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社会的“稳定器”与经济的“减震器”,近年来,保险业在服务国家战略、增进民生福祉方面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农险,已经成为我国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不可或缺的保障力量。

在国家政策及监管大力引导之下,我国农险市场发展步伐也明显提速。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农险保费收入1430亿元,增速为17.31%。

农险市场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也更加强调农险的高质量发展,鼓励更多险企围绕地方特色农业产业需求,提升农险产品的创新力度,助力区域农业产业升级,解决市场现实痛点。

2023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增强保险保障服务能力。包括鼓励发展渔业保险;提高养殖业保险保障水平;进一步丰富小农户特色农产品收入保险、指数保险、区域产量保险、农机具综合保险等特色农业保险品类,优化“保险+期货”等。

那么,在农险发展新阶段,险企该如何深挖市场需求,创新求变?『A智慧保』近期走访调研发现,近年来中华财险在农险领域创新成果颇多,这些有益探索不仅推动了农险业务的快速增长,也有效推动了“三农”经济和绿色生态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深挖特色产业需求

走精细化、专业化之路

从保费规模上看,我国农险已位居世界第一,但在保障强度和保障范围上看,我国与发达国家农险市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农险的高质量发展还需朝着“扩面、增品、提标”的方向完善推进。

其中,“扩面”是指持续扩大覆盖范围。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实现三大主粮全国覆盖、大豆有序扩面;扩大油菜面积,支持发展油茶等特色油料。加大糖料蔗种苗和机收补贴力度等。

“增品”是指持续增加保险产品供给,不断完善保险品种,全方位保障农业生产。如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鼓励发展渔业保险。此外,近年来政府及监管部门也在积极鼓励地方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而“提标”的关键点在于持续提高保障标准。毕竟随着农业生产成本的逐渐增高,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和保障力度也需相应提高,让农业生产无后顾之忧。

那么,具体到保险公司层面,又该如何找准着力点呢?『A智慧保』注意到,随着农险进入转型提质发展新阶段,为深入落实农险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华财险辽宁分公司将农险创新工作作为重要抓手,初步构建了产量、收入、价格指数、天气指数、扶贫专属等完善的农险产品体系。

数据显示,目前该公司农险产品已达120余个,覆盖农、林、牧、渔等各个领域,覆盖险种40余个,近五年内,开发创新型(含首创)农险产品30余个,提供风险保障40亿元。

中华财险辽宁分公司提升农险创新能力,支持我国农险市场“扩面、增品、提标”的同时,还不断强化科技赋能农险业务,从事后损失补偿向事前风险防范扩展,提升“风险减量”服务能力。如该公司实施“数字农险”工程,将卫星遥感及长势监测、气象监测及预警、无人机低空遥感、农业微型气象站、保险云鱼塘、AI畜禽智能识别等技术广泛应用到农险实务中,打造“空天地一体化”精准承保理赔新模式。

气象数据+科技双重赋能

解决农户“急难愁盼”

在辽宁省西南沿海,锦州市有着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厚的独特优势,海洋产业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以港兴市”也成为其长期发展的目标。

今年1月19日,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召开的辽宁省海洋渔业发展座谈会上就提出,辽宁省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省份,海洋渔业资源丰富,发展海洋渔业条件优越。未来较长时期,渔业各项工作都将围绕海洋强省建设开展,要研究政策思路举措,积极促进海洋渔业发展,为海洋强省建设作出贡献。

然而,海洋渔业属于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尤其是气候变化等不确定性因素经常给生产者带来重大损失。其中,海参养殖业就是一个高度依赖自然环境的产业,其生产过程易受到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

据了解,多年来,关于海参养殖的相关保险,由于海参受灾后损失难以确定而开展较为缓慢,同时又因海参的高价值、高成本、高风险情况,导致仅有的保险保障程度也相对偏低。

不过,面对锦州市海参养殖业风险高、灾损大的痛点,深耕农险业务已久的中华财险正积极寻找解决方案,探索与政府部门合力解决参保农户的“急难愁盼”。

5月16日,锦州市农业农村局、锦州市海洋与渔业局以及中华财险锦州中心支公司在锦州共同签署了“保险服务农业农村与海洋渔业战略合作协议”。协议签署当天,由中华财险锦州中心支公司承保的首个政府支持的“海参气象指数保险”正式落地锦州凌海市,为当地海参龙头企业的1000亩海参提供了300万元风险保障。

『A智慧保』注意到,从产品创新特点来看,海参气象指数保险主要通过气象数据和科技手段的双重赋能,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风险保障,颠覆了过往传统保险以损失结果为理赔依据的赔付方式,改为以气象数据为理赔依据。

“海参气象指数保险”不仅能够提供针对性的保险保障,还嵌入了风险减量服务。据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坚持防赔并重,通过与当地政府防灾减灾相关部门建立有效协作机制及科技应用,为养殖户提供“保防救赔”的一体化服务。此外,该保险项目还能充分发挥保险增信作用,联合银行打造综合金融服务模式,破除海参产业抵押物不足的痛点,为海参生产提供信贷资金,支持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不难看出,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海参气象指数保险可以帮助养殖户更好地应对气象风险,降低因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损失,这有助于增强养殖户的信心和积极性,促进海参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首个“蓝碳保险”项目落地辽宁

深度服务“双碳”战略

事实上,随着近几年“双碳”战略的纵深推进,在农险创新方面,越来越多的险企在打开思路,从传统农险产品延伸到更加广泛的农业生态风险保障层面,中华财险便是其中一员。

2024年4月24日,中华财险辽宁盘锦中心支公司就在盘锦市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与支持下,在盘锦大洼区成功落地贝类碳汇价值养殖成本综合保险,此项目也是辽宁省内首个落地的“海洋碳汇保险”项目,为辽宁浩洋渔业发展有限公司“杂色蛤底播增殖养殖项目”的1万亩海域,提供了1690万元碳汇价值与养殖成本的风险保障。

盘锦是一座石化之城、新兴港城,碳排放主要来源于能源活动及以石化、化工行业为主的工业生产活动,同时盘锦也是湿地之都、生态之城,可以说湿地和海洋环境为碳汇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早在2021年,辽宁省自然资源厅、省林业和草原局印发的《辽宁省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管理部门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清单》,特别提及常态化开展盐沼植被、海草床等海洋蓝碳生态系统现状调查监测和评估。推进海洋立体观测网建设,提升海洋生态调查、监测、评估和预警能力。开展海洋近海生态趋势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海平面变化影响调查、监测和评估。

相关资料显示,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海洋及海洋生物储存了地球上约93%的二氧化碳,其固碳量远高于森林及草原。不过,由于长期缺乏科学有效的引导与风险管理手段,海洋的固碳潜力尚未得到有效的挖掘,在实施海水养殖生产过程中提供的蓝色碳汇扩增服务价值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和补偿,在一定程度制约了海洋碳汇储量的持续增长。

正是基于这样的潜在需求,前不久,中华财险盘锦中心支公司与盘锦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智源(辽宁)碳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签订了保险服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旨在为盘锦当地海水贝类养殖提供更加专业、创新的保险服务。根据协议,中华财险盘锦中心支公司在上级公司的支持和指导下,进行市场调研及摸索,设计出一款符合当地实际情况且专业程度与创新性在全国同业机构中处于前列的保险产品。

如今,“海洋碳汇保险”项目的落地不仅解决了海洋碳汇风险保障方式贫瘠的难题,还创新打造碳汇价值+养殖成本结合的新模式。具体而言,项目采用碳储量变化法核算贝类生物体碳储量变化,结合实地采样实验室检测分析,综合计算保险碳汇量,为构建起以碳排放配额作为质押、金融机构碳汇授信融资的新模式开辟了新路径。同时,项目还将因极端天气导致杂色蛤养殖成本损失的风险纳入到保障范围,既充分保障杂色蛤固碳的生态效益与经济价值,还保障了因灾导致养殖生产成本的损失,为当地海水养殖产业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给养殖营业者吃下了“定心丸”。

据悉,下一步,中华财险辽宁分公司还将加大滨海生态海洋碳汇价值的应用,主动探索“碳排放配额﹢保险﹢银行抵押融资”的有效实施路径,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建设海上“蓝色粮仓”,打造强有力的保障伞。

综上可见,通过多年的创新积淀,中华财险农险业务打造出专业化、特色化的“辽宁模式”,这些实践经验或将给行业探索农险高质量经营模式提供更多可参照的样本。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