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驱动:

1、5月25日,SpaceX宣布成功用星链完成卫星视频通话:不换手机可直连卫星。

2、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波音公司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星际客机”飞船预计将于 6 月 1 日进行首次载人试飞。

3、2024年5月28日,海蓝箭鸿擎科技(以下简称“鸿擎科技”)日前已向国际电联提交“鸿鹄三号”卫星星座申请备案,该星座含10000颗卫星。

4、5月29日,商业航天企业星河动力航天公司在山东附近海域实施谷神星一号海射型(遥二)运载火箭海上发射任务,顺利将“天启星座”25星-28星共4颗卫星送入850公里近地轨道。

2024年3月5日,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成为新质生产力代表,是拉动经济的新三驾马车,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商业航天爆发前夕,催化逻辑主要有:

1、卫星频轨资源具有时效性及稀缺性,低轨卫星建设将加速。

稀缺性:LEO轨道低轨预计可容纳约6万颗卫星ITU规定先到先得近地轨道和频谱成为各国加紧布局以期获得先发优势的重要战略资源。

时效性:根据ITU联盟规定,要求申报后7年内,必须发射卫星启用所申报资源,否则将自动失效。

最新消息,海蓝箭鸿擎科技(以下简称“鸿擎科技”)日前已向国际电联提交“鸿鹄三号”卫星星座申请备案,该星座含10000颗卫星。低轨卫星建设加速又添了一把火。

2、发展超预期,SpaceX宣布成功用星链完成卫星视频通话:不换手机可直连卫星,原来的华为,估计要推出新的杀手锏。

3、事件密集催化,“星际客机”飞船预计将于 6 月 1 日进行首次载人试飞,还有6月5日的第四次星舰飞行测试。

4、战略地位,世界主要国家都将商业航天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加快出台了一系列商业航天产业鼓励政策,航天大国在国际航天市场上的竞争日益加剧。

商业航天是采用市场化机制开展的航天活动,涵盖卫星制造、火箭制造、卫星应用等多个领域。作为新型生产力的代表,商业航天可以推动“天地空一体化”网络布局的建设,开辟全新的发展赛道,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商业航天已初步形成规模,并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一、商业航天产业链概述

商业航天产业链涵盖了从研发、制造、发射、运营到应用服务等多个环节。它不仅包括传统的航天器制造和发射服务,还涉及到卫星应用、太空科学研究、太空旅游等新兴领域。产业链的上游主要是研发和制造环节,包括航天器设计、材料研究、制造技术等。中游主要是发射和运营环节,涉及到发射服务、轨道部署、卫星运行管理等。下游则是应用服务环节,包括卫星通信、导航定位、地球观测、太空科学研究等。

二、中国商业航天行业产业链

中国商业航天行业上游主要包括卫星研制、火箭研制,目前中国航天装备制造主要企业为“国家队”,企业规模普遍较大;中游为卫星运营及卫星测控;下游应用领域广泛,可概括为卫星应用及地面设备。

1,产业链上游:研发与制造

航天器设计与制造

航天器设计与制造是商业航天产业链的基础。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航天器的设计与制造正在变得更加高效和经济。例如,通过3D打印技术,可以大幅度缩短航天器的制造周期,降低成本。此外,商业航天公司也在探索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如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这将进一步降低发射成本,推动商业航天的发展。

材料与技术创新

材料科学和技术创新是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链上游发展的关键因素。新型轻质高强度材料、新型推进技术、新型能源系统等都在不断推动航天器性能的提升。例如,太阳能电推进技术已经在一些深空探测器上得到应用,它能够提供持续的推力,使得航天器能够到达更远的太空目的地。,

2,产业链中游:发射与运营

发射服务

发射服务是商业航天产业链的核心环节。随着商业航天的兴起,发射服务市场也日益活跃。除了传统的国家航天机构,越来越多的私营企业如SpaceX、蓝色起源等参与到发射服务市场中。这些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正在逐步降低发射成本,提高发射频率,使得更多的卫星得以进入太空。

轨道部署与管理

轨道部署和管理是确保卫星正常运行的关键。随着卫星数量的增加,如何有效管理轨道资源,避免太空垃圾的产生,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际上已经有一些相关的规范和标准,如联合国外层空间条约等。同时,商业航天公司也在积极探索新的轨道管理技术,如自动避撞系统等。

3,产业链下游:应用服务

卫星通信

卫星通信是商业航天应用的重要领域。通过卫星,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通信覆盖,为偏远地区提供通信服务,同时也为海上、空中等移动平台提供通信支持。随着高通量卫星、低轨卫星网络等技术的发展,卫星通信的服务质量和覆盖范围将进一步提升。

导航定位

卫星导航定位是另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通过卫星提供的精确时间和位置信息,可以为交通运输、农业、测绘等领域提供服务。目前,全球已经建立了多个卫星导航系统,如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盟的伽利略等。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也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

地球观测

地球观测卫星可以为环境保护、资源勘探、灾害监测等领域提供重要信息。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地球表面的变化,为科学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太空科学研究

太空科学研究是推动人类对宇宙认知的重要途径。通过太空望远镜、探测器等工具,科学家可以探索宇宙的奥秘,寻找外星生命等。商业航天的发展为太空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例如,通过商业发射服务,可以更加便捷地将科学实验送入太空。

太空旅游

太空旅游是商业航天产业链的新兴领域。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太空旅游正在逐步成为现实。虽然目前太空旅游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未来有望成为商业航天的重要增长点。

三、产业价值链分析

(1)卫星应用和地面设备

卫星应用和地面设备是商业航天产业中最先实现商业化的环节。根据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的统计数据,2021年商业航天产业的全球收入达到了3867亿美元,其中卫星产业合计2797亿美元,占比超过72.3%。在卫星产业链中,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地面设备制造和卫星服务的收入占比分别为5%、2%、51%和42%。这表明,尽管卫星制造和发射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地面设备制造和卫星服务业已经成为航天产业中商业化程度较高的部分。在卫星服务业中,卫星电视直播和固定通信业务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这说明越接近普通民众、越贴近终端用户的业务,其收入潜力越高。

(2)卫星研制

卫星研制产业的难点在于卫星设计和供应链问题。在卫星设计中,有效负荷、姿轨控系统、供电系统等部分具有较高的价值。为了降低成本并满足市场需求,卫星的发展趋势是小型化、低轨化和通导遥一体化。按用途分类,人造卫星可以分为科学技术卫星和应用卫星,其中后者包括通信卫星、导航卫星和遥感卫星,这些应用卫星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和变现能力。根据我国2023-2025年的卫星部署计划,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卫星制造市场需求将超过2300颗,产业规模有望突破1000亿元,其中70%以上的市场将来自于部署在LEO的通信、导航或遥感小卫星(或微小卫星)。

(3)火箭研制

运载火箭的成本特性和快速响应特性(发射准备时间)是火箭制造的重要核心指标。发动机、箭体结构及相关加工工艺、控制系统中的制导系统及其附加系统中的电气系统构成了运载火箭成本的主要部分。轻质结构材料、一箭多星和火箭可回收技术成为研究的热点。随着卫星的小型化和大规模组网发射,固体火箭的短期开发和中大型液体火箭的长期主攻是国内民营火箭公司的产品布局方案。

(4)卫星遥感

我国遥感卫星的发射数量在三类应用卫星中处于领先地位,正处于早期的快速成长阶段。商业遥感卫星的重要发展方向是“高分辨率”,数据源分辨率将向高空间、高时间、高光谱方向发展,行业将向星座化、高分化、市场化和数据共享化发展。政府端对卫星遥感的需求正处于快速上升期,卫星遥感行业整体短期仍将处于朝阳高速发展阶段,是卫星产业中成长属性相对更高的细分赛道。

(5)卫星导航

我国已基本形成自主可控、良性发展的北斗卫星导航产业生态。卫星导航应用产品包括高动态定位导航、高性能定姿定向、高精度测量授时等系列化导航芯片及终端产品。星载原子钟和星地链路等技术的不断革新,成为决定行业竞争格局的关键因素。通导融合成为拓宽应用的主要解决方案,高精度、系统化为主要发展趋势。

(6)卫星通信

我国卫星通信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宽带化和平价化是发展重点。宽带化取决于卫星信道能力,技术上低轨卫星接入数量显著提高,低轨化趋势明显。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将呈现出低轨卫星互联网短期以“国家队”为主,高轨卫星互联网在航空互联网及海洋互联网领域的应用也有望得到拓展。国内卫星通信服务属于高度管制行业,需要获得运营牌照才能展开相关经营活动。目前拥有牌照的企业有限,中国卫通作为行业龙头,拥有通信卫星资源且自主可控。

综上所述,中国商业航天产业链在不断成熟和发展,各个环节都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和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商业航天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太空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与竞争等。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努力,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国际合作,以实现商业航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商业航天将为人类开启更多的可能性,为探索宇宙、利用太空资源、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商业航天投融资情况

近年来,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迅速扩张,越来越多产业资本加速布局商业航天赛道。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我国商业航天行业共发生投融资事件14起,已披露的交易金额中,星河动力获得金额最高,达11亿元。

五、商业航天相关产业链个股:

1.卫星制造

卫星制造是卫星产业链的根基与核心。随着星座构建和服务提供等业务的高速发展,对于高效高可靠性的卫星制造能力需求日益凸显。卫星的制造过程包括卫星平台和卫星载荷。

卫星平台是卫星的主体结构,集成了姿态与轨道控制系统、供电系统、遥感测控系统以及热控系统等多个关键子系统,该环节主要的参与者包括卫星总体制造商如中国卫星、上海沪工等,以及分系统和部件制造商如铂力特、航天电子、天银机电等。

卫星载荷的制造包括天线系统、转发器系统等关键部分,同时还需要金属或非金属原材料以及电子元器件等制造环节的支持。

在卫星载荷制造领域,铖昌科技、国博电子、雷电微力、航天电子、上海瀚讯、盟升电子、国光电气、天奥电子以及亚光科技、盛路通信、航天电器等公司都是主要的参与者;

2.卫星发射

卫星发射服务主要有火箭的研发制造、发射升空服务以及卫星的在轨交付等环节。

全球卫星发射服务业的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低地球轨道(LEO)宽带卫星星座发射数量的显著增加。当前全球范围内低轨星座的竞争十分激烈,众多国际巨头加快布局。

根据发射规划,“G60星链”每次发射任务将以一箭18星的方式进行。预计在2025年前完成648颗GEN1卫星的发射任务,并在2026-2027年完成后续648颗GEN2卫星的发射任务。在火箭制造与发射方面,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是我国主要的国有企业。航天一院和八院是我国航天运载火箭的重要生产商。在民营力量方面蓝箭航天等厂商已进军火箭研制与发射领域。

3.地面设备

地面段建设是卫星互联网行业的关键环节,地面设备的制造涵盖网络设备和用户终端设备两大类别。地面站负责发送和接收卫星信号,还对卫星网络进行全面的管理。

目前卫星地面站主要由航天科技集团旗下的单位以及部分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共同构成。

消费设备方面,主要包括卫星导航设备(如GNSS)、卫星电视、广播设备,还有宽带和移动通信设备等。

在终端设备领域,相关的终端及系统集成与运营解决方案提供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

随着星网集团的成立,我国卫星互联网的运营商国家队有望进一步优化统筹布局。该领域主要以航天科技集团旗下的中国卫通以及新成立的星网集团为主导。

六、商业航天各细分领域投资机会展望:

航天发射: 随着卫星发射需求的空前增加,“液体+可复用”火箭或将成为下一阶段我国航天发射的市场焦点,建议关注已实现规模化发射、参与核心环节配套、以及测运控领域中的企业。

卫星制造: 产业有望摆脱传统项目制,迎来人批量生产阶段,关注具有批产能力,低成本及产业化能力,以及在星间链路、新型电推进、卫星网络安全防护等新兴领域布局的企业。

卫星通信: 卫星互联网应用有望成为产业发展新动能,整体市场增速有望迎来历史提速拐点,关注低轨卫星互联网正式建设时间节奏、航空与海洋卫星互联网应用、手机直连卫星应川、6G建设等方向。

卫星导航: 关注产业链上游的龙头企业、中游的传统龙头企业和拓展新兴领域(如自动驾驶)的企业,以及下游布局高精度导航市场和“卫星导遥+”的企业。

卫星遥感: 整体短期仍将处于朝阳高速发展阶段,高景气下的业绩持续性意义凸显,关注客户多元化、收入结构均具有稀缺属性的感数源的企业。

1、商业航天最先受益的是产业链中上游

卫星总装:中国卫星;上海沪工

卫星载荷:上海瀚讯、佳缘科技、国光电气、航天环宇;

载荷上游元器件:臻镭科技、铖昌科技、振芯科技、天银机电

高精度时间频率:天奥电子;

卫星总装测试:思科瑞、苏试试验、西测测试;

3D打印产业链:铂力特、华曙高科;

航天材料:光威复材,新研股份

卫星运营及服务:中国卫通;

地面设备及终端:海格通信、七一二、南京熊猫、烽火电子

2、卫星通信产业链:

1)控制芯片:高德红外、波导股份

2)导航设备:航天电子

3)转发器:杰赛科技

4)天线:通宇通讯、杰赛科技

5)星敏感器:康拓红外

6)太阳能帆板及电源:声光电科

7)声载原子钟:天奥电子

8)宇航电子器件:航天电子

9)TR组件:亚光科技

10)被动元器件:振华科技、宏达电子、鸿远电子

11)火箭发动机:航天动力

12)基站建设:中国卫星、杰赛科技、航天电子、天奥电子、三维通信

13)移动终端:华力创通、中兴通讯

14)增强芯片:合众思壮

15)移动终端服务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

16)卫星总体:中国卫星、航天机电

卫星产业加速发展,看好产业链从0到1投资机会

1)基地&路由&载荷:信科移动、上海瀚讯、创意信息、烽火通信、复旦微电(FPGA)、南京熊猫。

2)相控阵及射频:臻镭科技、铖昌科技、灿勤科技、盛路通信、航天环宇、国博电子。

3)激光通信:光库科技、仕佳光子、光迅科技。

4)卫星平台:航天智装、航天电子、乾照光电、智明达

5)信息编码:佳缘科技。

6)地面站:震有科技、信科移动。

7)卫星终端:海格通信、华力创通、盟升电子。

8)卫星运营:中国卫通、中国电信。

9)卫星测试:西测测试

卫星通信手机芯片:华力创通等;

地面相控阵接收天线:铖昌科技(t/r 芯片)、亚光科技(微波器件)等;

卫星通信载荷:信科移动、创意信息(创智联恒)等;

相控阵天线:天锐星通(非上市)、恪赛科技(非上市)等;

地面核心网:华为(非上市)、震有科技、普天科技等;

地面站:海格通信等;

卫星应用:盛洋科技等。

高轨卫星运营:中国卫通

商业航天三大核心赛道梳理

近年来国家对商业航天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打造商业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航天被正式纳入国家发展规划。

今年工作政府报告中,商业航天也被重点提及并列入新质生产力范畴。

随着商业航天产业链的日渐成熟,包括从基础设施到应用服务、从地面应用到太空探索的立体化产业链,相关基础设施愈发完备,同时市场需求也逐渐变得清晰。

商业航天产业链包括诸多环节,本文重点梳理卫星的研发制造、发射服务以及地面设备这三个核心部分。

商业航天产业链图示:

01  卫星制造

卫星制造是卫星产业链的根基与核心。

随着星座构建和服务提供等业务的高速发展,对于高效高可靠性的卫星制造能力需求日益凸显。

卫星的制造过程包括卫星平台和卫星载荷。

卫星平台是卫星的主体结构,集成了姿态与轨道控制系统、供电系统、遥感测控系统以及热控系统等多个关键子系统,该环节主要的参与者包括卫星总体制造商如中国卫星、上海沪工等,以及分系统和部件制造商如铂力特、航天电子、天银机电等。

卫星载荷的制造包括天线系统、转发器系统等关键部分,同时还需要金属或非金属原材料以及电子元器件等制造环节的支持。

在卫星载荷制造领域,铖昌科技、国博电子、雷电微力、航天电子、上海瀚讯、盟升电子、国光电气、天奥电子以及亚光科技、盛路通信、航天电器等公司都是主要的参与者。

卫星制造组成结构:

当前卫星制造技术正朝着设计模块化、总线技术标准化、组件小型化方向发展,伴随着众多星座工厂的加速建设和生产效率的持续提升,卫星的生产成本正在逐步降低,产业正在迈入快速增长新阶段。

02  卫星发射

卫星发射服务主要有火箭的研发制造、发射升空服务以及卫星的在轨交付等环节。

全球卫星发射服务业的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低地球轨道(LEO)宽带卫星星座发射数量的显著增加。

当前全球范围内低轨星座的竞争十分激烈,众多国际巨头加快布局。

由于低空领域的资源有限大约只能容纳6万颗卫星,且国际电信联盟(ITU)对于频谱和轨道资源采取“先占先得”的分配原则。

因此包括中国、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在内的主要国家都在低轨卫星领域加速进行战略布局,已有成百上千甚至上万颗卫星进入了星座部署阶段。

资料来源:newspac

我国的卫星互联网星座计划中,除了“鸿雁”、“虹云”等已有的星座规划外,“GW星座”和“G60星链”是两大重点项目。

中国星网规划了包含1.3万颗低轨卫星的“GW星座”,并有望在今年进入第一阶段的发射阶段。

目前星网(GW)已成功申请了1.2万颗卫星,并正在加速抢占频谱和保护轨道资源。

2022年星网首次进行了大规模集采,航天五院、中科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以及银河航天成功中标。

2023年星网的实验星已成功发射,下一代卫星的研制工作也已启动。

“G60星链”则是国内除中国星网公司的“GW星座”外,另一项重要的卫星互联网发射计划。该计划正推动低轨通信卫星的快速发展。

根据发射规划,“G60星链”每次发射任务将以一箭18星的方式进行。预计在2025年前完成648颗GEN1卫星的发射任务,并在2026-2027年完成后续648颗GEN2卫星的发射任务。

在火箭制造与发射方面,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是我国主要的国有企业。航天一院和八院是我国航天运载火箭的重要生产商。在民营力量方面蓝箭航天等厂商已进军火箭研制与发射领域。

03 地面设备

地面段建设是卫星互联网行业的关键环节,地面设备的制造涵盖网络设备和用户终端设备两大类别。

地面站负责发送和接收卫星信号,还对卫星网络进行全面的管理。

目前卫星地面站主要由航天科技集团旗下的单位以及部分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共同构成。

消费设备方面,主要包括卫星导航设备(如GNSS)、卫星电视、广播设备,还有宽带和移动通信设备等。

在终端设备领域,相关的终端及系统集成与运营解决方案提供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

随着星网集团的成立,我国卫星互联网的运营商国家队有望进一步优化统筹布局。该领域主要以航天科技集团旗下的中国卫通以及新成立的星网集团为主导。

卫星地面设备产业链:

由于地面设备和用户终端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且市场需求呈现多元化特点,因此吸引了众多企业参与其中。

除了主导的国企外,还有部分其他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也参与到该环节。

全球卫星地面设备的产值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且卫星通信终端在其中的占比有望提升,该领域已逐渐替代卫星服务业,成为卫星产业链中的最大细分领域。

随着低轨通信卫星产业的快速崛起,大众消费设备和网络设备的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增加。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星间链路的建设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地面段的复杂性和投资成本。

在网状组网架构下,卫星之间会建立星间链路,用户就可以直接接入卫星互联网无需经过地面网络系统,这将减少了对地面网络的依赖并简化地面段的复杂性,因而可以降低了相关投资成本。

“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中,已明确“构建覆盖全球、运行高效的通信、导航及遥感空间基础设施网络,并着手建设商业航天发射中心”。商业航天正在成为推动我国成为航天强国的重要支撑力量,产业链各环节有望迎来广阔发展空间。

总之,商业航天产业链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科技创新,也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扩大,商业航天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商业航天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太空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与竞争等。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努力,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国际合作,以实现商业航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商业航天将为人类开启更多的可能性,为探索宇宙、利用太空资源、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