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业务部门归属未定,第十批国采启动在即,老产品和新产品在运营等方面均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公司始终没能给出解决方法,我们这些员工已经不知道该做什么了。”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收到百特医疗内部人员的爆料。

  爆料者称,一方面,百特葡萄糖腹膜透析液是否选择努力入围国采仍在举棋不定,担心中选之后,产品收入会大幅降低,而不中选又很难保证产品销量;另一方面,在部分产品进入集采后,百特也在进行产品的更新替代,但新产品像艾考糊精腹膜透析液的产能却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引起全国多地患者的投诉,备受媒体关注。

  “即便医保部门已经对我们公司的人进行了约谈,但目前情况仍未得到改善,患者一直在投诉。”上述爆料者称,让人疑惑的是,一边是即将进入集采产能过剩的老产品,一边是供应短缺的新产品,到底是百特的供应链出现了问题,还是百特管理存在问题?作为员工已经不知所措。

  针对上述质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第一时间求证了百特内部相关人士,但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不过,谈及集采产品利润下滑的问题,北京中医药大学法律系卫生健康法学教授邓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集采对药企而言,由于利润空间被大大压缩,行业内部已经进行了一轮企业和产品的洗牌,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

  “集采会使得利润空间被大大压缩,不合理的药品价格水分被挤出,通过降低中间环节不必要开支,获取巨大的销售市场;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药企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推出创新药,推动医药行业形成产业集群和规模化生产。”邓勇称,集采“以价换量”实际上对部分企业而言面临一种抉择,选择争夺院内市场还是院外市场的倾向将会更加明显,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讲其定位将会更加明晰。

  但企业究竟该如何做好战略调整应对当下现实挑战?这也成为摆在百特面前的一道难题。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