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花无百日红”。

开年以来债券市场走出了一波靓丽的行情:截至4月下旬,中长期纯债型基金平均收益率高达1.5%+,折算成年化收益率为5%左右,个别年化回报甚至超过10%!即便是投资标的期限较短的短债基金,也大都能获得4%+的年化回报。

然而,4月23日是一道分水岭。

这天开始“债牛”行情戛然而止,债市尤其是长端利率债开启震荡回调。

与此同时,资金也在紧急撤离。据不完全统计,本月已有24只基金遭遇机构大额赎回,年内遭遇大额赎回的债券型基金多达150只。

叠加近期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地产政策密集出台等事件的冲击,债市扰动因素不断增加。

眼下到底应该清仓离场,还是继续加仓呢?

以史为鉴,在债市调整之际,我们可以通过审视债市历史中的“潮起潮落”来寻找答案。

01

回顾近10年的债市走势,主要经历了3轮比较明显的调整,分别在2013年、2016年和2020年,分别持续半年到一年的时间。

客观来看,3轮债券熊市各有原因:

2013年6月-12月 资金面收紧

2012年7月以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叠加欧债危机蔓延的扰动,为刺激经济,央行采取宽松货币政策释放大量流动性,债市走牛。

资金面宽松同时也催生了“影子银行”和“非标”资产的过度膨胀,下半年监管机构开始收紧货币供应。

然而经济仍处于疲弱时期,且有内外部多点小事件干扰,叠加海外多国降息,大家对货币政策仍抱有宽松预期。

接下来货币宽松预期差接连证伪,直至2013年6月,“620钱荒”才让市场意识到货币政策确定性偏紧,债市确定性走熊。

2016年11月-2017年12月 金融去杠杆

2014年货币政策宽松,连续降准降息,同时经济增长换挡,实体经济去杠杆导致资金流向金融,在热钱的推动下股债双双走牛。

2015年“”导致市场风险偏好收缩,资金进一步流入债市。

2016年8月、9月央行分别重启14天、1个月逆回购投放,采取“收短放长”策略引导金融去杠杆,提高隐性融资成本,货币政策转向预期升温。

10月初市场的资金成本开始上升,然而海外特朗普政策等多个黑天鹅事件扰动预期。

12月市场正式确定央行货币政策转向,债市迅速拐头,造成流动性踩踏,快速完成牛转熊切换。

2020年5月-11月 基本面改善

2018年中美毛衣摩擦+实体经济去杠杆,经济下行压力大,全年以“宽货币+紧信用”为主要驱动因素。

2019年“宽货币+紧信用”向“稳增长、宽信用”传导,1-4季度经济先超预期恢复后又二次探底,11月数据显示出经济企稳改善,彼时经济改善不敌政策宽松。

2020年4月国内疫情和海外冲击进入尾声,基本完成复工复产,基本面逐步恢复,各项数据也逐步恢复,风险偏好逐步转暖。

而后政策面指导资金利率逐步回归正常水平,对基本面积极因素进行正式确认,基本面和政策面均陆续确立债市拐点。

纵观历史三轮牛熊转换,经济基本面及货币政策预期均发生了变化。资金面、基本面拐点普遍发生在债券熊市起点之前。

而债市的调整时间和调整幅度也相对有限,长期来看净值曲线稳步上扬。

02

本来债市调整既有政策面因素,也有市场交易因素。

一方面,央行三次发声强调关注长期收益率问题,明确提到“防止利率过低”,表示我国长期国债收益率总体会运行在与长期经济增长预期相匹配的合理区间内。

债券收益与国债利率向来呈跷跷板关系,加上5月后可能增加地方债、特别国债的供给,以及地产政策迎来重大调整等多重因素,由此引发市场对债市的担忧。

另一方面,股市回暖,房地产、科技等热点板块估值有所修复。受到股债跷跷板的影响,债市有一定回调。此外,前期债市资金充裕,叠加资产荒(资金太多、资产太少),导致利率压得太低,现在回调一下有利于利率回复正常。

总的来看,债市这次回调跟资产荒的关系更大一些。

眼下还值得参与吗?

近期经济基本面的向好走势并不稳定,资金面收紧的可能性不大,难以推动债市进入熊市级别的回调。

更长远来看,债市长扬,只要分散投资到不同的基金上,倒没必要在意一时半刻的调整。

所以,当下继续持有或准备入场放长一两年来看都不是问题。

此外,还要提醒的是,一定要避免机构持有比例太高的基金。

一旦发生大额赎回,对个人投资者而言可非常危险!

BY:多多说钱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其任职机构立场及任何产品的投资策略。本文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您认为本文对您的知识产权造成了侵害,请立即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可转债ETF(SH511380)$$国债30ETF(SH511130)$$国开ETF(SZ159650)$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