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世界家庭医生日刚刚过去不久,京东健康整体裁撤康旗下的京东家医事业部。在京东健康内部,京东家医事业部是与互联网医疗事业部平行的核心部门,事业部负责人向京东健康CEO金恩林直接汇报。


5月28日,京东健康内部爆出消息,京东家医事业部整体裁撤,原部门负责人谭天弘转岗,部分员工离职,少部分在内部转岗。


恰好前一天,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刘强东在高管会上的内部言论传出。刘强东说,京东不养闲人,“不拼搏的人不是我兄弟,将逐步全部淘汰出局”。随即,京东家医事业部就被整体“端”了,不仅让人产生某些联想。 



01鸡肋般的互联网家医


京东家医“不拼搏”吗?2024年3月20日,京东健康发布的2023年全年财报显示,京东健康2023年总收入为人民币535亿元,同比增长14.5%,超出市场预期。年度活跃用户数量超1.72亿;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全年日均在线问诊咨询量则超45万。


其中,财报还专门提到,“2023年,京东健康旗下服务产品“京东家医”全新升级,上线全年照护和精准营养定制等主动式健康管理服务产品,覆盖更多年龄段和不同健康需求的用户”.


从数据看,京东健康财报数据并不难看,有内部人士表示:京东家医始终没有找到盈利模式,所以只能放弃。


江苏一家民营医院设立自己的互联网医院已经数年,也设立了家庭医院服务。其执行院长告诉健凯Pro团队,自家的家庭医生服务是线下业务的补充,是增加用户粘性的、锦上添花性质的服务。该院长坦言,所谓的家医场景,尚不能真正解决用户看病贵看病难的痛点,最多是一种增值服务,所以很难让用户为此直接付费。实际上,并非京东健康面对这一问题,而是整个医疗行业都面对的问题。


而且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开展了家庭医生服务。对比一份网络上公开的江苏某城市的家庭医生签约说明来看:


说明称,家庭医生为居民个人或家庭提供长期签约式健康管理服务,如健康咨询、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居住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都可以签约家庭医生,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慢性疾病、结核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


家庭医生签约需要收费吗?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免费。健康管理综合服务包:收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居民每年自付36元(医保支付42元);非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居民每年自付78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及收费标准仅供参考,以各医疗机构提供为准)个性化服务包:收费。由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提供的服务项目自主定价(收费标准不超过所选服务项目现行医疗服务价格累计金额)。


签约后只需打个电话,就可以咨询家庭医生,家庭医生式服务不是到居民家里提供服务,是以门诊服务或电话服务为主,上门医疗服务只是家庭医生式服务形式中的一种,只对确有行动不便,符合条件者提供。


相比之下:京东家医店铺主推的是1699元的老人照护全年服务。这是京东家医在2023年6月发布的一款重磅产品,共有包括全职管家、医生、就医指导、健康管理师、护士和陪诊师在内的6大团队为老人提供服务,涵盖个人建档,每周电话问询,随时发起语音或视频问诊等基本权益。


除此以外,店铺内还有多项按年计费的家医产品。比如4人版的家庭医生服务,包含不限次数的三甲专家问诊,12次心理咨询(每次不超过50分钟),以及线下医院预约和就医陪诊,售价为4899元。 


任何一位普通用户,会选择便捷、可以电话和线上,也可以就近面对面去社区就诊的签约家庭医生,还是网络上遥远的家庭医生?况且后者相比之下价格昂贵,前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免费,健康管理仅年付36元或78元。


02:撼山易,撼就医习惯难


“京东家医是京东健康的第一入口”,笔者在2020年采访时任京东健康CEO的辛利军,言犹在耳。但事实上,用户在京东健康上高频次使用的依然是为了开药而进行的网上问诊。行业内目前有一个共识是,就医需求是低频的,与消费完全不同。事实上,经济学的基本定义,患者就医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面对可能的各种价格水平,愿意且能够获取的医疗服务量。


京东天生自带消费网站的基因。互联网从业者们(尤其消费网站出身),看待互联网医疗时,有一个潜在设定,即:即使健康冲击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远程医疗降低医疗成本(价格降低,及打破距离障碍后),用户的医疗需求是会增长的。比如从原本在不得不的情况下,才硬着头皮去医院排队,改变为习惯定期使用网上家庭医生服务。


互联网改变了消费习惯,从必须去市场、商店购物,到动动鼠标甚至手指点点就随时购物。曾经必须去实体购物的阶段,大多数消费者很难每天都去商店买上一通,但网上购物则让随时随地高频购物成为可能。


曾经,疫情期间就医的物理距离成为极大的障碍,此时线上就医不仅是便利性高而且可能是唯一的选择,于是产生了爆发式增长。然而,并非用户的就医习惯真正发生改变。


除了产品的价格、便利性,还有一项重要的因素,就是支付意愿/支付能力。如有价格低廉的家庭医生服务,并且由公立体系的社区卫生中心来落地(对用户而言,可信度更高),为什么要选择价格高昂的商业机构呢?

 

03:玩家各异,前路何在

 

每家互联网企业进入医疗领域,各有其先天基因,但模式无非是卖药、线上问诊和少量(收购来的)线下实体。


字节跳动是移动互联网公司,把人工智能应用于移动互联网场景。字节的医疗健康之路:2022年12月,抖音商城上线药品类目,正式进军医药B2C(与京东健康、阿里健康、拼多多竞争);2023年9月,抖音开放同城卖药,试水医药O2O(与美团、饿了么竞争)。2024年1月,抖音电商进军更核心的处方药,正式成为“互联网卖药”大军一员。


字节跳动旗下拥有实体医疗美中宜和。迄今,字节跳动持有抖音平台的巨大流量红利,尚未与线下医疗实体形成有效结合。


美中宜和集团旗下目前拥有八家医院,四家月子中心、两家综合门诊和一家宠物医院。前不久,经由美中宜和CEO胡澜向业界竖起醒目又惊人的flag,美中宜和要做中国的梅奥。胡澜还介绍,美中宜和有可能在2025年建设互联网医院平台。


在京东健康裁撤京东家医的同一天,阿里健康发布财报。财报数据显示,阿里健康营收270.27亿元,同比仅涨1%。但是在盈利能力方面,净利润达到8.83亿元,同比增长64.6%。经调整后利润净额约14.38亿元,同比增长90.8%。其中医药自营业务对总收入的贡献占比超过85%,是集团营收的第一大支柱。


这块业务主要是阿里巴巴集团收购的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成人计生、隐形眼镜、医疗及健康服务等类目电商平台业务,以及集团为天猫医药平台(除已收购类目外的其他类目)提供的外包服务业务以及医药新零售。


在发布财报前,2024年1月17日,阿里健康完成了对阿里巴巴集团天猫健康类目商家广告运营权的收购,以135.12亿港元对价,获得阿里妈妈医疗健康类目的独家营销审核权及附属权利。 


根据市场公开资料,这是阿里第4次向阿里健康注入资产。2017—2020年,阿里曾3次以佣金收入形式向阿里健康注入资产。


在集团的帮扶下,阿里健康股价曾经在2021年的最高到30港元。而年报发布后涨超15%,依然还在4港元之下的市值,只依靠广告收入和资产注入的阿里健康,还需要交出更多的硬实力互联网医疗答案。 


本地生活老牌选手美团紧贴消费医疗,依托较为成熟的消费评价机制,在医美等细分领域构建自己的优势,连续两年发布医美机构榜和医美医生榜单。


4月末美团发布了2023年财报,核心本地商业分部的收入同比增长28.7%至2069亿元,占美团当年总营收的3/4。其经营溢利同比增长31.2%至387亿元,经营利润率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至18.7%。其中,医美所在的到店交易金额同比增长超过100%。


在医美商业做得更深更重,是美团在本地生活领域特别是到店领域,修筑更高护城河的一个缩影。


又是一轮潮起潮落,向左,向右,互联网医疗是否最终只有卖药,如何跑出可持续,可盈利的商业模式?可以肯定的是,总有不下牌桌的探索者前仆后继。


撰稿:健凯Pro团队 ;编辑和排版:XIAORUI; 审核 SHENJIA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