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世汽车讯 据外媒报道,布伦瑞克工业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 of Braunschweig)和集成基础设施解决方案公司INTIS GmbH的研究团队开发出电动汽车固定感应充电系统,充电容量为22 kW。研究人员现已公布初步结果。

图片3.png

(图片来源:布伦瑞克工业大学)

感应充电系统由路侧和车辆侧组件组成。借助磁性线圈,能量通过气隙从路面无接触传输到停放的车辆。在车辆中,电能通过电力电子电路输入高压电池。这意味着无需在车辆和充电系统之间进行电缆连接即可完成充电过程。

在该研究项目中,布伦瑞克工业大学电机、牵引力和驱动研究所(IMAB)和elenia高压技术和能源系统研究所(elenia Institute for High Voltage Technology and Energy Systems)对这种感应充电系统所需的组件成功进行了测试。该充电技术的设施在项目合作伙伴INTIS位于埃姆斯兰拉森(Lathen, Emsland)的工厂进行安装,一辆大众e-Crafter被改装为测试车辆。随后,研究人员共同对系统功能和安全性进行了广泛的测试。

感应现场测试阶段随后在布伦瑞克开始,而此前开发的充电系统将在实际日常使用中进行测试。IMAB负责人Markus Henke教授表示:“实际现场测试是该项目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这使我们能够在实践中测试相关技术的长期功能和用户优势。”该感应充电系统将在布伦瑞克工业大学设施管理团队的日常运营中进行实践测试,甚至超出项目持续时间。相关问题包括通过非接触式充电技术简化操作过程的可能性,或者所谓的机会充电对续航里程的影响。

研究人员尤其关注该技术的高效率。IMAB研究助理Tim-Hendrik Dietrich表示:“为了实现更高的整体效率,各个部件和整个效率链都必须进行优化。”

此外,在进行充电的过程中,电动汽车与充电站之间的通信十分重要。因此,实现充电通信的硬件和软件是开发过程的另一个着重点。布伦瑞克工业大学elenia研究所的研究助理Gian-Luca Di Modica表示:“在感应充电中实施充电通信技术标准的要求,是实现该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

为了实现感应充电,互操作性尤为重要。无论制造商是谁,只有借助互操作性,车辆才能在所有感应充电站充电。为此,研究人员正在制定感应充电的标准和规范,其中定义了车辆和基础设施侧充电站之间非接触式能量传输和通信的要求。该项目还设定了支持22 kW功率等级标准化的目标。INTIS董事总经理Ralf Effenberger表示:“我们将根据该项目得出的结论来提出建议,并将其提交给国际标准化委员会。”

布伦瑞克工业大学并不是唯一研究无线充电的机构,比如马勒(Mahle)的固定解决方案,旨在让汽车在充电垫上方实现自动定位过程。另外,ElectReon等公司也在推动边开车边充电方式,该公司参与了英国考文垂(Coventry)和美国底特律(Detroit)汽车城的项目。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