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即将过半,整个供应链端依旧在努力恢复往日的生气,显然行业的恢复速度并没有达到企业的预期。订单碎片化、大客户订单萎缩以及结构性机会的消失,正在进一步考验供应链企业在当下的承压能力。

相对而言,大型供应链企业具有更强的韧性,但更多中、小供应链企业正在面对来自资金、科研、客户等多个维度的实际压力。

在众多市场不确定性之下,积极求变的心态渐渐成为当下供应链最想抓住的确定性。

今年美妆行业的上游产业链和科研端又发生了哪些新发展与变化?《FBeauty未来迹》在近期对国内科技企业开展了一轮深度走访。

 

承压是为了长期高质量发展

肉眼可见的是,当下供应链企业的成本压力在进一步提升,而大家期盼的报复性消费并没有到来。整体上,今年代工企业面对的不仅是明面上的科技之争,更有暗线的现金流之战。

一方面,这部分资金压力来自于过去的不稳定性。《FBeauty未来迹》在4月对供应链条企业的报道《深度调查:破产潮后,美妆代工厂有何新“活法”?》一文中指出,过去一年里,许多供应链企业的大客户订单萎缩,更多订单来自于中、小新锐品牌。

然而这类品牌自身体量小,存活率较低,稳定性较差,在增加了供应链企业的招商成本的同时,其账期不够稳定,甚至品牌直接消失,影响了供应链企业营收的稳定性。也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许多供应链企业垫付的原料费用都很难收回。

财报资料显示,2024年年初,青松股份预付款项(主要用于公司采购材料预付款)为806.95万元,到3月底,该项目费用达到1434.68万,增长66.42%。而芭薇股份今年一季度预付款项达到373.56万元,同比增长87%。

另一方面,随着行业的监管力度加大,品牌和供应链企业的合规成本正在不断上升,上海全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EO方祥铭表示,许多发展初期的品牌客户并不具备合规能力,大量合规成本需要供应链企业来承担。

珠海伊斯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雪则表示,供应链企业在科研、新成分开发上的长期投入,并不能在短期内带来市场和客户的增长,品牌客户还需要更多的市场教育才能形成科研价值的认同。这种长周期的大投入与短期业绩转化的矛盾,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带来资金压力。

尽管各方面压力巨大,但我们仍应该对行业抱有理性的乐观。科丝美诗(中国)总经理助理申英杰认为,市场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行业也一定存在周期的波动,供应链企业必须从更长线的视角看待产业的未来,长期主义的投入必然在未来为企业带来长线技术优势。

 

更多综合供应链企业涌现

《FBeauty未来迹》在美博会现场还注意到,众多供应链企业并没有过多地去强调自身有多少配方,多强的工艺,反而会更多地去解读自身的科研能力。

在科技盛行的美妆行业,是否具备成熟的研发体系和自研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供应链企业实力的另一重要标准。也在倒逼企业的操盘手走出厂长式的配方思维,向综合的供应链企业、甚至是平台型企业转型。

供应链企业的综合实力主要体现在综合品类优势和全链路的研发两个层面。

例如科丝美诗今年展示了功效浓度和护肤效率拉满的“满级英雄”、 防晒养护二合一的功效性防晒“沐光之礼”等7大主题品类,集中呈现中韩代表性技术、原料及其应用产品的创新成果。

但各大综合供应链企业并不只是展现服务品类的多样性,而是更多地向市场传达自身深厚的基础研究能力和综合开发实力。

例如今年诺斯贝尔推出的“新肌愈·敏肌专研抗衰护肤系列”,正是基于对敏感肌的深入研究,打造了不同阶段的敏感肌肤状态进行“分级修护”,从即时舒缓到长效修护,打造系统化敏肌护肤科研体系。此款新品涵盖冻干粉、面膜、霜、精华、磨砂膏五类,以“修护+抗老”内外结合的逻辑,构成了完整的敏感肌抗老矩阵。

在洗护品类,伊斯佳针对头皮护理的基础研究,将未来的头皮护理进一步分级、分型,并用“精准护肤”的方式对头皮展开精准护理。梁雪表示,目前伊斯佳拥有十分前沿且全面的头皮分型基础研究,并为敏感头皮、油敏头皮、干敏头皮等每一个细分头皮护理。

综合服务能力和全链路研发能力升级的背后,是综合供应链企业为此构建的完备研发体系。青松股份董事长兼总裁、诺斯贝尔CEO范展华对《FBeauty未来迹》表示,未来供应链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源于全方位的综合实力,其中包括研发创新、品质管理、生产运营、人才梯队,以及数字化转型等多方面努力,根本上提升效率。

 

代工企业的中国“芯”更活跃

自研原料几乎快成为行业标配,拥有自研原料作为核心科技卖点的品牌在当下的市场中,更具说服力。供应链企业的自研原料大战也愈演愈烈。

今年贝豪集团通过自研原料铂可拉(BOKARA),引领了多个品类的创新。在面膜核心品类上,以7A铂可拉为功效“芯”体纤维核心突破了传统防腐体系,让膜布本身具有长效抗菌的功效。以此打造的7A级铂可拉“双抗”面膜系列涵盖了铂金面膜、黑金面膜、复合面膜、复合眼膜等,以“1+1”双功效,突破“>N”的面膜品类抗衰与安全标准。

基于对铂可拉成分的深入研究,为贝豪展开了另一面——功效护肤。铂金「肌因」匿龄·护肤系列涵盖了精粹水、精华蜜、精华霜、眼霜、颈霜、粉底液等多个品类,其中明星大单品铂金精华霜,添加高含量BOKARA基底,在紧致淡纹、抗衰等功效层面表现出色。

而更多供应链的自研成分则来自于植物。

多年专注发酵成分科技的全丽生物在今年主推108种中医药发酵成分的功效护肤,在遵循君臣佐使的中医药理论的基础上,全丽生物以现代科研视角,对人参、虫草、灵芝、黑松露等多款发酵成分进行深度的成分分析,功效验证,打造了一套符合现代科技护肤科研体系的中医药产品矩阵。

芭薇将传统植物原料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开发出柳兰提取物、香露兜叶提取物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基因的植萃原料成分和产品配方;雅纯核心专利成分德乐凯——铁皮石斛发酵技术相关的突破性应用成果。

同时,药企向美妆行业的下沉,也让更多核心自研成分浮出水面。

2018年进入化妆品行业的丰金美业,在聚谷氨酸领域拥有多年的深入研究和领先国际的科研成果。基于这款原料,丰金美业推出了主打功效维养的水光系列月光宝盒焕活套盒、术后舒缓系列秘笈舒缓修护套盒等多款院线套盒类产品及国货美妆护肤新锐品牌“小红盒”。

 

特色品类代工进入转折探索期

行业普遍认为,整个2024年供应链企业的K型分化越来越明显,具有一定规模的供应链企业正在向上文中的综合供应链企业转型。而更多的小型代工企业则开始“削尖脑袋”,聚焦于一些特色品类,这类特色供应链企业近年处于迅速上升的阶段。

这种特色工厂主要分布于两个赛道,一种是专注于某种功效成分深度开发的供应链企业,例如广州品赫生物就会专注于玻色因品类的产品开发,并建立玻色因的全链路科研体系,做好成分类的专精供应链企业。

而另一种则是热门品类的专精型企业,在某一品类上拉高自身壁垒,如冻干粉领域的代表技术企业伟博海泰今年推出了多层非均相膜技术(冻干),通过多层工艺结构设计,使活性成分仅处于贴近皮肤的膜布表层,形成的负压环境带来的高强度渗透吸收。而天玺国际近年则在儿童护理这一新兴赛道上,凭借深厚的研发实力和出位的品牌服务体系,赢得快速的增长。

两种特色供应链企业的思路整体趋同,在某一个领域做到90分,就足以在多数同类企业80分的平均值中胜出,为自己赢得市场和生存空间。

对此,范展华表示:“当下生产特色品类的供应链企业正在迅速发展,这是市场细分和消费者需求多样化的必然结果。供应链企业在综合实力不强的时候,聚焦细分品类,集中力量做好优势产品,这样的现象可以理解,也是相对正确的选择。”

品赫生物创始人赵锟也持有相同的观点:“多数中小规模的代工企业需要选择自己擅长的细分品类,企业的资源有限,聚焦细分品类,尚可在持续竞争中坚持下来。赵锟对《FBeauty未来迹》表示:“这也是一个不容易的过程,聚焦就意味着放弃,放弃一些目前不擅长的品类客户。”

不过,从更长的周期来看,特色供应链企业是供应链企业过渡期,以聚焦化的单一品类起盘,将品类的结构性机会转为长线生存能力是许多特色品类工厂的关键课题

而西西艾尔、大造等在喷雾剂品类的特色供应链企业也开始进一步拓展自身的品类,除了喷雾品类上的优势产品之外,展位上出现了更多护肤、身体护理等常规护肤类产品。

不过,不再“一条腿走路”的前提是原有那一条腿足够粗壮,也因此,聚焦核心品类上,这类供应链企业依旧需要保持长期的优势。

 

出海成为供应链企业的热门方向

当出海成为不少本土品牌寻求增长的“第二曲线”,来自东南亚、中东等地生意机会也成为代工企业探索的新焦点。

“中国市场内部竞争压力太大,产能过剩,产能的外溢(出海)是一个必然选择。”不少供应链企业表示,展位上来了不少国外买家,但他们的需求会比较基础。“产品的需求并没有明显的差异,更多的是使用偏好的不同。”

整体上来看,中国供应链企业的出海还处于探索阶段,《FBeauty未来迹》也在对部分外籍买家的随机采访中,TikTok和Shien等海外文化阵地和营销阵地构建,已经让海外市场对中国制造建立一定的了解,但仍需要到展会现场进行深度考察。

但也有不少有实力的供应链企业早已走向国际舞台。

据申英杰透露,近几年科丝美诗整体增长来自于中国以外的市场,随着K-POP在日本、欧美等市场日渐活跃,韩国目前已经成为了日本最大的化妆品进口国,韩国市场甚至出现了许多专供外贸市场的品牌,科丝美诗的全球研发、制造体系为韩系品牌出海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而诺斯贝尔相关负责人表示,诺斯贝尔一直在积极拓展海外业务,海外市场一直贡献稳定的收入。全丽、贝豪等企业早已在法国等欧美市场建立工厂。据方祥铭透露,全丽在法国的工厂主要以欧洲独有的香料成分深度开发制造产品,但整体上看来,欧洲市场的准入门槛相对较高,但实际客户的需求比较基础。

不过,东南亚、中东等相对初级的市场是当下国内供应链企业出海的主要方向,一些代工企业已经开始前置布局,上海臻臣、广东三好等彩妆供应链企业在印尼等地开设了新的工厂。但大多数企业仍在熟悉当地法规、文化、跑通整个供应链路,整个供应链企业的出海依旧处于“基建”期。

 

AI从零星应用到整体赋能

AI(人工智能)在供应链企业端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过去就有一部分代工企业探索AI在配方科技、生产控制以及库存管理等方面的应用。而当下,AI会更多地参与到护肤品类的基础研究和成分开发中。

例如在基础研究阶段,AI能够大幅减少基础研究中靶点、路径筛选的时间与成本,提升科研效率,降低了供应链企业研发的成本和应用门槛,未来能够让更多供应链企业拥有更强的研发能力。

范展华透露,诺斯贝尔已将 ERP、MES、APS、SRM、WMS和 PLM等十几个“数智化”系统全面链接,成功打造企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整体全链条解决方案,实现了从原料到成品、供应商到客户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举个例子,在数字化管理系统协同运转下,诺斯贝尔已将客户平均打板时间效率提升了19.5%,配方文件平均受控时间效率提升了22.2%。

同时,AI在彩妆品类的开发中,也有更多的应用。近日,科丝美诗宣布开发智能色彩匹配AI系统,该AI系统可将人眼能感知的所有颜色转换成数据,量化色彩差异,且研究人员在通过该项深度学习技术预测新设计配方的颜色后,无需再进行直接实验。新系统将首先应用于品牌眼影和腮红等产品,后续将扩展到口红和粉底等。

值得注意的是,AI在供应链端的深度应用,有一个先决条件——产业的数字化程度。

雅兰国际副总裁刘山认为,当下化妆品管理在不断增强的同时,化妆品从原料开发到成品功效、安全的每一个的环节,不仅仅只是为了规范化的管理,这同样也是一个产业链数字化的过程。

刘山认为,从成分开发到工艺、产品功效、安全的全链路数字化,会为整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并会从AI深度应用等多个维度提升行业效率。

也有不少业内人士预测,AI在未来最直接的应用在于个性化定制。

例如伊斯佳打造出了以智能制造为基础的美妆大规模个性化AI定制模型,也做好了开启个性化定制商业进程的准备,在一条智能产线就可以生产出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产品,实现大规模柔性生产。诺斯贝尔则通过AI图像分析、个性化配方和智能制造等多个维度,可基于个性化数据为客户量身定制服务。

未来,AI在供应链端的应用会更普及,也会渗透到更多的领域,甚至能够为供应链企业的商业决策提供帮助,降低整个行业的成本的同时,也能够让供应链行业带来更多想象的空间。

 

科学传播成为基础服务

更多创新技术的涌现,更多深度的技术挖掘,不仅提升了供应链企业的科技水平,也提升了市场的技术解释成本。《FBeauty未来迹》发现,科学传播正在成为供应链企业端的新命题,在市场服务端,围绕科学传播的基础服务已经成为企业的新竞争维度。

诺斯贝尔数据及传讯经理黄白鹭向《FBeauty未来迹》透露,企业不仅要为客户提供所有科学证据链,还需要参与到品牌传播的策划中,不仅需要提供各种营销素材,还需要在短视频、直播等具体的营销活动中,将产品背后的科技转化为实际的卖点。

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卖点与消费者的价值交付,一直是许多科研企业深度探索的新模型,这也是供应链企业塑造OBM体系的重要能力板块之一,《FBeauty未来迹》也在《深度| 美妆科学传播,如何冲破“第三面墙”?》一文中对科学传播的价值进行深度解读。

然而,构建科学传播的能力并非一夕之功,尤其是面对众多客户的供应链企业,如何实现科学内容的标准化服务,并依照客户的品牌调性打造针对性、差异化的科学传播内容体系,制定传播策略,是独属于供应链企业专属命题。

同样,在产业链中不直接与消费者接触的供应链企业,如何真正抓准科学传播的节奏与方式,如何打造专属的内容阵地,也是整个供应链行业关注的话题。未来,《FBeauty未来迹》将在《解码科学传播》专题栏目与供应链企业进行深度沟通,解读专属于供应链企业的科学传播模型,敬请关注。

 

作者/陈龙

编辑/吴思馨

校对/阳艳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