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企积极投身公益慈善活动,不仅是出于社会责任的考虑,也是将其作为商业模式和长期战略的一部分。通过“保险+公益”模式,保险公司不仅能够强化自身“向善”的品牌形象,还能够在多个层面上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来源:经理人传媒旗下《中国保险家》杂志 本刊记者/郭力芳

“商业向善是一种价值观,就是不作恶,不骄横,就是以人为本,造福社会。”泰康保险集团创始人、董事长CEO陈东升如此认为。保险企业的公益慈善赋予商业以温度,而这种温度让企业前行更加稳健有力,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保险心,公益情,通过梳理保险企业公益慈善的发展历程以及现状,我们发现,这种有温度的商业模式正在有力推动着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也为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公益慈善之路:从探索到如火如荼

四十载时光荏苒,中国保险业自从在金融改革的春风中复苏,历经多个发展阶段,逐渐壮大成为金融市场的重要支柱。回顾这段历程,不难发现,保险业的成长与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共同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站在时间的标尺上回望,40年多前,随着金融破冰,中国保险业复苏。1992-2001寿险意气风发,各家保险公司纷纷忙于拿牌、圈地,在那个剑拔弩张的商业竞争年代,公益慈善暂时被搁置一旁。然而,进入21世纪后,随着保险业市场规模以及资产实力大幅提升,保险企业开始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投身公益慈善事业。教育、扶贫、环保、灾害救助……这些领域都留下了保险业的深刻印记。捐款、捐物、设立公益基金,险企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理念。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保险业累计社会捐款超过20亿元,希望小学、爱心图书馆等公益项目遍地开花,数十万中小学生因此受益。

随后几年,各家保险企业随着体量的加大,对保险公益慈善项目投入逐渐加大,2021年《中国保险业社会责任报告》显示:慈善捐赠金额超过6亿元。即使在面临巨大经营压力的2022年,保险企业依然没有忘记履行社会责任,慈善捐助总金额虽下降至3亿元,但依然保持着对公益事业的关注和支持。

2023年经济恢复向好,保险业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保费收入的快速增长为险企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公益事业,仅一年就能交出了10亿元的慈善捐款成绩单。

一路走来,保险企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始终秉持商业向善的初心,厚植公益慈善,为构建和谐美好社会贡献了力量。

“扶贫·支教”背后的商业逻辑

众多险企“倾心”公益慈善事业,为促进社会公平、提升社会福祉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作为商业主体,公益慈善活动背后一定有其商业逻辑和商业模式。观察发现,诸多险企正在构建“保险+公益”的商业模式,其商业逻辑表现为将商业活动与公益活动相结合,以实现双赢的效果。其中最为常见的公益表现形式有两种,“扶贫”和“支教”。

扶贫:开拓新机遇,实现双赢

在“精准扶贫”国家战略领导下,保险企业纷纷响应国家战略,抓住机遇,加大对扶贫领域的公益资源投入,从各保险企业公益项目实施情况来看,大型长期性项目越来越多,据《中国保险企业公益慈善调查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度有59个扶贫项目,占全部公益慈善项目总数的31%,总投入7918.00万元,平均每个项目投入高达134.20万元。

以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中国太平为例。

中国人寿依托中国人寿慈善基金会加大对内蒙古大六号镇等贫困地区的帮扶支持力度,全力保障“扶贫保”工程实施。截至2022年12月31日,企业寿险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39亿元。“扶贫保”工程社会影响较大,在实现良好慈善效果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公众形象。

中国平安积持续开展“三村工程”。自2018年启动以来,已累计提供扶贫及产业振兴帮扶资金1020.64亿元;中国太平从2002年至今,深耕甘肃两当、安徽裕安两个定点帮扶责任田,两地分别在2018年9月和2019年4月脱贫摘帽。中国平安和中国太平在助力当地脱贫的同时,也与贫困地区也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事实上,保险企业的扶贫项目不仅有助于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还使企业能够获得政府的政策支持,进一步开拓农村金融市场,为自身发展带来新机遇,实现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赢。

支教:增强影响力,传递正能量

支教助学是保险企业投入公益慈善事业的又一重要形式。

例如:中国人寿慈善基金会创新开展“中国人寿·姚基金百校体育扶贫计划”,自2019年起,项目开展两年来,已有353所乡村学校的26.8万师生从中受益;友邦人寿深度支持“春蕾计划”,从2021年帮扶云南省困境女孩完成学业,到2022年拓展到四川、湖北、河北三地;中国平安自1994年起开始捐建希望小学,截至2023年,平安已在全国援建了119所平安希望小学,惠及31万余名乡村学生;富德生命人寿开展长期公益活动“小海豚计划”,截至2023年,累计捐赠3400余万元爱心物资,受益儿童超18万人。

毋庸置疑,保险企业通过支教助学极大改善了贫困地区的教育状况,为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企业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品牌影响力,增强了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志愿者行动:提升品牌认同感

无论是扶贫还是支教,都有志愿者的积极参与。数据表明,截至2019年,保险系统内志愿者人数已超过数十万,他们亦或跟随公司步伐,亦或个人行为,加入到爱心支教、捐资助学、社区服务、宣传环保、义务献血、帮扶孤残等志愿服务活动。

这些志愿者广泛参与,不仅直接解决教育、医疗等社会问题,也使公众更加直观了解保险行业的作用和价值,增强对保险产品的认识和接受度,提升客户对品牌的认同感。

从扶贫到支教,再到志愿者参与,保险企业深耕公益慈善,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进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保险企业在“舍”的同时,无形中也在“得”,企业各自撒播品牌“种子”,今天的厚植,是为明天的壮大积蓄力量。

持续创新,更多特色公益模式涌现

在保险行业中,“扶贫+支教”已经成为公益慈善的经典模式。然而,随着社会进步和企业创新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保险企业开始探索更具特色和影响力的“保险+公益”商业模式。这些新模式不仅丰富了公益慈善的形式,也为企业带来了长远的商业价值。

依托产品创新提升品牌文化

一些保险公司结合市场需求和慈善目的,开发出具有创新性的慈善保险产品。例如信泰保险积极响应国家战略,研发出针对健康医疗和养老保险的产品,这些产品能够有效缓解社会痛点问题,在推广过程中也提升了品牌文化,而且通过科技赋能,也提升了客户体验和服务效率。

“保险产品+公益平台+志愿服务”的综合模式

新华保险首创的“保险产品+公益平台+志愿服务”模式是一个典型的创新案例。公司开展了“关爱全国环卫工人大型公益行动”,为环卫工人提供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累计捐赠保额超过750亿元。这一模式大幅提升了公司的社会形象,通过公益活动的持续化运作,增强了与客户的联系,为公司积累了长期的社会资本。

基金会的多元化公益慈善

中国人保公益慈善基金会作为中国人民保险集团的捐赠平台,其公益慈善活动涵盖了大灾救助、教育救助、医疗捐助等多个领域。这些活动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有效地提升了金融服务领域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专注于养老服务的公益模式

泰康保险集团发起的北京泰康溢彩公益基金会专注于养老服务领域的公益慈善活动。这种专注不仅使集团在养老服务领域建立了良好的口碑,也为其在养老保险市场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有利支持。

“公益”作为宣传手段的模式

水滴公司通过构建网络互助社群和提供零手续费的医疗费用支持,以“公益”为宣传手段,迅速聚集了大量用户,这种模式为保险业务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些多样化的保险公益慈善活动不仅增强了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提升了企业品牌形象,从长远来看,也为企业积累了良好的社会资本,为其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方齐发力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保险企业在公益慈善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通过“保险+公益”的商业模式不仅实现了社会价值,同时也促进了商业上的成功。然而,这一模式在发展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共同努力,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由于保险企业的资源有限,过度投入公益慈善可能导致企业主营业务的资金紧张,影响企业的稳健经营。还有部分保险企业急功近利,过于追求短期的公益效果,而忽视了公益活动的长期性和持续性,甚至在一些情况下,公益慈善活动可能成为保险企业的一种营销手段,这导致公益项目的效果不佳,甚至产生负面影响,使公众对公益慈善的动机产生质疑。

另外,有专家提醒,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何利用新技术提高公益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成为新的挑战,同时,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如何平衡,以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面对困难和挑战,需要政府、行业组织、企业三方共同努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保险+公益”的商业模式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此,相关专家给出建议:

政府层面在顶层设计给予积极支持的同时,推动制定有利于“保险+公益”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和激励。

保险组织和平台应更进一步完善行业组织架构,提升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力度,提高慈善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

保险企业应继续践行商业向善的价值理念,持续投入公益慈善事业,在自身做好公益慈善的同时,发挥引领和带头作用,利用科技手段,如互联网、大数据等,提高公益活动影响力,倡导公益慈善文化,让公益慈善和商业保险合奏出最和谐美妙的乐曲。

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三方共同发力,形成良性互动和合作机制,探索出一条健康且可持续的“保险+公益”发展道路,为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商业向善”的力量。面对未来的挑战,只有不断创新和协作,才能让这一模式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和商业价值。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