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段时间里,诺和诺德和礼来的GLP-1减肥药已经很难从各类终端买到。这在全球制药史上,也是极罕见的事。在医药创投圈,GLP-1及多肽相关的投资机会瞬间成为热门标的。自2022年司美格鲁肽的减肥适应症获批以来,国内一级市场上的多肽药物投资热度骤增,累积近百亿资金涌入这个赛道,推动GLP-1相关管线开发之争迅速进入白热化的同时,更带火了整个产业链,人们纷纷尝试用药物偶联、AI制药、合成生物学等最热门的前沿技术,来突破多肽制药的技术和产业瓶颈,试图弯道超车。不过,尽管投融资端热度很高,GLP-1和多肽产业端却多少有些四顾茫然。除了尝试从GLP-1相关药物中分一杯羹,也有人探索新的适应症、甚至靶点,但结果都不尽人意。那么,除了亲手将GLP-1药物送上神坛的原研药企,谁还能赚到GLP-1的钱?


一夜翻红的多肽药物,困难重重

2022年,GLP-1获批用于减肥适应症,是全球多肽药物开发的转折点。即便如此,多肽药物的广泛应用仍被掣肘。在全球药物市场中,多肽药物占比只有6%,而小分子药物达到80%。

这背后的原因在于,多肽成药并不容易。首先,多肽药物早期筛选的难度很大。一方面,多肽化合物种类多,筛选工作量大。以14个氨基酸的多肽药物为例,有10的18次方个化合物组合,如果再把非天然氨基酸加入进去,化合物组合的数量可能会提升几个量级,空间很大。换言之,如果没有解决药物筛选的技术问题,做多肽药物确实有非常大的困难。

另一方面,多肽药物的开发,还没有形成很好的发现路径和靶点设计方法,筛选难度大。在药物发现的过程中,大分子药物是通过抗原表达得到抗体分子,小分子药物则是建立化合物库进行筛选。但是在全球范围内,多肽分子还没有建立完整有效的实体库,来进行筛选。其中,尤其是长链的多肽,建立实体库化合物库难度极大,难以有针对性的靶点进行筛选。


产业链上风生水起

自身免疫疾病作为CAR-T细胞治疗的一个新兴且充满潜力的“蓝海”领域,存在大量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正展现出巨大的市场价值。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临床数据的不断积累,CAR-T细胞疗法在自身免疫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将变得更为广泛和成熟,将可能为患者带来更多治疗选择。同时,CAR-T细胞治疗产品已在肿瘤领域中打通了产业化及其监管路径,这将为自身免疫疾病的CAR-T细胞疗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从而加快上市速度和推广速度。未来,这个赛道必然越发展,越快速,越创新。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