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爆发年,各地正在抢抓风口、加快布局,据中央网信办数据,目前全国已备案117个大模型,大模型领域已经呈现“百模大战”态势。

近日,《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在青岛市算力发展大会上发布。

行动计划围绕七个方面,提出到2026年,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总体水平处于全国前列,高能级算力与数据基础设施持续优化,海洋大模型与重点行业大模型国内领先,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1. 算力设施方面:2024年智能算力规模达到3300P、2026年达到12EFLOPS。每年发放总额2000万元“算力券”,降低算力使用门槛,支持企业购买算力服务。

数据显示,目前,青岛超算中心、移动智算中心、联通智算中心、电信云基地、人工智能产业园等一批算力平台和产业园区相继落地,投用算力规模约2300P,构建起电信运营商、专业园区、国有平台、企业、行业机构等主导的多元算力生态。

2. 算法模型方面:培育一批大模型应用创新解决方案,打造全球领先的海洋大模型体系和细分行业领先的垂直大模型体系。

青岛市已有大模型超过20个,在工业制造、智能家电、橡胶轮胎、社会治理等细分行业率先落地,如“奇智孔明”、海尔智家HomeGPT、“橡链云聊”、“瀚海星云”大模型、“问海”预报大模型、海洋港口人工智能大模型。

3. 数据要素方面:探索企业数据资产化新路径和交易运作机制,做大数据产品供应和交易服务市场。

据悉,青岛建立了全球最大的海洋大数据存储体系,建成了全国首个海洋数据交易服务平台,数据交易额达1369万元,汇集训练数据总量超过30PB,能够为大模型训练提供丰富的数据支持。

4. 产业协同:支持智能终端企业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快智能终端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到2026年培育20家左右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人工智能细分领域企业。

青岛已集聚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500余家,在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和智能硬件6个应用领域具有先发优势。

5. 创新平台:打造2至3个国家级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5个以上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揭榜国家人工智能创新任务15项以上。

6. 产业生态:打造10个左右人工智能产业集聚与赋能应用特色园区。

7. 场景应用:培育推广200个“人工智能+”典型示范应用场景。

作为国内最早布局人工智能产业的城市之一,青岛早在2014年就率先制定人工智能推广应用支持政策。

2019年,青岛市获批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作为全国第二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青岛市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在产品创新、产业聚集、应用赋能、综合支撑等方面的能力提升,拓展人工智能算力算法在生产生活、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应用广度和深度,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不断完善。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智能计算中心创新发展指南》测算,“十四五”期间,在智算中心实现80%应用水平的情况下,城市对智算中心的投资可带动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增长2.9至3.4倍,带动相关产业增长36至42倍。

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商汤科技、高重科技等40多家AI企业先后落地青岛,以萨技术、创新奇智等企业总部陆续入驻青岛并成长为独角兽企业。2023年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营业收入超过680亿元,同比增长34%。

目前,青岛市初步形成以崂山区人工智能产业园为主承载区,西海岸新区光谷软件园、市南元宇宙产业创新园、市北浪潮大数据产业园、城阳数据要素产业园和青岛高新区机器人产业集聚区为特色承载区的产业布局。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