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五大A股上市险企先后披露今年前4月的保费收入,合计实现原保费收入1.25万亿元,同比增长1.47%。

此前公布的年报及一季报数据,证实了保险业处于艰难复苏之际。无论是与基本面同频共振,还是行业本身面临的价值转型,让险企在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反复摸索并努力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点。

依靠着过去两三年形成的银保渠道惯性,保险业面临着增收不增利的问题。而从去年以来开始过紧日子的银行业,则面临着另一个问题——增利不增收。银行和保险,都面临着在高质量发展的挑战和机遇之下,如何找到新的增长路径和增长周期。

保险增收不增利

对于保险业当下的处境,人们在争论,究竟是周期性的,还是趋势性的。如果是周期性的,那么银保只是短期策略,高价值的大个险假以时日还能重回舞台中央;如果是趋势性的,大个险卖不动了,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竞争,那么新银保就是长期策略,解决增收不增利就显得更为迫切。

至去年年中,市场似乎无法靠自身力量矫正保险业正在出现的利差损和费差损风险,监管出手,推动从负债端降息,推动从渠道端降费,并以“报行合一”的强监管锁死长期以来的“小账”。

但银保这种增长模式,尤其银行对于保险的强势地位,使得保险业增收不增利的局面再次被聚焦。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全行业面临着利润压力。

我们仅以寿险公司举例。据媒体统计,一季度76家寿险公司实现利润接近600亿元,其中40家亏损,36家盈利。事实上,整个行业的盈利情况,并不像600亿元所展现得那么“乐观”。两大头部寿险公司,平安寿险和中国人寿,就合赚超过440亿元的利润,占比接近四分之三。而前五家寿险公司的利润合计超过600亿元,可见大量中小险企日子艰难,亏损成为常态。

能够养得起庞大代理人队伍的高价值的个险增长乏力,使得依靠银保渠道售卖具有理财性质的分红型保险快速崛起,规模至上事实上代替了此前高调拥抱的价值至上,在负债端已经很难有像重疾险般的利润空间。

另一方面,或者更重要的是,投资端也陷入“资产荒”,收益率已经被压到5%以下,而在此之前,这通常是预期收益率的底线。原因有很多,资本市场被各种不确定性包围,表现不尽如人意,虽然货币政策持续宽松,但企业的投资意愿尚未恢复,物价疲软,社融也在4月出现了负增长。这使得,在一个低利率的预期环境里,险资想要取得高收益率非常之难。因为银行贷款同样也在寻找优质的投资机会,混业竞争的压力超乎寻常。

银行增利不增收

如果说保险是被增收不增利所困扰,那银行则是遇到了增利不增收的麻烦。

虽然我们习惯于银保并立,但在我国金融资产的大盘子里,银行是绝对的老大,占比超过九成。剩下的一成,由保险和资本市场分享。这与美国金融市场形成明显不同,后者的比例基本上是4:3:3。因此,银行之于我国的金融业,是居于核心地位的,银行面临的问题自然也是更重要的问题。

银行之所以增利不增收,与基本面、大环境相关,一方面实体经济还在缓慢复苏,投资和消费的信心不足,另一方面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银行自然要一马当先,降息让利。因此,从年报到一季报,银行营收普遍都出现程度不同的下滑,特别是此前在零售信贷方面做得较好的几家股份行,都遭遇了市场的逆风,体会到了周期性的压力。

就短期而言,营收见顶或营收负增长,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而不增收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增利,或是因为降成本发挥了作用,或是因为银行将此前“藏”在拨备里的“利润”释放了出来。但从长远来看,随着净息差到了历史的低位,银行不可能继续维持增利不增收的情况,而终究要面临利润变薄的可能性。

这也是银行的复杂市场和政策环境所致,也是金融要体现人民性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最终,不管是保险的增收不增利,还是银行的增利不增收,都是当下中国经济波浪式发展、曲折中前进的两个切片。而最终,都要在建设金融强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和中国式现代化中,找到各自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