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张一帆2024-06-05 06:59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企业在百舸争流中,通过研发创新、产业链整合,诞生了一批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致力于新能源材料领域的厦钨新能(688778)就是其中代表之一,该公司核心产品钴酸锂拿下了全球超四成的市场份额。

近日,证券时报记者专访了刚刚自法国洽谈回国的厦钨新能董事长杨金洪,就他在这趟行程中“先进产能”见闻思考展开交流。

国际竞争力是拼出来的

厦钨新能是一家在新能源材料领域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企业。由钴酸锂、三元材料、磷酸铁锂、贮氢合金等全系列新能源材料构成的产品矩阵,在2023年为厦钨新能贡献了173.11亿元的营业收入,5.27亿元的净利润。杨金洪告诉记者:“在经过充分竞争的钴酸锂领域,我们几乎占据了全球市场的半壁江山。在目前集中度较低的三元材料领域,我们也处于行业前列。”

以钴酸锂为例,这种材料工作电压高、压实密度大、充放电速度快且稳定,主要应用于中高端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各类新型消费电子产品领域。据ICC鑫椤资讯统计,2023年中国钴酸锂产量为7.87万吨,全球市占率接近93%,其中厦钨新能销量达3.46万吨,占全球市场的四成。在应用于动力电池产品的三元材料领域,公司实现销量3.74万吨,在较为高端的高电压三元材料、高功率三元材料等领域处于行业前列位置。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消费电子产品的高端产品线,基本都由我们公司提供。这种市场占有率优势,完全是在市场竞争中,依靠多年技术开发一步一步积累而成的。我们拥有这一产品全部的自主开发知识产权。”杨金洪介绍。

作为体积能量密度最大的正极材料,高电压钴酸锂在电子产品领域的应用难以被替代,是高端电子产品的不二之选。但是,这一产品在前驱体沉淀、材料烧结、掺杂、表面处理、粒径控制等生产工艺方面存在较高难度,“劝退”了不少同行——高电压下钴酸锂晶格内部应力增大,引起结构坍塌和剧烈的副反应,会导致电池性能不可逆恶化。

厦钨新能的案例,正是我国新能源领域“三大件”——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竞争力的缩影。

根据韩国研究机构SNEResearch统计,2023年共有六家中国企业进入全球动力电池市占率前十,六家公司的市场份额达到63.5%,继续拉开与韩国竞争对手的差距。在光伏领域,我国光伏组件市占率达全球的75%以上,电池片占80%左右,硅片的市场占有率更是达到95%以上。

中国企业与海外企业的竞争力差距,仅以成本一项就足以鲜明的诠释。“海外市场自产的电池成本比我国企业高很多,价格差距可能达到两倍,并且仍然在扩大中。他们不理解我们的价格为何如此低,我回答他们,我们的成本低不是靠粗制滥造,也不是靠出口补贴,而是在充分市场竞争中,真真切切拼搏出来的结果。”杨金洪称。

“先进产能”三要素

激烈的竞争环境既造就了我国新能源产品全球领跑的竞争实力,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对全行业进一步转型升级有了新的要求。

2023年,厦钨新能在维持销售规模领跑行业的背景下,经营业绩却出现同比下滑。厦钨新能在财报中解释道,在国际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冲突升级、贸易保护主义明显上升的大背景下,叠加下游市场增速放缓、产业链去库存压力以及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多重挑战,公司整体经营业绩呈现了一定波动。

为应对新的产业发展阶段,工信部修订形成全新的《锂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及公告管理办法》,并向业内征求意见。《办法》明确提出要引导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制造项目,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对行业内的生产经营、产品性能、材料性能、制造工艺及能耗等方面设定了严格的标准。

对于锂电池行业来说,《办法》的出台将对盲目追求产能规模、缺乏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的企业形成一定压力,促使其转变发展方式,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避免过度竞争和产能过剩。兴业证券分析师王帅等发布研报认为,这将对行业内的小型厂商构成挑战,产能过剩的企业可能会加速出清,有利于行业集中度提升。

鼓励研发创新,避免过度竞争。这一发展思路与杨金洪的观点不谋而合。

“后续新进产能的建设应该符合三个特点,即技术领先、高性价比,以及自主可控,其中技术上的持续领先是重中之重。”在杨金洪看来,技术上一旦卡了脖子,资源丰富也没有办法形成具有性价比、有竞争力的产品,芯片就是这方面最好的例子。

“如果以这三个标准判断,当下的先进产能仍然是短缺的,包括高性能三元产品、低温性能较好的磷酸铁锂等目前都非常紧缺。”杨金洪表示,“我们目前仍然有产能正在建设,公司将继续坚持走差异化路线,通过‘产品高端化、管理精益化、经营国际化’树立我们的品牌地位。”

在这样的理念下,自2004年厦钨新能介入新能源电池材料领域开始,公司便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有多个年度研发支出高于净利润规模。到2023年,厦钨新能拥有研发人员400余名,掌握了10余项自主研发的行业领先核心技术,累积获得发明专利97项、实用新型专利61个,成为行业内极少数同时在动力锂电池应用领域和3C锂电池应用领域均占据优势地位的正极材料企业之一。

资源端的平稳供应是另一大关键点。

“前两年,以碳酸锂为代表的新能源原料价格的暴涨暴跌,给行业带来了严重打击,对于企业而言资源可控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杨金洪回忆道,“厦钨新能目前达到了比较合理的原料供应比例,大部分来自战略供应商、一部分来自回收、其余部分来自市场运作,这也是厦钨新能受益于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体现之一。”

在2019年,彼时尚未上市的厦钨新能通过践行混改,将两大资源类企业天齐锂业、盛屯矿业作为战略投资者引入持股,确保公司在采取“低库存、快周转”经营策略的同时,钴、锂、锰、镍类金属盐等主要原材料供应及时且品质稳定。

加码研发把握新机遇

进入2024年,除了传统消费电子产品以及动力电池市场的增长,锂电池产品在新领域的应用给了厦钨新能新的想象空间。

新近披露的一季报显示,厦钨新能一季度经营情况稳健,当期实现营业收入32.99亿元,净利润1.11亿元,同比基本持平。值得瞩目的是,公司主要产品销量激增,其中三元材料销量为1.59万吨,同比增长249%,钴酸锂销量为0.84万吨,同比增长63%,均稳居市场龙头地位。

业内分析认为,厦钨新能一季度的出货量高增,和公司研发方向契合市场需求关系紧密。财通证券分析师张一弛表示,在消费电子产品方面,随着轻薄化、快充化的普及以及AI技术的快速应用带来了换代需求,钴酸锂在下半年或将迎来需求旺季,公司即将推出的4.53V钴酸锂具有技术壁垒;增程式混动乘用车份额的扩张,则恰逢公司针对混动与增程领域研发的新款Ni6系4.4V高电压三元材料大批量供货。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火爆的低空经济行业,有望带来新的增量。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到,厦钨新能去年的一系列研发成果中,就包括无人机领域所需的三元材料。目前,针对低空飞行器及无人机领域开发的高功率高电压三元产品,厦钨新能已实现量产,月产销量数百吨,处于持续增长中。

对于无人机产品而言,电池的能量密度、充放电性能、安全性、热管理性能是核心需求。杨金洪说:“公司正在开发的新一代产品使用了全新的外界面精修技术,在60℃下、超过10C的超高速充放电中材料界面稳定性得到显著提升,其产品的克容量、高温循环压降、存储性能等关键参数显著改善,高功率输出下的持续循环能力大幅提升,目前已通过客户样品认证,预计将应用于下一代低空飞行供能电池终端。”

同时,厦钨新能还在锂电池的多个新兴领域取得产业化进展。比如,在固态电池正极材料方面,公司在卤化物和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均实现初期量产。钠电正极材料方面,公司层状氧化物体系材料通过前驱体掺杂改性、合成工艺包覆优化实现工艺定型,样品目前已通过客户认证并进入批稳。

在杨金洪看来,新能源领域最大的风险点就是技术变更。

“一旦新技术出现,将彻底革命旧技术,所以我们要提前10年甚至20年来进行研发储备。”厦钨新能近期宣布拟投资2.78亿元新建高端能源材料工程创新中心建设项目,目标新增中试产能1500吨/年。公司寄期望通过这一项目拓展新的市场或增加产品线,加快产品迭代速度,形成新一轮的研发加速度。

出海第一步

和很多锂电产业链的企业一样,厦钨新能的全球化布局也在近两年展开,新能源企业有序出海有望丰富全球供给,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作出贡献。

5月8日,厦钨新能宣布与法国ORANOSA公司达成电池产业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加强双方在生产电动车电池正极材料方面的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合力推进由公司控股的电池正极工厂和由法国ORANOSA公司控股的前驱体合资工厂,同时还将开展电池技术研发创新、电动汽车电池回收等探索。这将是厦钨新能全球化布局的第一站。

“最近有一种声音说欧洲放缓绿色转型,不过从我的实际感受来看,这并不符合实际。包括厦钨新能在内的一批新能源项目,都由法国以国家名义招商,总统亲自深入调研投资项目,这种情况相当罕见。”在杨金洪看来,欧洲一些原本激进的绿色转型口号出现调整,实际上是因产业发展速度缓慢造成的,不过这反而强化了欧洲国家新能源产业链建设、新能源技术开发的决心。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到2023年末,国内头部锂电池企业海外布局规划产能超500GWh。法国正逐步成为锂电出海的关键区域之一,敦刻尔克地区凭借港口的交通便利与廉价、稳定且低碳的核电供应,成为又一“锂电热谷”,这里也是厦钨新能合资项目的选址地。据了解,目前法国新能源汽车销售渗透率已超20%,其本土电动化转型势不可挡。

对于刚刚开始全球化布局的中国新能源企业而言,欧洲对政治、人文以及环保等各方面的要求,都需要加以适应。杨金洪分享了他经历的一个小故事,某个海外项目在拿地后,对土地进行回填,意外发现这块土地具有湿地的性质,吸引了野生鸟类集聚。事后,环评专家要求企业对湿地生态进行移植,或者更换土地重新拿地。

杨金洪说:“作为一家为碳达峰、碳中和做贡献的企业,我们的出海首要考虑的就是对清洁能源的应用。”厦钨新能的合作方法国ORANOSA公司是世界最大的核工业集团之一,该集团专注于核能行业和低碳可再生能源已有50多年的历史,将为项目提供清洁能源保障。

尽管海外市场短期存在一些消极因素,但在“双碳”背景下,全球电动化趋势不可逆转,支持着具有技术优势的中国新能源企业坚决启动全球化布局。

“潜在的关税加码,其实暴露了海外新能源产业缺乏竞争力的实际情况,这也是我们开拓海外市场的一大信心来源。”杨金洪总结道。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