无法填满如此巨大的债务窟窿的。但这就带来了一个必然的结果:一旦实施强制执行,相关股权必定是全部划转,一点不剩。深商集团与国民运力将因对子公司股权尽失而从众泰公司彻底出局,庞大集团将成为江苏深商的33%股权持有者或叫参股母公司,同时成为国民数字的100%股权持有者或叫全资母公司。通过旗下新收两家子公司,庞大集团极可能成功地(或许很不情愿)进入了众泰。

10.假如庞大进入了众泰,通过两家子公司间接持有的众泰股份是多少?那就是前面所说的2.4651亿股加上3.81亿股合计共间接持股6.2751亿股。注意,这个间接持股数已经超过了深商鹏程持有江苏深商67%股权所折合的间接持股众泰5亿股,这样庞大集团就将成为众泰公司的最大间接持股者。当然,这个最大间接持股地位尚不足以挑战深商鹏程目前在众泰公司的主导权,因为江苏深商目前是众泰的控股股东,而深商鹏程毕竟是江苏深商的大股东,它对江苏深商在众泰行使控股权拥有“通吃”权力。但是,资本市场上的一切事情都是生意,既然是生意,那就一切事情都可能发生,在庞大集团极可能成为众泰最大间接持股者的情况下,后续如再来一番深商鹏程进来时那样的股权腾挪,我们或将看到,在不久的将来,庞大集团,或者叫后来的庞大退,再或者叫现在的R庞大1,居然以某种不可思议的方式,通过控股众泰闪亮重返A股市场。此种前景如果实现,那就令人啼笑皆非了。这对众泰意味着什么?二级市场又会做何反应?这些问题留给各位自己去想吧。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