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35斗 微信公众号

在当今全球食品行业急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A2全球董事会独立董事、前布勒亚太区总裁王维波先生以其深厚的行业积淀和前瞻性的视角,分享了对于食品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及技术创新的独特见解。他认为,随着全球人口结构的变化、消费者偏好的多元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迫切需求,食品行业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转型十字路口。

A2介绍:2000年,A2奶粉由科学家科兰•克劳克兰博士(Dr. Corran McLachlan)和他的商业伙伴霍华德•帕特森先生(Mr. Howard Patterson)在新西兰创立。科兰•克劳克兰博士将A2酪蛋白对健康的益处运用到开发和生产含A2型*蛋白质的牛奶产品中。作为A2蛋白质的先行者,A2奶粉公司专业研究近20年,并专注于A2蛋白质科学研究,目前在全球拥有超过60个专利技术, 并将这些专利技术应用到商业营运上。

A2奶粉畅销澳大利亚,在新西兰、英国、美国和中国均有销售。A2 PLATINUM白金TM是畅销澳大利亚的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品牌。

食品饮料行业发展潜力巨大,中国在生物制造和育种技术方面迎来新机遇

全球人口现已达到约80亿,其中亚太区占据逾60%,区内经济强国如中国、印度、日本、澳大利亚及韩国中产阶级家庭数量正持续增长。截止至2024年,中国中产家庭预计接近9000万,印度约900万中产家庭; 到2028年预测中国中产家庭预计接近16,000万,印度则将新增超1600万中产家庭, 为亚太区,尤其是食品饮料行业,营造了充满活力的投资环境。

国际上,生物制造成为焦点,尤以美国,德国,日本为甚。中国的生物制造也在紧随国际发展的脚步,在很多的尖端领域开始涌现出很多先进的创新及国际水平的技术专利. 同时, 很重要值得一提的是在传统发酵技术上中国拥有坚实基础, 占据了全球反应器产能的70%左右,形成了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 而世界很多国家特别是美国德国日本等则凭借传统的生物科技优势及资金优势,大力推进生物制造业。

生物制造与食品科技紧密相连,生物制造可以帮助提升食品的品质, 风味, 在强化高价值的食品成分的同时去除不必要的成分; 特别是食品安全方面, 生物制造是改善食品安全必不可少的. 中国在全球发酵产能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联系。

育种是生物科技的一个特别重要领域, 可以称之为农业科技的“芯片”.然而,中国在动物育种的很多领域尚存差距,需依赖进口优质品种,面临长期、高成本及遗传学研究限制等挑战。相比之下,植物育种进程较快,为中国产业带来缓解。

政策是产业发展的风向标。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制造的发展,但高端领域尚待突破,这要求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及教育单位的协同努力。近年来,归国生物科技人才为行业发展注入活力,但仍需更多技术和资金支持。

当前,资本市场对生物科技和农业科技的投资态势波动,AI领域的兴起分散了部分投资,但生物制造和合成生物学作为新兴领域,其潜力不容小觑。因此,中国应发挥在生物制造和合成生物学上的独特优势,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创新升级,并在国际舞台上寻求合作,共同推进生物科技的进步。

“面对生物制造与育种技术的双重挑战与机遇,通过强化基础研究、创新合作机制,中国有望在全球生物科技舞台实现更深远的影响。”

风云变幻,食品行业短期内带动商品升级条件仍不成熟

王维波告诉35斗,现代食品业正处在一个风险与机遇交织的复杂环境中。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首先,一些新技术的出现,特别是在食品农食的供应链中,新的苗头正在出现。例如,AI技术在育种和新型食品制造过程中的应用,已有初创企业进行探索。这些企业,往往是由拥有深厚科研背景的专家或博士团队组建,他们凭借对行业的深刻洞察与前沿技术的掌握,正逐步将实验室的突破性发现转化为可规模化生产的现实。

其次,对于创新型食品,中国市场的开放态度与政策支持尤为引人注目。尽管在某些前沿领域,如细胞培养肉,政府采取了审慎的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创新的排斥。相反,随着对食品安全、营养健康及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政府开始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新兴食品技术的监管与推广中。例如,对使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制备的甜菊糖等新型甜味剂的审批,就是政府鼓励创新、促进食品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有力证明。

再者,中国政府对创新型食品和未来食品研究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加深。2024年国际食品安全健康大会的举办,就是这一趋势的直接体现。大会不仅展示了中国在食品科技创新领域的最新成果,更重要的是,它搭建了一个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平台,为全球食品安全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贡献了中国智慧。

然而,辉煌背后亦有隐忧。

疫情,这场突如其来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不仅考验着各国的医疗系统,其连锁反应也波及到了经济领域,尤其是与民生紧密相连的农业食品行业,其中,消费的结构性变化便是典型例证

消费结构性变化,这一概念并不意味着商品质量的滑坡,而是一种反映在消费者行为上的变化——在经济不确定性增强、收入预期下调的背景下,人们在日常消费中更加注重性价比,倾向于选择价格更为亲民、定位中低端市场的产品。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牛奶及奶制品行业为例,近年来,两国的乳制品企业以往热销的中高端产品线销量下滑,而中低端价位的产品则因更符合大众在疫情期间的消费偏好而销量稳定微升。

尽管消费结构性变化趋势明显,但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要求并未因此妥协。在健康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即便是价格敏感型消费者,也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寻找最佳的健康选项。例如,乳糖不耐受人群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市场中,依然偏好选择那些虽价格较高,但却能有效避免不适反应的无乳糖牛奶产品。这表明,即便是在经济压力之下,消费者依旧追求的是性价比,即以合理的价格获取最大的价值和满足感

王维波表示,进入2023年,消费结构性变化现象有进一步加剧的迹象,2024年这一趋势预计仍将持续。这对食品科技行业乃至整个消费品市场的商家和创新者而言,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他们需要灵活调整市场策略,优化产品组合,开发更多符合当前消费趋势的中低端产品,同时确保品质不减;另一方面,利用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及探索线上销售渠道,以减少中间环节,让利消费者,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经之路。

“此轮消费结构性变化现象可能将持续至少两到三年。”

王维波表示,尽管一些大经济体(如中国)正通过低利率等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但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多个国家经济呈衰退迹象,如欧洲经济整体增长阻力较大,美国增长虽稳,高通胀却抑制了消费。此外,美联储对降息的谨慎态度,进一步影响了投资与消费的活跃度。

“除非全球经济迎来显著的乐观增长期,否则短时间难以迅速回归到类似2019-2020年前那种消费升级、追求高端产品的市场状态。”因此,王维波认为,短期内(至少两年)食品行业消费力大幅提升,进而带动商品升级的条件并不成熟,至于更远的未来(三年以上),则变数较大,难以准确预测。

如何让食品企业化“危”为“机”,还需应声而动。王维波认为,面对当前的消费的结构性变化趋势,企业应当采取一系列策略来有效应对并适应市场变化,确保持续发展

首要任务是进行产品侧的调整,确保创新能够直击消费者痛点。在的大环境下,创新不再是单纯追求高端或奢华,而是要更加贴近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和支付意愿。例如,针对特定消费群体,如乳糖不耐受者,开发性价比高且能满足其特定需求的产品。企业需要深入研究消费者细分市场,理解他们的具体需求和偏好,从而精准定位产品。

精确客户群定位也是企业需要做好的“功课”。初创企业尤其需要精细化管理其市场定位,通过深入了解目标客户的日常生活习惯、消费场景及支付能力,来设计和推广产品。比如,针对忙碌的上班族推出的即食高端面条产品,虽然富含营养,但必须准确评估这类消费者的真实需求频率和支付意愿,避免过高估计市场规模。

精准洞悉,未来食品催生新市场机遇

如今,食品产业正在发生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尤其是在技术创新引领下,食品产业正诞生更多代表“未来食品”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应用。

王维波认为,在未来10至15年间,新型食品制造技术将成为食品行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这其中包括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的应用,它们将在提升食品制造的效率、保障营养安全、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比如,通过酶工程技术在生物反应器中生产食品原料(如甜味剂),既环保又能提高食品品质。

在市场方面,尽管现象仍将持续并存在,但消费者对食品的高营养价值和健康价值的追求并未减弱。因此,研发具有高价值的食品成分,如HMOs(母乳寡糖),将对满足这一持续性需求至关重要。另外,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食品市场潜力巨大,当前,市场上的老年食品大多仅是简单包装或轻微配方调整,缺乏真正基于老年人健康需求的科学设计。因此,深入研究老年群体的特定营养需求,开发真正有益于老年人健康的食品,将是食品行业的一大机遇。

对于概念食品市场,王维波也给出了自己的判断。过去几年,如植物肉等替代蛋白产品经历了从兴起至市场调整的过程,这是早期发展伴随的泡沫正在被市场自我修正。需要注意的是,这类新型食品长期潜力依然巨大,关键在于克服消费者的疑虑,比如对“过度加工”和添加剂使用的担忧。

包装的可持续性与创新是当前食品行业的重要议题。王维波指出,减少塑料使用并转向环保、可降解甚至可食用材料是行业发展的关键方向。随着全球消费者和政府对环保问题的日益重视,食品包装的绿色化转型已经迫在眉睫。目前,部分食品企业已经开始尝试使用纸质、生物基塑料等可降解材料,甚至研发出了可食用的包装材料,如由淀粉、纤维素等天然原料制成的薄膜。然而,要实现这些新材料的大规模应用,还需要加大研发投入。目前,这些新型环保材料在成本、性能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通过技术创新进行突破。

“农业与食品行业紧密相连,打造可持续的农业及食品体系。”

农业技术的进步,与食品行业发展紧密相连并至关重要. 未来农业中特别聚焦的是可再生农业的发展,对于这一紧密关系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可再生农业的实践,旨在维护土壤健康、减少以致消除农药的使用、提高土壤的再生能力及土地的生效率。这种农业模式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它不仅关注当前的生产效益,更着眼于长远的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这不仅关乎食品安全,也是可持续供应链的关键一环。政府与企业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资,促进可再生农业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确保食品生产的源头健康与环境友好。

对于未来食品及农业技术革新的一些前沿看法,王维波重点强调了以下方面:

首先是生物技术的革新应用。近期技术进展中,利用发酵罐反应器和生物工程技术,特别是微生物发酵法,正成为改变食品生产方式的关键。例如,通过非传统发酵手段或使用微生物转化原料来生产特定成分,如甘菊糖,这种方法对比传统化学过程更为高效且环保。生物技术的运用,是替代化学方法的新途径。

AI与数字化在发酵工艺中的整合也是发展的重点。现有的发酵技术虽然历史悠久,但结合AI与数字化技术,可以显著提升发酵过程的效率和可控性。通过智能化管理,优化菌种选择、控制发酵条件,可以创造出全新的发酵产物和食品原料,加速新产品开发周期。但需要注意的是,食品科技的未来确实包含AI的应用,但目前正处于由数字化主导向融合AI技术过渡的阶段,数字化工厂的建立是这一进程的先行步骤,而AI将在提高食品生产效率、质量控制等方面逐渐展现其潜力,其大规模应用还需等待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与深化。

高价值食品成分的生物工程制备同样不能忽视。诸如HMOs(母乳低聚糖)等高价值、高功能性食品成分,以往可能依赖复杂或成本高昂的传统提取方法,现在可以通过生物工程方法在反应器中高效合成,这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可持续性。一场食品原料生产的跨界革命,似乎已隐隐到来。

小总结:三大趋势,从业者需抢占食品饮料创新“潮头”

根据与王维波的交谈,35斗整理出了食品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机会。

一是聚焦生物制造,大力推进产业发展。二是短期内,企业需采取一系列策略来有效应对并适应市场变化,具体包括进行产品侧的调整,确保创新能够直击消费者痛点;精确客户群定位等。三是抢抓未来食品发展机遇,重点关注创新型食品制造技术(如酶工程)、高营养价值和健康价值追求、包装的可持续性与创新以及可再生农业等。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