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一个月的强力反弹之后,近期港股迎来了阶段性回调,短期资金获利了结下市场上冲乏力。5月28日周二,恒生指数、恒生国企以及恒生科技指数分别收-0.03%、-0.03%、-0.26%。

不过,其中仍旧有亮点出现。港股互联网医疗股逆势上扬,三大互联网医疗平台阿里健康(0241.HK)、平安健康(1833.HK, 股票名称为平安好医生)、京东健康(6618.HK)收盘各上涨了10.1%、3.1%、2.3%,领涨恒生科技指数成份股。

01# 财报亮眼,互联网医疗平台触底回升

从今年以来的走势看,互联网医疗股仍旧落后于市场。年初至今恒生指数累计上涨超过10%,恒生科技指数也成功翻红,但阿里健康、平安健康、京东健康三家累计仍跌19、32%和25%。

但,这也意味着互联网医疗股可能迎来了触底回升的时刻。从各家公司的财报上,也能看到行业基本面明显改善。

据5月28日公布的年报数据,阿里健康2024财年营收270.3亿元,同比增长1.0%;净利润达8.8亿元,同比增长64.6%;调后利润净额约14.4亿元,同比大增90.8%。

超预期的业绩公布后,阿里健康股价一度大涨超15%创逾2个月新高,平安健康以及京东健康亦同步走强,早盘一度涨超8%。

两个月前平安健康(1833.HK)的年报亦显示,2023年净亏损同比大幅收窄47.6%,毛利率达32.3%,同比提升了5.4个百分点;LTM付费用户数达4000万人,其中付费用户数超3200万人,同比增长10.7%,尤其是B端大幅增长了75%。

02# 中资股业绩胜于预期,外资、南向资金纷纷流入

从市场角度看,整体中资股的风险溢价和盈利修复正在持续进行,而政策端的支持下企业(尤其是科技公司)的盈利前景也的确在逐步提升。

据统计,已报告季度业绩的MSCI中国指数成份公司中约有40%的业绩超出了分析师的预期。尽管增幅不大,但却标志着每股收益连续第二个季度有所改善。市场对2024年的普遍增长预期也在触底,未来几个季度的增长应该会加快。

而中金据EPFR数据显示,最近几周海外资金在港股市场也保持流入势头,尤其是被动型资金的流入趋势十分明显,表明了外资配置意愿正在增强。

南向资金则继续保持着流入趋势,为港股市场提供了坚实的买方力量。截至5月27日,港股通累计净买入金额已经突破了3万亿港元,今年以来净买入超过2500亿港元。

此外,港股市场的做空力量也在显著减弱。自四月下旬以来,港股大市沽空成交占比已经从20%以上降至约12%,基本处于历史低位的水平。

03# 平安健康受益医疗养老大趋势,估值颇具性价比

除了基本面的改善,在政策和行业趋势上,平安健康也都处于“顺风局”。

政策层面上,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如何让“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成为关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议题,政府也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推动老龄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支持发展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

而据国家统计局及相关行业数据,2022年中国医疗健康总支出约8.5万亿元,2018年至2022年的年均增速约为16%,预计到2030年将超过15万亿。其中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的发展更呈现加速状态,预计渗透率有望超过25%。

作为整个平安集团医养生态圈的旗舰以及线上的唯一入口,平安健康拥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并且,凭借自身独特的F2B2C发展模式以及对“家庭医生”、“养老管家”两大核心战略的深耕,有望长期受益医疗养老行业的大趋势。

在估值层面,目前平安健康的PB、PS仍然只有0. 9倍、2.5倍,低于历史90%的时间。若按历史平均水平计算,较公司股价的差距还有3至4倍,当前估值颇具性价比。

市场的反应也是迅速的。近一个月以来,花旗、德银等外资机构先后抄底买入,并且公司股票的沽空成交及空头头寸也正在显著降低。

不过,此番触底反弹,仍只是平安健康价值修复的小小一步。若能在业务发展上取得持续成绩,叠加市场回暖带来的估值回升,则公司股价依然具备相当突出的向上弹性。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